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形势政策专题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擘画“三农”发展新图景目录页CONTENTSPAGE—3—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目录页CONTENTSPAGE—4—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立足国情农情,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过渡页TRANSITIONPAGE—6—1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7—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支撑。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三农”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一、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8—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立足国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过渡页TRANSITIONPAGE—9—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10—(一)指导思想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11—(二)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12—(三)基本原则基本原则4.坚持乡村全面振兴5.坚持城乡融合发展6.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1.坚持党管农村工作3.坚持农民主体地位2.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过渡页TRANSITIONPAGE—13—3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14—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15—(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善支持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防洪除涝能力。实施国家农业节水行动,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达标提质,建设一批重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面向全行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16—(二)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和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质量兴农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林业,推进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切实发挥农垦在质量兴农中的带动引领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重点提高基层监管能力。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17—(三)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重点解决农产品销售中的突出问题。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研究出台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领域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管理办法。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18—(四)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节本增效,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贸易政策体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支持农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和农业贸易规则制定。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力度。三、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19—(五)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过渡页TRANSITIONPAGE—20—4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1—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2—(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3—(二)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4—(三)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地方在重点生态区位推行商品林赎买制度。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建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补偿制度。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25—(四)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过渡页TRANSITIONPAGE—26—5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7—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8—(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29—(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30—(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五、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31—(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本文标题:形势与政策专题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5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