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经典资料 > 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DOC-42页)(正式版)
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2014年12月前言为推动电力行业企业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切实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相关规定编制而成。在对我国电力行业历史沿革、发展趋势、产业特点和管理现状等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南》科学规划了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线图及实施方案。在总结发电、输配电、变电、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和其他电力辅助产业等全产业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指南》系统提出了建立以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为基础,以风险管理控制为导向,以控制活动为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桥梁,以内部监督为促进的闭环运行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指南》包括七章,分别为:第一章:电力行业基本情况与内部控制建设背景。第一章介绍了电力行业基本情况以及电力发展趋势,简述电力行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背景。第二章: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运行。在对电力行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第二章科学规划了电力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路线图与建设阶段。电力行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遵循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向全面内部控制发展的路径,包括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改进与优化三方面的内容。第三章:内部环境。第三章结合电力行业面临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电力行业特点,分析了电力企业在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反舞弊管理等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应关注的要点及管理措施。第四章:风险评估。第四章介绍了风险评估的概念、程序与方法。电力企业应从目标识别出发,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经过建立基础、目标设置与分解、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应对等程序,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全面评估风险,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本章还列示了当前电力行业面临的主要内外部风险,并对其中最具有行业特色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第五章:信息与沟通。第六章深入分析了电力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日常运营的特点,对电力企业在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说明,并提出控制措施和监督评价要点。第六章:内部监督。电力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其中,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监督的普遍做法和重要形式。第七章介绍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原则、组织形式、内容、方法及工作程序等,并结合电力行业特点,重点介绍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标准及认定程序。《指南》属于参考性文件,供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设计企业和其他辅助性电力企业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实施、评价与改进过程中参考使用。由于电力行业包含发电、输电、配电、变电、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及电力辅助等多个产业环节,产业链覆盖电网、发电、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和其他辅助性多类企业,业态分布广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电力企业可以参考本指南提供的基本思路,结合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业务规模等因素,探索建立并实施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内部控制操作手册。第一章电力行业基本情况与内部控制建设背景第一节电力行业基本情况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能源提供者,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各种发电设备转换成电能,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能供应到各用户,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能源的转换与输配。电力的安全、稳定和充分供应,是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电能的产生和运转方式,电力行业具有发电、输配电、变电等不同生产环节,并形成相应的电力产业链。电力产业链上的主要企业包括电网企业、发电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力设计企业和其他辅助性企业。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我国的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至2014年已有132年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缓慢,至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有9千瓦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将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行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电力工业,经过大规模的建设,到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29.9倍和58.7倍。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工业不断跨上新台阶。1987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1995年3月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1996年我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跃居世界第2位;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发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达到12.5亿千瓦。2013年以来,我国电力生产运行安全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5.32万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达到3911千瓦时。中国的电力工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长期困扰我国的电力供应不足矛盾得到缓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需要。截至2013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火电类型发电装机容量比重已超过25%。清洁能源发电增长强劲,地热发电、光伏发电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同时电网发展也实现重大突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世界上规模最大,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智能输电于一体的新能源综合利用平台投产使用;亚洲首个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在智能电网高端装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电网建设成果显著,结束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使我国内地电网全面互联;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正从大机组、超高压、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的发展阶段,向绿色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的发展新阶段转变。二、我国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电力行业管理体制先后经历了军事管制、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和电力监管委员会等数次变革。1949年至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军事管制委员会对电力等基础设施实行管制。在我国确立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期间,电力行业政府管制先后经历了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水利电力部三个时期。其中,在燃料工业部和电力工业部时期,对电力行业实行集中管制,建立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区电业管理局,实行统一领导,垂直垄断、政企合一的电力行业管制体系初步形成;在水利电力部时期,管制权利经历两次下放、两次上收,省(市、自治区)电业管理局分别改成电力工业局。1979年至1997年,在我国实行经济体制转轨期间,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四次变更,包括再次、第三次设立电力工业部,再次设立水利力部,设立能源部。1997年至2002年,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间,电力行业管理体制经历了三次变更,包括成立国家电力公司、设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设立之后,与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行存在。2002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将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十一家公司,成立了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成立了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电网公司;成立了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四家辅业集团公司。2011年电网企业进一步主辅分离,电力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及其他辅业单位从电网企业分离出来,与原有的四家辅业集团公司重新组建为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两家电力辅业集团公司。经过电力体制改革,电力行业的经营效率显著提高,厂网分开基本完成,发电侧全方位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主辅分离显著推进。经过最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拥有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大型骨干电力企业集团,成为世界上装机规模最大、电网规模最大、发电量最多的国家。三、我国电力行业的特点电力系统是由发电、输配电、变电、用电设备及相应的辅助系统组成的,集电能生产、输送、分配、使用为一体的统一整体,可分为发电、输电、系统调度、配电等环节。电力系统运行有即时平衡和整体互动性两个主要特征,即时平衡是指在庞大的互联电网中,电力的生产与消费必须实时平衡,任何背离都会引起电网频率和系统电压波动,导致设备损坏直至整个电网系统瓦解。整体互动是指电力系统中各部分相互影响,关系复杂,连接在一起的电厂、电网和用电器,可以被视为统一的整体系统,任何单一部件的变化都会对整个电力系统产生影响。1.发电环节。发电环节是指通过各种生产方式将其他能量转化为电能的电力生产环节。按照能源的转换方式,发电方式主要有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及其他能源发电。火力发电是指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所释放的能量进行发电。火力发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维护电网电压稳定、频率稳定、持续供应等相对其他能源具有更好的特性。水力发电是将水的势能和动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方式。水力发电是再生能源,对环境冲击较小,发电效率高,发电成本低,发电起动快,调节容易。核能发电是利用铀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核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变为电能的发电方式。其他新能源发电的方式主要有地热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从电力市场竞争角度,发电经营主要考虑三个方面:装机容量、发电量和由电源类别决定的发电成本结构。装机容量决定了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供给能力,发电成本结构主要受电源种类影响,例如水电与煤电比较,煤电企业因为购煤而比水电企业承担了较高的生产经营成本。2.输配电环节。发电厂生产的电能要通过输电系统输送至配电环节,然后再由配电系统供给用户。电能的输送一般采用高压输电,我国已形成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川渝、南方四省500千伏跨省市主干网和山东500千伏电网以及西北的结构紧密的330千伏电网,并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特高压输电工程,电压等级达750千伏,最高可达1000千伏。配电业务基本任务是把电力从输电系统传送、分配给用户。配电环节上接输电系统,下接终端用户,配电系统本身不使用、不储存电能,只负责传送、分配电能。电能通过配电线路流向用户,并由电表记录用户使用的电量。3.系统调度环节。系统运行调度包括协调发电厂处理和平衡负荷需求两部分内容。电力运行调度时刻监控负荷的变化,下达电厂启动或停机指令,实时调度整个电网。电力调度机构会根据典型负荷曲线提前为电厂排定发电计划。但由于难以预测实际电力需求,电力调度需要对预测电量之外的电量进行平衡,包括增加或减少发电计划,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调整用户的电力需求。电力行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电网建设、大力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带动装备工业发展、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第二节电力行业内部控制建设背景2008年以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相继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及其配套指引,对中央企业、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作出了要求,并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方针。内部控制相关政策、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发布后,电力企业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两大电网企业、五大发电集团以及电力建设、电力设计及辅助电力企业都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中做出了表率,积极研究、探索、实施了电力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各电力企业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立足企业实际,倡导全员参与,注重控制实效,抓好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工作和关键环节。电力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保证了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有效防止了企业资产流失,保证了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逐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电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电力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了电力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当前
本文标题: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DOC-42页)(正式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80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