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讲清代戏曲一、清代戏剧概况1.清初戏剧:清代戏剧发展的高潮(1)文人化剧作吴伟业: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尤侗:杂剧《读离骚》、《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乐府》,传奇《钧天乐》;王夫之:《龙舟会》杂剧。(2)专业化剧作家-----苏州派主要特点:A崇尚本色,强调观众。B以写戏为专业。C剧作适应舞台演出。D富有现实性,特别注意塑造下层人物。E经常进行集体创作。(3)李玉及其创作李玉作有传奇三十多种,今存二十馀种,是明清传奇作家中写作剧本及存留剧本最多的作家。前期剧作《一笠庵四种曲》,即“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后期剧作:《千钟戮》(又名《千钟禄》《千忠会》)、《清忠谱》(与魏万后、叶时章、朱素臣合作)。《清忠谱》的艺术成就:A第一次在舞台上塑造了下层市民的英雄人物形象。B第一次把大规模群众斗争场面搬上戏剧舞台。擅长写喜剧,作剧10种,总题《笠翁十种曲》。戏曲理论《词曲部》、《演习部》,后人合刊成《李笠翁曲话》。贡献:A把握了戏曲作为舞台艺术的整体性及其审美特征。“填词之设,专为登场。”B第一个明确意识到应当根据观众的水平和需要写戏,强调戏剧的娱乐性C第一个自觉以戏剧式构思来创作传奇。(4)李渔的风情剧2、清代中后期戏剧(1)中期的传奇杂剧作家:蒋士铨:《藏园九种曲》黄图:《雷峰塔》杨潮观:《吟风阁杂剧》(2)花雅之争即花部和雅部,乾隆年间的两种剧种,雅部指明中期以来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声腔----昆曲。花部指地方戏的声腔。花部声腔最终在花雅之争中大获全盛。原因:A昆曲题材远离普通人生活;花部以情节性见长。B昆曲剧本多为文人所写,语言难懂,节奏缓慢;花部为地方戏,剧本多为优伶所为,语言平实易懂。(3)京剧的形成和地方戏的发展“四大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剧名伶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出现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到四大徽班称盛的局面。徽剧的主要声腔二黄腔与汉剧的西皮腔结合,在道光末到咸丰初产生新的剧种皮黄戏,又称京剧。地方戏四大声腔: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二、洪昇与《长生殿》1.作者简介:洪昇(1645—1704),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身于已趋中落的世宦之家。做了二十来年的太学生,未获一官半职。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在佟皇后丧期内观演《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学籍。主要创作有传奇九种,仅存《长生殿》;又有杂剧《四蝉娟》,体式略近于徐渭《四声猿》,分别写谢道韫、卫夫人、李清照、管夫人这四个历史上才女的故事。2、题材与创作过程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初名《沉香亭》,后更名《舞霓裳》,后以《长生殿》题名。3.主题以安史之乱的社会政治为背景的爱情悲剧。(1)爱情主题是主体创作意图:“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借太真外传谱新调,情而已”(传概);“要使情留万古无穷”(重圆)内容描写:A人物塑造B情节安排C矛盾处理(2)政治主题政治是爱情主题的背景和补充:穷奢极欲,乐极生悲。通过描写爱情在历史变乱中的丧失和由此引起的痛苦,渲染了个人命运为巨大的历史力量所摆布的哀伤,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阐释国家兴亡和政治成败,表达怀念故国的爱国情思。4.结构前部分:爱情----政治后部分:生-----旦全剧长达五十出,场面壮丽,情节曲折,组织严密。李杨爱情是主线,以一组道具——一对金钗、一只钿盒贯穿始终,随情节变化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与社会生活情景与李、杨爱情的线索组合成一体。5.艺术成就继承了《梧桐雨》、《浣纱记》等通过爱情故事反映兴亡的手法,又吸取了《牡丹亭》运用幻觉把人物理想化的特点;将理想熔铸在所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中,表现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和鲜明倾向性;场景壮丽,情节曲折,根据剧情变化调剂场上气氛,场次与场次之间,互相对照,交错发展;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和抒情色彩。三、孔尚任与《桃花扇》1.作者简介:孔尚任(1648-1718),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国子监博士,户部员外郎,后因故罢官。孔尚任兴趣广泛,尤好书画古玩,擅长诗文,有《湖海集》、《岸堂稿》等传世。《桃花扇》写成之前,孔尚任还和顾彩合作写过一部《小忽雷》传奇,文辞优美,但总体成就远不如《桃花扇》。2.故事情节《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弘光王朝覆亡的历史。3.主题通过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写南明五朝兴亡的历史剧。揭示南明覆亡的原因,抒发“兴亡之感”。通过说明“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为后人提供历史借鉴,“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桃花扇小引》)。4.李香君形象既忠于爱情又政治是非分明聪慧、勇毅忠贞5.艺术成就(1)较好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桃花扇》的悲剧性结局,有力地打破了古代戏剧习见的大团圆程式,给读者或观众留下了更大的思考余地。(2)情节结构独具特色。出人意料而不落陈套;紧凑而不“东拽西牵”。
本文标题:清代戏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33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