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公元前25年——公元220年)第一节东汉的建立及专制统治的加强一、东汉的建立及全国的统一刘秀的统一战争刘秀其人,25年称帝,改元建武。25-40年的统一战争——赤眉军(战败投降);消灭地方豪强。二、光武帝加强专制统治(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机构的强化刘秀创建东汉政权以后,鉴于西汉末期皇权衰落、权臣当政、外戚篡权以及地方权重、尾大不掉等历史教训,立意加强皇权,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特点是:一是在皇帝和贵族官僚的关系上,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贵族和各级官僚的权力;二是在中央和地方上,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1、设立尚书台,削弱三公的权力东汉三公,即司徒、司空和太尉。司徒是由丞相改称的,管民政;司空则是由御史大夫改称的,管土木工程;太尉掌管军事。尚书台的长官叫“尚书令”,副手称之为“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六曹。六曹长官称为“尚书”,分别掌管各种政事;三公曹主管对地方官的考察;吏部曹主管官员的任用;民曹管理修缮营建;客曹掌管少数民族事务;二千石曹主刑法;中都官曹主管治安。这样尚书台官员就统管了军政、吏治、司法等政治事务,“总领纲纪,无所不统”(《通典》卷二十二《尚书省》),掌握了中央政府的实权。三公名是宰相,并无实权,正如仲长统所言:“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尚书台官员虽然职位不高,如尚书令的秩禄是一千石,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才六百石,相当于中级官员,但它直接对皇帝负责,权力极大。这种尚书台制度在东汉前期确实起到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作用。2、进一步加强监察制度东汉的监察制度基本上与西汉旧制相同。在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由原属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主管,下有若干属员,负责监察百官。在御史台之下,设立司隶校尉和州刺史。司隶校尉的监察权比之西汉有所扩大,它兼领京师附近一州,不仅有权察举京师百官及所辖郡县事务,而且还能出席中央廷议,与尚书令、御史中丞处于同等地位,号曰“三独坐”。地方设州刺史,除司隶校尉辖区外,分全国为12州,每州设刺史一人,掌巡行所辖郡,检查刑狱决断,考察官吏政绩等。刺史处理地方政务,可越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这样皇帝通过刺史,就直接把地方郡县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了。3、集军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军权是刘秀军事制度上最重要的改革。(1)东汉建立不久,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并其职于守。(2)后又取消了各郡、国的轻车、骑士、材官、楼船4种常备兵,还取消了一年一度的都试制度,只保留了少量维持地方治安的郡县兵,由太守令长兼领。虽然在某些沿边及民族矛盾紧张地区仍复设都尉,但终东汉一世,地方军队的数量是不多的。(3)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东汉中央军队主要有4支,其中首都两支继承了西汉南北军旧制,但有所扩大,南军分两部,一部归光禄勋管辖,下设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监、羽林右监7署,掌守卫宫殿和待从;另一部由卫尉管辖,掌守卫宫门。北军由北军中侯统领,下分五营宿卫军,每营设校尉一人,掌营兵、宿卫京师。地方上的两支,一为雍营,驻雍(今陕西凤翔南),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是首都洛阳西面的屏障;另一为黎阳营,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主要任务是守卫黄河以北,是首都洛阳北面的屏障。另外,在边防地区,有边防军,也是中央军队的一部分。国家军队兵员主要靠招募农民或征发刑徒组成,指挥权完全集中在中央和皇帝之手。刘秀削弱地方军队,加强中央军队的措施,不仅加强了皇帝镇压农民、控制全国力量,而且对地方的控制,减少了州郡豪强掌握本地军队的机会。4、察举与征辟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郡县的控制,东汉统治者进一步完善了西汉以来“察举”、“征辟”的选举制度,重视从地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察举制”是各地方官以“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征辟”则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察举、征辟的对象主要是豪强地主分子,他们完全控制了选举权力,在察举与征辟时,“以族举德,以位命贤”(王符:《潜夫论·论荣篇》)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选士而论族姓阀阅”成了天下“一俗”(《后汉书·仲长统传》)。因此,这种选举制度虽然在初期还能网罗一些人才,但到了中后期,则成了豪强地主盘根错节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敲门砖,一大批“累世宠贵”“世代为官”、“儒学世家”的豪门阀阅开始形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世家大族,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二)巩固王朝的措施“偃干戈,修文德”1、退功臣进文吏人才需求的改变措施:一是封侯褒扬酂侯,广封功臣为列侯,“云台二十八将”;二是奉朝请,不任吏职;广进文吏。评价其措施。2、以柔道治国与汉初的休养生息有其相似之处,采用道家的思想。3、倡导儒学,宣布图谶于天下刘秀好儒学,儒学成为王朝钦定的正统思想。白虎观儒生讲论,班固整理:《白虎通德论》(《白虎通》)图谶(预言、预兆、吉凶的隐语)“图谶于天下”。3、释放囚奴,减轻刑法囚徒免为庶人,缓和社会矛盾,增加了劳动力,有利于东汉初年社会经济的恢复。七次下诏释放奴婢,亦有其局限性。轻刑法。4、削弱诸侯王势力两次分封诸侯第一次以刘室宗亲叔侄兄弟为王第二次以刘秀之子为主分封体现了宗室内部的亲疏远近关系。明帝开始之后,诸侯王的食封也开始减少的。评价:见书。第二节东汉社会经济东汉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以来的频繁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饿殍遍地,人口锐减,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封建政府国库空虚,财源枯竭。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困顿局面,使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刘秀采取了以下各项措施:一、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1、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安置流民的原因:影响赋税;增加不稳定的社会因素。赐民以爵2、轻徭薄赋三十税一3、赋民和假民公田赋民公田“假民公田”,政府把国有的荒地、苑囿以及山林川泽租借给流亡农民进行生产,称为“假民公田”,假田在头三、五年内不收租税,甚至国家还贷给种子、粮食和农具予以支持。租种公田的人,实际上就变成被束缚在国有土地上的国家佃农。如何评价?4、选用循吏,教民耕植循吏:《史记》有《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杜诗水排有何积极意义?(见书)5、度田及屯田东汉政权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后,它的一系列措施必然要千方百计地维护豪强地主的利益。在土地问题上东汉政府与豪强地主是有矛盾的。东汉初,豪强地主不仅继续侵吞农民的土地,而且控制愈来愈多的农民。为了加强官府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增加赋役剥削,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此加以限制。公元39年,刘秀颁布度田令,在全国进行度田,所谓度田,就是丈量土地亩数,核实户口。度田的目的有二:一是限制豪强大族对自己的土地、人口隐而不报,一些负责度田的官吏因惧怕豪族势力,也不敢去如实丈量,有的度田官则贪于贿赂,与豪强地主互相勾结,任他们谎报,特别是在河南、南阳地区,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愈制,不可为准”(《后汉书·刘隆传》的道理,更是不敢如实度田。对于贫苦的农民,他们不仅丈量土地,还把房舍、里落都作为田地进行丈量,把地主的赋役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强迫他们输纳赋税和应征服役,致使“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后汉书·刘隆传》),引起农民的普遍不满与反抗。刘秀得知度田不实的情况后,于公元40年秋,对舞弊官吏进行了严厉惩罚,大司徒欧阳歙、河南尹张仍及诸郡守10余人被处死。这更引起豪强地主的不满,“郡国大姓及兵长群盗,处处并起”(《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这样,使反度田斗争复杂化,农民的反抗是为了保卫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豪强地主的反抗是为了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反度田斗争给东汉统治者以沉重打击,刘秀被迫中止度田,向豪强地主妥协。从此以后,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他们不仅保住了大量隐瞒的土地,也保住了大量隐瞒的依附农民。于是,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在东汉迅速发展起来。二、农业1、水利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技术王景治河水利灌溉技术水井技术水利运用技术水碓翻车2、耕作技术的进步耕犁改进:两种类型,短辕一牛挽犁牛耕推广:文献与考古所见牛耕的推广田间管理:崔寔《四民月令》地主田庄垦田面积大幅提高,产量增加。三、豪强地主田庄1、豪强地主的形成豪强地主在战国、秦时就产生了,他们利用封建宗法关系,结成强宗大姓,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兼并土地,横行乡里,独霸一方。西汉初一直到汉武帝时,曾通过迁徙与任用酷吏的办法对豪强地主的势力进行了限制和打击,但这种打击很有限,汉武帝以后,豪族地主通过不同途径(如买官爵等)进入政治舞台,成为官僚,他们既是大地主,又是大官僚,凭借权势大肆侵占土地,在政治、经济方面形成了自己强大的势力。西汉末年,在镇压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纷纷“起坞堡,缮甲兵”(《后汉书·刘章传》),称霸一方,光武帝刘秀就是依靠这些豪强地主势力的支持登上皇帝宝座的。东汉建立以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他们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为官,有世族、世姓、名门、阀阅之称。他们拥有很多门生、故吏,察举时优先,和门生故吏结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在社会生活中有特殊地位。豪强地主都拥有大批土地,史载,刘秀的舅父樊宏拥有土地300顷,皇后阴丽华的母家占地700顷,济南王刘康有田800余顷等等,一般郡国大姓的豪强地主,也广占美田,形成了东汉时期特点鲜明的封建社会经济形式——豪族地主田庄经济。2、豪族地主田庄经济特点(1)规模大,多种经营。(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3)拥有私人武装。后期私人武装成为割裂势力。(4)田庄经济比自耕家经济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东汉宗法制度的形成东汉宗法制度与周代的异同(见书分析)四、工商业1、手工业的发展铁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改进,铁制农具需要量的加大,推动了冶铁技术的发展。东汉初,南阳冶铁工匠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给高炉加氧,这样“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后汉书·杜诗传》)。这项技术,1100年后在欧洲才开始应用。在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地掌握了层叠铸这一先进技术。并进行了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从地下出土的文物看,铁锅、铁钉、铁钉、铁剪、铁刀等已大量出现,说明铁器的应用已深入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纺织:东汉时的纺织手工业,产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东汉初年人们已能用织花机织成色彩缤纷、花纹复杂的织锦。河南、山东一带的丝织业特别发达,四川的“蜀锦”,会稽的“越布”,驰名全国。当时丝织品的种类很多,有锦、缎、绫、绮、罗、纱、绸、绢、帛等,图案有流云、鸟兽等,秀丽古雅,织技精巧。1969年在新疆民丰县东汉墓中出土的红色杯纹罗,织造匀丽,花纹规整,表明了纺绸、结花术和机织技术的熟练,这是在丝织工艺普通提高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当时内地的丝织品还销往西域,“丝绸之路”上有许多东汉时期的纺织品遗物。造纸: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使东汉时期的手工业大放异彩,从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看,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了造纸术,不过一直没有发展成为满足社会需要而大规模生产的造纸手工业。东汉和帝时,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造的新工艺,扩大了造纸术的推广和造纸业的发展,蔡伦发明的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纸张迅速代替了过去的竹简、木牍和缣帛,大大便利了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纸的发明使用,对中国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制瓷业:青釉瓷、黑釉瓷2、商业的发展商业繁荣商品种类、高利贷、辜榷、民族互市、海外贸易注释:辜榷-即垄断,侵占,搜括,聚敛。是商业交易中的一种包揽政府买卖场独占行为,出现于西汉末年,东汉大为流行。3、城市的繁荣洛阳、长安、地方都市4、经济区域的变化南方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仍然是经济重心第三节东汉民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史(东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4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