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辑录(炼字型)教师
1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炼字类一.炼字的规律:(一)五言和七言1.五言炼第二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五言炼第三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3.五言炼第五字:“草生公府静,花落讼庭闲。”4.五言炼二、五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5.七言炼第二字:“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6.七言炼第五字:“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7.七言炼第七字:“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8.七言炼第二、五字:“鱼含月影随云动,鸟吐花声寄树闲。”(二)词性的角度1.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庚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2.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运用。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郭彦深就说“漠漠阴阴,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睛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3.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如“吐”字,这是最平常易见而没有什么惊人之处的动词了,杜甫有一联诗句是“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苏东坡对此极为欣赏,我想,除了“明”字这一形容词兼摄动词的作用而富于动态之外,就是“吐”字下得极妙。清代的查慎行,大约于此也未能忘情吧,他在《移居道院纳凉》诗中写道:“满城钟磬初生月,隔水帘栊渐吐灯”,写华灯初上灯水交辉的夜景,化静为动,造语奇特,这个富于动力性的“吐”字的运用,真是不让杜甫和陈与义专美于前了。4.炼虚词。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二.语言炼字类题目的考查方向这类题目考查较多,是常考题型,要多加注意。这类题目通常有四个考查方向:品味关键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理解诗句的含义、色彩、情味和效果;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三.设问方式1.对诗歌中的某句某字,诗人说“X”而不说“X”,有什么表达效果?(或对诗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哪两个)?并作简要分析。3.此诗某句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5.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四.解答思维流程古人作诗,讲究一字传神,这类题目要求品味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因此,不能就字论字,而应回到原诗中,结合诗歌的意境、题旨和诗人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分析。常见的概述语言特色的词语:语言特点: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绚丽、幽默、活泼、诙谐、庄重、简约、简洁、精练、精当、生动、凝练、洗练、含蓄、明快、通俗、口语化、明白如话等风格类: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婉转、风趣、2工丽;苍凉雄健、委婉蕴藉、飘逸洒脱、苍凉悲壮、缠绵悱恻、情真意切、气势雄壮、自然流畅、忧郁激愤、沉郁顿挫、清新典雅、婉约凄切、新鲜活泼、气势磅礴、奇特新颖、平白清新、语淡情浓等。五.答题模式1.肯定哪个好或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分析语言特色类题目,可以这样操作: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六.答题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七.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溪亭林景熙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评析“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实际就是表明,这两个字用得好,所以表明好与步好的看法这一步实际可以不谈。第二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字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第三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二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形象地道出了诗人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地神态。第四步,说说这两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地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第五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迈上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怀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阅读杜甫的《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按要求回答问题。水槛①遣心二首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②。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注:①水槛:指成都草堂水亭之槛。②赊:远。(1)这首诗的颈联“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深受后人称颂的名句。南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称其“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其中哪两个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请结合全诗赏析。答:[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761年。此时杜甫已在成都3草堂,生活较为安定,心情舒畅,写出了一些歌咏日常生活,显得很有情趣的诗,此诗即其中之一,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第二联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出句写远景,对句写近景。颈联描写生动细腻,历来为人称赏。尾联以城中住户之多和江边人家之少来对比,更显出郊居生活的清旷。鉴赏时,要抓住“出”和“斜”二字在两句诗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来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颈联)中的“出”和“斜”字分别是句中的“诗眼”。“出”字写出了鱼儿在细雨中着水面为泡之时,上浮水面欢快跳跃的欢欣之状,极其真切自然;“斜”字写出了燕子在微风中轻捷地掠过天空的轻盈之态,逼肖生动。诗人细腻地描绘出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真可谓“缘情体物,有天然之妙”。(2)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悠游闲适的心情。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参考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参考答案】(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君平,指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1)此诗开头从蜀道之难写起,与诗人另一首《蜀道难》的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答:(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这一联中哪两词用得好?试简要分析。尾联用君平典,有何用意?答:[解析]这是一首以描写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为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描述。开篇即亲切丁咛友人:听说蜀道崎岖险阻,路上处处是层峦叠嶂,不易通行,感情真挚而恳切。它和《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法(抒情风格)不同。前者语调平静自然,后者感情强烈。颔联中的“起”“生”二字生动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鉴赏这一联,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诗歌描写的意境,更易把握。尾联使用君平(严遵)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李白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含蓄蕴藉。【参考答案】(1)首联写入蜀的道路艰难:“见说蚕丛路,崎岖不4易行。”这是对即将入蜀的友人的亲切叮嘱。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情感真挚恳切。“见说”二字的运用,使意思的表达显得很委婉,浑然无迹,这对入蜀的友人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鼓舞。而《蜀道难》以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描述蜀道层峦叠嶂,迂回盘绕,人行栈道,峭壁山崖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突兀而起,云气缭绕,傍着马头升起翻腾的情状。“起”“生”两个动词运用极妙,形象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诡异,境界奇美,写得气韵飞动。作者借用君平的典故,意在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
本文标题: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辑录(炼字型)教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2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