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启示
1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启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以马列主义后备力量建设学说作为基础,并将其充分的与我国的国防实际相结合,逐渐在理论上和实际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说,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有关国防后备力量的创新理论,全面系统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特色后备力量建设的特点规律,深刻指明了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后备力量理论体系。回溯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后备力量的历史经验,对于探索新形势下我国后备力量建设的新特点、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使命任务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一、毛泽东同志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还由于它将自己划分为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两部分,前者可以随时执行超地方的作战任务,后者的任务则固定在协同民兵、自卫军保卫地方和进攻当地敌人方面。这种划分,取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如果没有这种正确的划分,例如说,如果只注意主力兵团的作用,忽视地方兵团的作用,那么,在中国解放区的条件下,要战胜敌人也是不可能的。在地方兵团方面,组织了许多经过良好训练,在军事、政治、民运各项工作上说来都是比较地更健全的武装工作队,深人敌后之敌后,打击敌人,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借以配合各个解放区正面战线的作战,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领导我国国防后备力量的实践当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丰富了国防后备建设理论,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思想上,揭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争规律;二是在后备力量建设的领导体制上,建立了完备的各级后备力量建设领导体系;三是在后备力量建设的谋划指导上,确立了“平战结合,寓兵于民”的建设方向。四是在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体制上,完善了正规军、地方部队和民兵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系。历史实践证明:“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是实施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础,同时又是发展壮大人民军队的重要保证。二、邓小平同志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创了新局面2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不仅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依据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战略格局发生的新变化,依据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依据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出现的新情况,依据后备力量建设进行调整改革的新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后备力量建设的思想,提出了:坚持发展人民战争思想,野战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就是人民战争;精简常备军,加强后备力量,实行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坚持传统的民兵制度,完善预备役制度,实行民兵与预备役制度结合;建设一支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动员快速、体制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后备力量等等,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思想体系,并且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意义更为深远。实践是理论的源泉。邓小平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我军后备力量的建设实践,特别是调整改革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调整改革,没有后备力量战线全体指战员的生动实践,邓小平新时期后备力量建设理论是不可能形成的。这一点,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条,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央军委主席,他亲自主持领导了我军后备力量建设的调整改革。仅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期,我军后备力量建设先后作了三次大的调整改革。三、江泽民同志为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拓了新视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进一步科学地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后备力量、怎样建设后备力量,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仗等一系列问题,是新世纪我国后备力量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科学指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我军抗洪抢险时就指出:“要继续推进国防动员工作,努力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我们的国防动员工作,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的要求,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兵于民的方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次抗洪抢险,受灾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按照国防动员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人民群众紧急动员起来,组织数百万民兵参加抗洪抢险。预备役部队迅速完成集结,投人抗洪行列。交通战备系统转人战时状态,全力保障抗洪部队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保证军地各级通信联络3的需要。各地还开设各种类型的保障网点,源源不断地供给防洪物资和生活物资。这次斗争的实践,使我们对新时期国防动员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突出抓好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做好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交通战备动员等各方面的工作,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胡锦涛同志明确了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对我国后备力量建设提出了实现机械化、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从而指明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方向。一是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胡主席反复强调: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坚持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不断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形式,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二是完善了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后备力量建设指导方针。胡主席站在国际战略、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中国特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方针,指明了中国特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道路、新模式。胡主席深刻指出:“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个领域的军民融合,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这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必然要求。三是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后备力量建设的发展道路。胡主席着眼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全面系统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性质和特点规律,多次强调,军地要齐抓共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军队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制度;要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提高寓军于民的水平,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和快速动员能力、科技支前能力和维护战时社会稳定的能力;要调整优化后备力量建设的战略布局和编组结构,不断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的科技含量,切实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要深化兵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部队建设实际、照顾官兵实际利益的新路子;要建立健全快速高效的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不断增大国防后备力量科技含量;要不断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胡主席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4行动指南,确保了国防后备力量沿着正确的航向实现科学发展。五、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启示及发展思路(一)要进一步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融合到国家危机管控体系当中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应对战争危机和重大突发事件等平时危机同属国家危机管理的范畴。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备力量长期以来发挥的主要是应对战争危机的基本功能。加强后备力量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必须着眼其应急功能的常态化发挥,在国家危机管理的总体框架下,全面推进其在国家平时危机管理体系中的运用。1、将维稳处突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常态化重要任务国防后备力量本身具有分布广、人数多、更熟悉具体情况等特点,在维稳处突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多年的运用实践中,尤其是近年来遂行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应急行动实践中,其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巨大功能已得到充分显现,应急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在当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日益频发的背景下,应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后备力量的常态化任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不断加强针对性的训练演练,保持良好的遂行任务状态。2、以法律形式明确国防后备力量的运用方法2007年11月施行的《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已经明确规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但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参加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具体如何操作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比如参与的程序、权限和方式等。因此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急需将我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到政府的应急管理当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国防后备力量的军地双重领导,明确参与国家维稳出突任务的时机、权限和程序等。在各项应急管理预案中进一步细化其使用办法,为在应急行动中使用后备力量提供可操作的具体指导。3、促进国防后备力量与其他应急力量的联合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突出的联合性,参与力量多元,分布地域广泛,指挥协调复杂。为发挥后备力量的积极作用,必须完善其与现役部队、武警、政府专业应急队伍等应急力量的联合行动机制,努力提升联合应急效益。(二)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信息化程度5当今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国防后备力量必须尽快实现和紧跟信息化的步伐,才能取得最佳的成效。一是要构建立体网状的通信指挥体系。民兵预备役官兵是一支群众性武装组织,平时分散在各行各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员大流动、多流向,再加上目前缺乏有效的通信联络和指挥控制手段,兵员“找不着”、“联不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后备力量有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卡脖子”问题。因此,加强后备力量建设,首先要构建一个“平战结合、军地兼容、纵贯到底、联接个人”的通信指挥网络。二是构建模块集成的信息动员力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军民通用、信息基础设施的军民共用、战略信息资源的军民互补,不仅意味着国家建设要搞好军民融合,而且意味着信息化战争是平民化战争,一个网民加上一台电脑就可能成为一个战位。因此,发挥民用信息力量优势建设后备力量信息战队伍,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证。三是构建准确及时的信息搜集网络。获取信息是信息化作战的前提条件,国防后备力量系统在信息的搜集、传递和报知中具有独特作用。应着眼谋求整体信息优势,整合利用地方资源,提升情报信息搜集质量。(三)推进与现役部队功能互补的预备役部队改革我军预备役部队是国家武装力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军队建设转型的新形势下,预备役部队建设转型,首先应体现在职能定位的战略调整上,应着眼与现役部队的功能互补,着力推进由直接参战为主型向支援保障为主型转变、由全面应战型向应战应急衔接型转变、由与现役部队力量叠加型向功能互补型转变、由过去应对战争的潜力储备型向多样化常态运用型转变,从而优化规模布局、建设新型力量、健全体制机制、理顺内外关系,不断降低转型中的摩擦成本,提高部队建设和改革的效益。此外,应加强预备役部队与现役部队联训联演,不断增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9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