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宋代话本话本小说是古代汉族小说体裁名。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剧增,通俗的汉族民间文学在宋代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话本小说是宋代汉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宋代的小说主要是“话本”,它原是说话人说书的底本,实即白话短篇小说。现存宋话本约三四十篇,散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三言”等书。入话:湖光潋滟晴偏好,山色溟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也相宜。此诗乃苏子瞻所作,单题两湖好处。言不尽意,又作一词,词名《眼儿媚》:登楼凝望,酒阑与客论征途。饶君看尽,名山胜景,难比西湖。春晴夏雨秋霜后,冬雪。一派湖光,四边山色,天下应无。宋话本的特色一是市民文学的色彩。话本是当时“瓦舍技艺”的一种,是城市人民表现自己、教育和娱乐自己的文艺。下层市民人物,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成批地在话本中涌现,如《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张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错斩崔宁》中的卖丝村民崔宁,尤其是璩秀秀、周胜仙、小夫人、李翠莲等一群具有叛逆性格的下层妇女形象。小说的社会性、现实性都得到加强,为以后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二是白话文学的特点。话本的语言是白话,比之文言小说(如唐传奇)描写更细致生动、曲折有致,更富生活气息。特别是人物对话的个性化,取得很大的进展。后世虽仍有文言小说,但比起白话小说来,不得不退居第二位。至于长篇的“讲史”话本也为以后长篇历史小说提供故事的素材。《西湖三塔记》杭州西湖有三座石塔,据明朝人记载,为宋朝苏轼所建。《六十家小说》一书所收录的话本《西湖三塔记》,即依据有关三塔的传说扩展而成。内容简介篇中写道,西湖产生了三个妖精,白蛇精化为白衣少妇,水獭精化为黑衣婆婆,乌鸡精化为小女孩儿,名叫卯奴。杭州有位青年官员,姓奚,担任合门宣赞舍人,被称作奚宣赞。卯奴有一次迷失路途,为奚宣赞所救。后来,黑衣婆婆带领奚宣赞到四圣观旁的一户人家,与白衣少妇结婚。白衣少妇经常更换丈夫,凡是来了新丈夫,就要吃掉旧丈夫的心肝。轮到奚宣赞被挖取心肝的时候,卯奴救走了他。黑衣婆婆第二次再找来奚宣赞,卯奴又救走了他。奚宣赞的叔父奚真人是个道士,他施展法术捉住三个妖精,然后在西湖当中建造三座石塔,将妖精压於塔下。妖精具备人性在古代人的想像中,妖精的最大特点是既会迷人,又会吃人。话本编者正是依据这种流行的观念,塑造了老、中、青三代女妖的形象。但妖精既然与人交往,就狠自然地沾带上了人的某些性格特征。如白衣少妇的凶残与豪爽,有点像江洋大盗。黑衣婆婆像个忠实的老仆。年幼的卯奴则善心未泯,知恩报恩。妖精开始具备人性,就为后代作家进一步改造这个故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西山一窟鬼》内容简介一、吴洪娶妻教书先生吴洪刚满二十二岁,经王婆与陈乾娘介绍,娶李乐娘为妻。还有一个从嫁的婢女,名叫锦儿。二、西山见鬼清明时节,吴洪与朋友到杭州远郊赏花,天降暴雨难以回城,夜晚看见坟墓中出来一个鬼魂,又听见山神庙外李乐娘与锦儿说话的声音,又看见王婆与陈乾娘走出树林,因而怀疑四个妇女是鬼。吴洪进入一酒店,很快发现酒保也是鬼。三、回城验鬼次日清晨吴洪回到城内,先去王婆家查看,邻居说她已死了五个多月。再去找陈乾娘,邻居说她死了一年有余。最后吴洪回自己家,见门上挂着锁。从邻居处得知,自他出门后,李乐娘与锦儿留下话,说她们找陈乾娘去了,这就证明李乐娘与锦儿确实是鬼。四、道士捉鬼一位癞道士士见吴洪一身沾满鬼气,就召唤一位神将,捉住西山众鬼,问清其来历,装入葫芦之中。吴洪从此看破红尘,一心修道,终得成仙。反映下层妇女的不幸从整体上看,话本隐含著一种观念,即现实社会非常污浊,人心险恶,像鬼一样可怕。追求幸福反而招来灾祸,不如摆脱尘世的纷扰,皈依道教。但编者讲述鬼故事的时候,经常采用写实手法,描绘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和风俗习惯。如说李乐娘是官员之妾,怀孕后难产而死。婢女锦儿貌美引起女主人嫉妒,挨打后自尽。所有这些,都令读者看到了下层妇女的不幸命运。《碾玉观音》内容简介篇中的女主人公蘧秀秀是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一个手工工匠的女儿,被卖到咸安郡王韩世忠府中当奴婢,专管刺绣。郡王府有个巧手工匠崔宁,会碾玉。秀秀爱上了崔宁,趁一次王府近邻失火的机会,与崔宁一起逃走,辗转到达千里之外的潭州(今湖南长沙)。郡王手下的郭排军察觉他们的踪迹,向郡王报告。郡王派人抓回秀秀,亲自用剑砍死,秀秀的父母闻讯亦投水自尽。后来,秀秀与父母的鬼魂化做活人模样,跟随崔宁到建康府(今南京)开作坊。但他们三个最后均被发现是鬼,无法容身於人世。於是秀秀紧紧拉住崔宁,全家四口到阴曹地府团聚。全篇看来,秀秀鬼魂的所作所为,乃是她生前性格的延续与强化。她身份低贱,但热情、机智、泼辣,毫无顾忌地打破封建礼教秩序。她那种追求人身自由与婚姻幸福的顽强意志,足以令读者惊心动魄。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话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7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