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4.3《平面镜成像》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的教学内容。现就教材、教法、学情、学法和教学过程五方面谈谈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一、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教材编排看: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此《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几何光学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为今后做光学实验作了必要的准备。2、目标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此课教学目标定为:1)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增进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好奇和欲望。3、重点和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并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难点有两个:知识方面虚像概念是一个难点,因为“虚像”比较抽象,本身“看得见,摸不着”,这构成了本节的一个难点;而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预计对于采用两个相同的物体,并且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的研究方法感到不易理解,这就构成了本节课的探究设计中的难点。二、学情分析平面镜成像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加之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存在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这使本节课探究活动的实施具有了很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平面镜成像虽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往往容易受生活经验的主观影响,得出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物体的像就越大,这是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的。三、教学方法我将采用“统放结合”的半开放处理思路(对于学生理解普遍感到困难的“虚像”和“虚像的位置”,要“统”;对于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特点采取“半放”甚至“全放”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将主要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和教师引导发现法以及集体思考法的教学方法。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四、学法指导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科学探究,让学生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五、教学过程的设计1、引入新课首先我将通过一个“水淹蜡烛”的实验引入新课(这一部分时间大约是5分钟)实验桌上竖直放一块平板玻璃,玻璃前放一只杯子内有一点燃的蜡烛,玻璃后面也放一只杯子,其内没有放蜡烛。这是我在课前准备好的,提前调节好,使学生通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后杯中都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往后面的杯中倒水,当水面漫过烛焰时,发现烛焰并没有熄灭。“为什么?”这时学生可能猜到是“像”;如果没有猜到:我就拿走后面的杯子,再让他们观察,他们会发现在原位置仍能看到一只装有点燃蜡烛的杯子.这时他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像”!由此引入课题。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三:第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第2引入平面镜、像、物体这些名词;3为后面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顺利突破的将“平面镜改为玻璃”这一难点做一暗示,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2、组织探究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按照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发现问题、再完善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时间大约是30分钟)2在板书课题之后,我提出问题:“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通过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角度去认识熟悉而又陌生的平面镜,从而产生探索的欲望,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经过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1)像与物左右相反;(2)物体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这些猜想一一列在附板书上,因为这时后面探究的课题。在猜想之后就是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由我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在设计中,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如果是这样,我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再经过一番讨论,使学生明确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行第1次实验了,在此我也设了一个埋伏:同学们会在实验盒发现所需的器材:有平面镜、两支相同的笔、两只相同的棋子[注意玻璃板并没有出现在实验盒里]。当他们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问:“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当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时,从正面只能看见像,看不到替身物体;从平面镜的背面呢,又只能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接着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学生重新陷入思考、分析、讨论]此时可能会有同学受到引入新课时的“水淹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就会同时看见像和镜后的“替身物体”。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开始时的实验。在这里我使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使之领会深刻,突破探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好!现在分发玻璃板,让学生重新实验,探究出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得出像与物的关系后,立即用多媒体进行一个反馈练习,以纠正学生由经验得出的错误认识,加深像与物是等大的这一正确结论的印象。在此之后我再提出问题“能否验证平面镜成像的其他猜想呢?”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这些我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并进行针对性反馈练习。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完成本节教学的重点。3、第三个环节学习虚象概念。(时间大约6分钟)我将利用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把抽象化为形象,突破“虚像”这一学习难点。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实际光线形成。接着再次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并且用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到此本节的新课内容学习结束。4、课堂小结:让学生概括本节课授课内容,概括出知识要点,提醒学生理解识记成像特点,并运用它解答目标中的有关内容。5、布置作业:(时间大约1分钟)1、布置课题为〈生活中的镜子〉这一研究性作业,让学生作有关的调查。2、完成课后练习6、板书设计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特点:2、面镜成像原理:(1)像物大小相等;光的反射规律(2)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3)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以上是我对《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的一些认识,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平面镜成像》说课稿2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知识体系上来看,平面镜和球面镜是上一节光的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另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像”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凸透镜成像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会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释简单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重点培养设计实验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平面镜和球面镜在生活中应用很普遍,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3、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4、教学难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中,实验的设计与操作。3二、说教法:等效替代法、数据归纳法三、说学法:数据归纳法四、说学情:关于平面镜成像,学生既熟悉又好奇,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怀有强烈的探究愿望,这是学生呢个学好本节的基础,但是普通的平面镜只能看到镜子里的像,却不能找到像,这为研究像的特点带来了很大困难。五、教学设计:本节课从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到找到像,并且研究像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始研究,探究过程逻辑性强,实验的结论得出自然。让学生真正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体会平面镜成像中对称的美。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本课题的引入,我们力求新奇而又熟悉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学习平面镜的兴趣和动力。为此,我们开始想用水浇蜡烛不灭的实验引入,但是这个实验大家都熟悉,没有什么新意,最后想到了魔盒实验了,我们自己动手加工了大木箱,虽然粗超了些,但是效果还是可以的,达到了我们的目的,激起了学习平面镜的兴趣。二进行新课:本节课的知识点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是探究平面镜的特点,第二是成像原理;第三是球面镜。第一个知识点成像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实验的设计又是难点。在突破该难点时,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步点播引导,最后自然的得出结论。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镜很熟悉,先让学生判断哪个图片是这个学生的像,根据他们选择答案不一致,激发矛盾,提高研究平面镜的兴趣和欲望。说明大家对平面镜成的像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带着以上的问题让学生观看镜子里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肯定会认真观察、研究自己想得到的答案。对于学生的猜想可能会出现,像的大小、像的位置、像的倒正、虚实、左右相反等问题。但是在处理上我们只处理像的大小、位置、虚实问题。因为像的倒正、左右相反等问题在实验中都很清楚的找到结论。在探究像的大小问题时,没有先给他玻璃板,而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先给他平面镜去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问题。等学生遇到课困难,碰了壁,再引导到玻璃板上来,用玻璃板再去找像,让学生亲身感受这种替代法的好处。在这里我追问了一句:“重合代表了什么”让学生真正懂得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玻璃板后面的物体的位置也就是像的位置了。这样探究像的大小、位置等问题的思路就明确了。在实验器材的问题上,教材中都是用蜡烛作为被研究的物体,因为蜡烛火焰明亮而且有动感,但是用蜡烛显得太传统了,没有新意,而且再确定像和物的位置时还要画圆找圆心。这样比较麻烦,浪费时间。又因为本节课又是参评课,我们力求创新,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操作方便的原则,加工了带底座的铅笔,在橡皮塞中间打一个小孔,把铅笔尖向下插入里面和底部向平,找倒像的时候只要把铅笔向下一按就做好了标记,这样既简洁又方便。但是再实验中还是遇到了没有想到的困难。由于普通玻璃板成像效果差,不易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这时有很多老师还是主张用蜡烛,但是我感觉,放弃铅笔用蜡烛很可惜。这时我们就想在玻璃上下功夫,开始在玻璃上贴太阳膜,效果还是不理想,最后想到了用镀膜玻璃,这样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学生在明确了实验器材后,按照刚才的思路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面对的是一组数据,这时我没有立刻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观看表格中的2、3列和2、4列,面对这些数据,学生动脑把这些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变成自己真正的结论。对于实验的结论中,我们没有明确像的倒正、相反等问题的具体结论。因为这些问题很简单,实验中或生活中照照镜子就行的问题,没有必要非再一步步猜想探究。在处理像的虚实问题时,我借助一张硬纸板,分别接受投影机的像和玻璃板成的像,让学生真正体会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为以后学习凸透镜成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处理第二个知识点-----成像原理时,采用画图的方式,把直线传播的图和平面镜反射的图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易于理解成像的原理。我们省略掉了平面镜的应用的知识。原来的教材中都有潜望镜和舞蹈镜的应用。由于时间的问题,把它作为刻下了解的内容。在处理第三个知识点-----球面镜时,先让学生观看凹、凸面镜的例子,然后思考它们有什么作用,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们设计了平行光源,分别用凹、凸
本文标题:平面镜成像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7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