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毛泽东《实践论》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的历史意义【摘要】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实践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关键词】实践;辩证唯物论;阶级性;统一联系;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发表的《实践论》第一次清楚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这一哲学专著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实践论》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发展。是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行动的理论,是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的科学总结。它在毛泽东思想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它引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精髓,剖析了中国革命、社会局势;分析了世界格局的态势,使其清晰明了,它还指出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困难,中国革命在其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建立了新中国,在它的指导下,人民脚踏实地谋发展,新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学习它领会毛泽东思想的实质、立场、观点与方法。深刻的认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问题,找出它的发展规律,这就是实践论无法动摇的地位,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论》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致命弱点是轻视中国的革命实践,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的基础的地位,试图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从而背离唯物主义,针对这种错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出发,系统地论述了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他在《实践论》中反复强调一个主题就是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一方面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来自实践,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理论的正确与否要经实践的检验;另一方面认为理论又可以指导实践,为实践提供方法和指明方向。凡是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就是无根基的空幻的理论,而脱离了理论的实践也只能是盲目的瞎干。所以,在《实践论》所阐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我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论》中特别指出了辩证唯物论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即阶级性与实践性,表明了辩证唯物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它首先说明了实践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的基础,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对于阶级社会的规律性的认识,都是在生产和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得到的。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置身统一循环内中,这就是辨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是辩证唯物论的执行的统一观,无产阶级的哲学是一种既具有实践性又具有阶级性的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证明认识的真理,纠正认识的错误。毛主席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结合中国革命对具体实践,认识了中国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历新民主主义的阶段,这一认识的真理性,已由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建设的成就所完全证明了,作为唯一标准其理由有二。第一,认识从实践发生,为实践服务,是实践的第一因素,认识是实践的成分,并与实践相统一。第二,认识离开实践,就失去其社会的意义。认识是意识的活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假使人们物质的生产的实践,一经停止,社会生活就跟着停止,意识活动也是其存在。真理与谬误由实践来鉴定,完全是客观的,绝不杂有主观成分,以上理论均在毛主席的《实践论》中得以精辟的论证。列宁说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实践论》发展了列宁这一原理,把由感觉(知觉)到思维和由思维到实践这两个过程,分别的作了透辟的说明。在由感觉到思维这一认识的高级阶段,前者是感性认识,后者是伦理认识或理性认识。在前一阶段,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在后一阶段,却能认识时务的本质、内部联系。只有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人们才能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引出理论的结论。但这两个认识阶段,必不互相独立,互相隔绝;两者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渗透。所以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这便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践论》分析了由感觉到思维到实践的认识过程,即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关于革命具体环境所得的理性的认识,既是革命理论。这种理论是由在革命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才是真理。《实践论》更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学说,发挥了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问题。理论由实践发生,仍须回到实践中,由实践来证明。有实践证明的理论,才能阻止实践,推动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两者形成为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此外,毛泽东同志对于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也做了精辟的论述。从他的论述里,我们可以知道:客观世界是可以完全认识的,这是客观的真理。世界既然可以完全认识,人类就能达到绝对真理。但客观世界,我们不能一次的完全的无条件的认识它,而只能近似的有条件的逐渐地去认识它,即只能是相对真理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时代绵延的发展,人类一步又一步的认识世界的新方面,即由低向高得到大于各阶段的相对真理的认识,这个阶段的相对真理,会成为“绝对真理的长河”而绝对真理成为相对真理的总计。《实践论》在最后对我们特别指出思想与实践的统一联系的问题,本来人类的认识,是适应于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革命的形式是不断发展的。毛泽东同志最善于应用辩证唯物论的武器,对于新鲜事物有敏锐的感觉,不断地从分析新的形式中“找出方针,制定政策,拿出办法来”。中国革命的胜利,正是说明着这一事实。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而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实践论》,自然就是指导中国革命行到胜利与建设新中国的总指针。在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又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这是主观认识超过客观实践的发展。这和上文所指出的错误,虽然是由不同的两极出发,但在本质上,都同样是唯心的,都不合乎《实践论》。《实践论》论述了“知、行”统一观,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变成中国化实践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在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以实践为中心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同时也精辟而扼要地阐述了自己的实践观点: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正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世界被二重化了,成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统一。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实际,确立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解决了“知”和“行”的统一问题。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解决好“知、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皆在实践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怎样实践、知和行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以及实践的若干环节如何联结,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从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论述,毛泽东的《实践论》完成了这一任务,他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运用于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中国化。《实践论》是一个极其富有指导意义的革命文献,它是毛泽东同志长期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在这里综合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指导原理,以上我们认识到《实践论》是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学说,它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综合中国人民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左”“右”倾机会主义作坚决斗争,开辟了革命真理的斗争道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做了精辟的分析和光辉的补充。我们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了《实践论》的价值,无论在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建设时期,当今发展时期,乃至今后,中国壮大时期都将是百试百灵,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习《实践论》吸收它的精髓运用到实践中去。怎样才能学好《实践论》呢?首先,要端正学习的态度,要站稳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立场,《实践论》特别强调辩证唯物论的显著特点,是它的阶级性,是为了工人阶级与革命人民服务的;第二,要在实践中去学习,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实践服务”;第三,从实践出发,了解情况,掌握政策;第四,总结经验;第五,紧持真理,修正错误;第六,自我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第七,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主席的著作,加强对《实践论》的理解,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认真的学习,便可以抓住其精髓,运用于实践之中。《实践论》的价值远胜过于一篇文章的价值,阅读了它,受益匪浅。由此也更深切的感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之所在,相信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奉献下,我们定会再接再厉、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将中国建设发展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毛泽东选集》合订本[3]《实践论矛盾论解说》李达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3月版[4]《实践论解释·矛盾论浅说》李琪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实践论》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本文标题:毛泽东《实践论》的历史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95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