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编辑者:内蒙古通辽一中北校区高中部刘伟【考纲解读】1、维新思想2、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复习思路】1、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置于中国社会发展、世界形势发展的现状中,考查“向西方学习”的阶段特征和影响(以“学制度”为例);2、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与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紧密结合,紧扣“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时代命题。知道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同拯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道路结合在一起的。(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3、新思想萌发的价值与局限(局限往往从比较角度考查);4、理解康有为的思想特点及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及新文化运动对待“孔教”的原因及评价;5、资产阶级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的特点;6、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7、理解、运用各种思想及主张8、从“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的角度考查;【学法导航】1、本专题的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2、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3.复习本讲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阶段,学习西方的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的批判;⑶新文化运动时期,学习西方的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但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政治运动相结合。4.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如甲午中日战争后,政治上,清政府统治更加腐朽,半殖民地性质大大加强,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掀起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高潮。5.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康梁维新思想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6.注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改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得到资产阶级上层的支持,但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7.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新文化运动的优点和缺点。【知识网络】【专题讲解】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加紧侵略扩张。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是《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5.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知识点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西学在19世纪60~90年代广泛传播,对中国儒学产生冲击,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2.内涵:所谓“中学”,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3.实践:洋务运动。4.影响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力地冲击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彻底破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知识点三】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西学进一步传入,中法战争显露了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再加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中逐渐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2.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富国强兵;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举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4.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知识点四】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西学进一步传入,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2.代表人物与主张(1)康有为:设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宣传维新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其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3)严复:对君权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阐明民主君仆、主权在民的道理;借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阐明维新变法的必要性【知识点五】新文化运动1、背景(1)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3)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5)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2、兴起:1915年,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前期指导思想(核心):民主和科学3、主要内容(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2)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高举社会主义大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4、影响积极:(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4)民主、科学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5)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消极: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未充分发动群众,局限于知识分子;【知识点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开始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文章,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2)系统介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给正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先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运动,于1921年7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2)此后在实践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人逐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特别说明:1、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结果,其历程是: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制度)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思想文化)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其间经历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2、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扩大,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逐渐发展的历程相适应;3.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没有走通,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实践斗争后,从西方找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二、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历史背景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寻求救国之路主观:孙中山其人不断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思想,实现转变:(1894年,由改良转向革命;1924年,由就民主革命转向新民主革命)提出1905年,日本东京成立的政治纲领。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核心):推翻,建立。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实践指导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创造20世纪中国第一次巨变的思想武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意义。评价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背景①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革命斗争的失败。②和的影响与帮助。③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1924年,重释“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三大政策:、、。新旧三民主义对比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的地方民族主义反对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的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新”在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评价性质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畴影响它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到来。三、洋务思想与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的关系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和发展,具体表现在:(1)目的上,都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御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和纲常礼教。(2)方法和步骤上,都主张从西方引进先进军事技术,不同之处是林则徐等人的主张没有完全实行,只停留在“知夷”的层面上,而“中体西用”思想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3)结果都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最终都失败了。四、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形成原因及评价1、特点:⑴把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戊戌变法的实现。⑶康、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其思想是封建社会急剧崩溃和民族危机极端严重的现实反映,表达了这个阶层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同时也反映其软弱性、妥协性的一面。2、原因:⑴客观: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为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借助当时极有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权威来宣传变法。⑵主观;康、梁作为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
本文标题: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9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