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第五篇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决定欧洲从封建制度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是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648年,经历了反复的、曲折的斗争,在18世纪继续深入,在扩大政治胜利的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导致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774年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独立运动,更加促进了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化。1789年,终于爆发了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激烈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英国的。于是,在建筑中酝酿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根本性的大变化,使建筑走上了崭新的阶段。第十一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工场手工业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很强大,而且他们当中有许多是从封建贵族转化过来的,所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来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1649年,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建立了共和国。1659年,为了镇压人民运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国王妥协,于是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又发动了政变,从荷兰请来了奥仑治的威廉来做国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从此资产阶级的政权巩固了。综述第一节方生未死之际共和时期由于经济拮据,政治动荡,没有什么国家性的建设事业。复辟时期有一些资本家租用城市土地,按照定型设计成片建造出租牟利的市房。这些房屋虽然比较单调,但形成了一些整齐的街道和广场,城市面貌有所改善。伦敦的重建复辟时期,1666年,伦敦大火,几乎夷平了整个城市。火灾之后,一些建筑师提出重建规划,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增长。其中王室建筑师克里斯道弗·仑(ChristopherWren,1632—1723年)的规划,尤其欢呼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教区小教堂教区小教堂的钟塔设计得相当成功。它们的式样富于变化,但基本构图是一致的。大致是:下面有两层方形的体积,第一层是素朴的平墙,第二层有壁柱。再上面是一层或几层圆柱形或8角形的体积,周围大多有柱廊,逐层缩小。最上面是尖顶。尖顶的根部有时有凌空的飞券支撑钟塔构图的主要经验:第一,虽然塔和教堂的横向体积组合在一起,但它的垂直体形从地面到尖顶整个凸现出来,下部不被横向体积打断,更不从横向体积的屋顶上耸起。第二,塔的每一层的构图都是完整的,有基座和檐口,不因各层的重叠而略去一部分;第三,愈往上分划愈细,尺度愈小,装饰愈多,也愈玲珑,造成生气盎然的向上动势。格林尼治大建筑群(GreenwichHospital,1696~1715年)。设计人是克里斯道弗·仑和他的学生。它的布局是两进大院子,第一进向泰晤士河敞开,比较宽,第二进地势稍微高一点宫廷建筑第二节纪念碑的争夺战一圣保罗大教堂集中式还是拉丁十字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国教的中心教堂,本来是中世纪的拉丁十字式的,由于年久,有倾圮的危险,决定重建。1675年,克里斯道弗·仑提出的设计,平面8角形,四个斜边作内凹的圆弧,中央是大穹顶,通体由简单的几何形组成。这是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具有进步思想的建筑师们一贯喜爱的集中式形制。1688年,推翻了复辟王朝,实行君主立宪之后,仑立即坚决抛弃了穹顶上的尖塔,重新设计立面。但因为工程已经做了很多,平面不能再修改了。圣保罗大教堂终于成了一个拉丁十字式的教堂。而且为了和穹顶取得构图上的均衡,不得不在西立面加了一对塔,以致形成了哥特式的立面格局。出色的结构圣保罗大教堂的结构不但比圣彼得的轻,也比同时的法国恩瓦立德新教堂的轻。它的穹顶有3层,里面一层直径30.8m,砖砌的,厚度只有45.7cm。最外一层是用木构而覆以铅皮的,轮廓略略向上拉长,显得饱满。比恩瓦立德新教堂更合理的是,它的顶端的850t重的采光亭子不由外层木构架负担,而是在内外两层穹顶之间用砖砌了一个圆锥形的筒来支承。砖筒的厚度也只有45.7cm。穹顶坐落在鼓座上,鼓座又通过帆拱坐落在8个墩子上。鼓座分里外两层,里层直接支承穹顶,下径34.2m,上径30.8m,略略的倾斜使它能更好地抵挡穹顶的水平推力。外层鼓座是个柱廊,以飞券跨过来分担穹顶的水平推力。这种结构汲取了哥特式教堂的经验。鼓座也比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堂的都轻圣保罗大教堂鲜明地体现了唯理主义的世界观,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巨大进步,恢宏壮丽,终于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纪念碑。圣保罗大教堂第三节新贵们的府邸18世纪初年,少数显赫的大贵族执掌着内阁,他们征掠殖民地,飞扬跋扈。他们的庄园府邸不仅规模赶上了王宫,而且风格也力图宏伟。大型府邸它们的一般形制是:正中为主楼,包括大厅、沙龙、卧室、书房、餐厅、休息厅、起居室等等。主楼前是宽阔的三合院,它两侧又各有一个四合院,一个是厨房和其它杂用房及仆役们的住房,另一个是马厩。这些府邸的规模很大,有的马厩可容纳200匹马。一般特点;勃仑南姆府邸平面勃仑南姆府邸正面最大的勃仑南姆府邸全长261m,其中主楼长97.6m。主楼的第一层,进门就是宽畅富丽的大厅,装饰着科林斯式柱子、壁龛和雕像。大厅后面是沙龙,朝向一座美丽的意大利式水景花园。沙龙左右是主要的卧室和起居室。楼梯在大厅的两侧。第十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工人和农民的斗争,举行了革命。革命之后,大资产阶级坚持君主立宪政体,背弃了平民。1792年,城乡贫民的最低层推翻了君主政体,迫使国民公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并在1793年里,通过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1794年,大资产阶级又发动政变,颠覆了雅各宾派的专政。从此,资产阶级同平民群众的对立超过了同保王党的对立。1804年,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拿破仑称帝,为击破封建势力的包围,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对全欧洲进行了战争。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旧王朝复辟,建立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上的君主立宪制。第一节思想的大解放18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的日益革命化,欧洲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封建制度和它的意识形态猛烈开火。这个运动得名为“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启蒙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武器是批判的理性。启蒙主义的“理性”不同于17世纪唯理主义的“理性”。后者认为君主是社会理性的体现者,拥护专制制度,倾向于古罗马帝国的文化;前者认为最合乎理性的社会是“人人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社会,是有权自由地处理私有财产和自由地思想的社会,于是,启蒙主义者向共和时代的罗马公民借用政治理想和英雄主义,倾向他们的文化。启蒙主义建筑理论启蒙主义建筑理论的核心,也是批判的理性。但这理性已经不是古典主义者标榜的先验的几何学的比例以及清晰性、明确性等等。建筑的理性是功能、是真实、是自然。1、威尼斯人洛铎利(CarloLodoli,1690~1761年)主张:“在建筑中,只有那些产生于严格的需要而有确定的功能的东西才可以表现出来”2、意大利人辟兰乃西(GiambattistaPiranesi,1720~1778年)说:“使用创造规则”。认为装饰品是“建筑物不适当的累赘”,除非它根据于结构的“本性”。3、法国的陆吉埃长老(PereMarcAntoineLaugier,1713~1770年)的理论比较完备,影响最大。他认为,建筑物应该象远古的石屋,一切从需要出发。他相信,只有严格地服从需要和合理,才能保证建筑物完善和自然,避免建筑艺术的堕落。第二节创作的大革新一、共和的外衣波尔多剧院“希腊风”渗透到罗马式建筑中去,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合乎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构件。波尔多剧院的外形十分简练,一个长方形的六面体,没有凹凸进退,也没有附加的次要体积。正面12棵科林斯式柱子的大柱廊,没有基座层。两侧的第一层是敞廊,以上是沙龙之类,外表十分单纯。这种体形,是“希腊风”的特征之一万神庙万神庙本来是献给巴黎的守护者圣什内维埃芙(St.Genevi6ve)的教堂,1791年用作国家重要人物的公墓,改名为万神庙。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最大的建筑物,启蒙主义的重要体现者。它位于不高的圣什内维埃芙山上,平面是希腊十字式的,宽84m,连深深的柱廊一起110m万神庙的重要成就之一是结构空前地轻。墙薄、柱子细。建筑结构的科学性明显有了进步。原来中央大穹顶下面也由细细的柱子支承,后来因为地基沉陷,引起基础裂缝,才把柱子改成4个墩子。又因施工不精、选材不严引起裂缝,于是加大墩子,但它们仍比同类教堂的都要小得多。穹顶是3层的。内层直径20m,中央有圆洞,可以见到第二层上画的粉彩画。外层穹顶也用石砌,下缘厚70cm,上面只有40cm。鼓座的结构仿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穹顶和鼓座的外形也仿它的,采用坦比哀多式。穹顶尖端采光亭的最高点高83m二、革命的激情同陆吉埃长老等的理论相应,18世纪下半叶,建筑力求单纯简朴的潮流相当有力。立面上、平面上都尽量避免曲线;大轮廓总是方棱方角的;山花和檐部不再断折,也不再被雕刻之类打断;柱身通常没有凹槽,壁柱不做卷煞,有时候连柱头和柱础都没有。额枋常常不做线脚;墙面不加装饰;托石简化成一块长方形的石头;不做涡卷,等等。此外,还有意表现石材的特性破格创新在普遍的简化之中,有一些更激进的建筑师,不敬权威,不重传统,力图标新立异。他们的设计中,圆柱体、方锥体、圆锥体、平行六面体、球和半球,都以精确而单纯的几何形袒露着。设计者其实也并不打算它们造起来,只不过用它们表现启蒙主义的建筑理性,表现“归真还朴”和“一切建筑物都应当象公民美德那样单纯”的思想罢了。自由·平等·博爱农村公安队宿舍是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放在一个长方形的池子里,四面有桥通向池岸三、雅各宾专政在雅各宾党专政的一年内,不再建造教堂。巴黎圣母院在1793年被改成“理性殿堂”,供奉“理性之神”。有些教堂和修道院被当作革命法庭,圣坛上供起《人权宣言》,挂起古罗马的共和主义英雄布鲁特斯(Brutus)的像。艺术上提倡革新,提倡简朴。第三节大资产阶级的凯歌一帝国风格建筑活动的政治经济意义第一方面,直接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第二方面,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帝国风格在这些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叫“帝国风格”(1estyleempire)。是拿破仑帝国的代表性建筑风格。拿破仑的帝国披上了古罗马帝国的外套,宫廷用罗马帝国的文化装扮起来。统治阶级上层的住宅、陈设、衣着、谈吐都讲究古色古香。因为当时资产阶级的斗士们需要召唤历史的亡灵来掩盖他们的斗争内容的狭隘性,来保持他们的战斗热情。这些大型建筑物常常照搬罗马帝国建筑的片断,甚至整体。例如,演兵场凯旋门(L'ArcdeTriompheduCarrousel,1807年)完全模仿赛维鲁斯凯旋门,雄师柱(ColonnedelaGrandeArm(~e,1805年)是图拉真纪功柱的复制品,而军功庙(TempledelaGloiredeI'Arm6e,1807—1842年)则俨然是一座罗马围廊式庙宇。军功庙正面8棵柱子,侧面18棵,罗马科林斯式。庙宇很大,从柱础外侧量度,宽44.9m,长101.5m。柱子高19m,基座高7m。柱间距只有两个柱径,柱高不及底径的10倍,很沉重。柱间距完全相等,柱廊后面是大片不加装饰的、死气沉沉的粗石墙;一切线条都是僵直的,没有生气雄师凯旋门雄师凯旋门(设计人Jean—FrancoisChalgrin,1739~1811年)非常大,高49.4m,宽44.8m,厚22.3m;正面券门高36.6m,宽14.6m(图13—8)。雄师凯旋门建成后,堵塞了交通,于是,在它周围开拓了圆形的广场,12条40一80m宽的大道辐辏而来,使它成了一个广大地区的艺术中心。这个广场因为放射形的街道而得名为明星广场,拿破仑帝国垮台后,雄师凯旋门被称作明星广场凯旋门第十三章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
本文标题: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1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