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3第三讲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第三讲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一、统治机器失灵表现:•主板陈旧:皇帝无能•硬盘狭小:体制不灵•软件过时:人才匮乏•防火墙失效:军备废弛(一)主板陈旧:皇帝无能•1、一代不如一代•(1)皇帝才具的递降•道光:小气而无魄力•咸丰:不明情势、自私、优柔寡断、虚伪•继承制局限:奕詝、奕訢继位之迷咸丰即位之谜•奕詝从小文弱,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奕詝“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际,坠马伤股。经上驷院正骨医治之,故终身行路不甚便。”•《清史.杜受田传》记载,道光皇帝晚年曾经想立年长的奕詝为皇储,但仍有些犹豫。一次,道光帝带诸皇子去南苑打猎,皇六子奕訢打到的猎物很多,皇四子奕詝却一箭未发、一物未得。道光帝感到很奇怪,问奕詝为什么不发箭。奕詝回答说:“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道光帝听后非常高兴,夸奖说:“此真帝者之言。”于是决定立奕詝为皇储。事实上,奕詝这番言语举动是他的师傅杜受田事先教他的。+《清朝野史大观》里还有这样的记载:道光皇帝晚年,身体病弱,一天,他决定把奕詝和奕訢都召进宫来,当面面试,确立储位。两个儿子接到传唤后分别向自己的师傅请教应对之法。奕訢的老师卓秉恬告诉奕訢,与皇上谈论国事,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杜受田却给处于劣势的奕詝支了个高招:“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奕詝按照师傅的教导做了,果然博得了道光皇帝的好感,道光皇帝根据奕詝的表现,认为此子不失为一个仁孝之人,于是决定把皇位传给奕詝。•(2)皇帝短命•奕詝(咸丰)19岁继位,在位11年•载淳(同治)5岁继位,在位13年,18岁死•载湉(光绪),3岁即位,19岁亲政,23岁即被夺权,38岁忧郁而死•溥仪(宣统)3岁继位•(3)“清文宗不是汉武帝”-慈禧太后掌权48年•慈禧特点:有政治手腕却无开拓眼光、满足于自身的权力欲却对国家民族的命运缺乏使命感,是封建时代的一代女主,却也是使中国错失发展机会的责任者。(二)硬盘狭小:体制不灵•1、汉族地方势力崛起,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咸丰帝:“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彭蕴章:“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匹夫居闾里,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薛福成:《庸庵文续编》卷一)•曾左李袁•2、统治集团内部出现裂痕:帝后之争(三)软件过时:人才匮乏•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洋务派、维新派、立宪派都未得到重用叶名琛•26岁的进士;•38岁的巡抚;•43岁的总督;•46岁的相国。•翰林清望,仕途腾达,其名位之骤来速至,在有清一代是少见的。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表现•(一)自信变成了虚骄•(二)强硬变成了懵懂•(三)镇静变成了自欺•“向戍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现在我明白了,这比我以前从香港了解到的要清楚得多,那时我根本不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四)防火墙失效:军备废驰•1、武器落后•2、官兵腐败•“当时八旗的子弟是这样一种情况:提笼架鸟,吸食鸦片,无所事事,到处招惹是非......那满清的江山又怎么能够稳固?”•—叶赫那拉·根正:《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3、军队素质和战斗力差:徐继畲(鸦片战争时,曾任厦门附近的地方官)这样描写官兵的情况:“人不知战,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退密斋文集》,《鸦片战争资料》第二册,第597页。黄钧宰描写由各省调到广东的军队情形:“奉调之初,沿途劫夺,……抵粤以后,喧呶纷扰,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攘取财物。校场中互相格斗,日有积尸”——《金壶七墨》。《鸦片战争资料》第二册,第615页。鸦片战争前夕中英武器对比火药和管型火器是中国发明的,但中国一直处于前科学时期,没有形成科学理论和试验体系,使得中国火器的发展受到根本的制约。清军的枪仿照明代的“佛郎机”、“红夷大炮”等西方火器样式制作而成(原型可追溯到1548年的葡萄牙的火绳枪)枪长2.01米,铅弹丸重一钱,装填火药3钱,射程100米,射速1至2发每分钟英国的枪两种•伯克式Barker:前装滑膛燧发枪枪伸长1.16米,口径15.3毫米,弹丸重35克,射程约200米。速射为2至3发。(1800年研制而成并装备部队)•布伦式威克式:枪身长1.42米。口径17.5毫米,弹丸重53克,射程约300米。射速为3至4发每分钟。(1838年开始武装军队)火炮的差异•一、铁质差•二、铸炮工艺落后•三、炮架(炮车)和瞄准器不全和不完善•四、炮弹种类少,质量差火药的差异•中国火药含硝量过大,容易受潮,爆破能力差差别最大是舰船二、国内反对力量日益壮大•(一)农民起义:太平天国、捻军等•(二)士绅离心•1、接受进步思想:蔡元培(教育救国)•2、对政府无能守旧产生不满:留学生:拒俄义勇军•3、投身现代化的生产事业,产生阶级:张謇(四川保路运动)•4、科举废除后仕途中断,部分留学转向革命•(三)会党造反:•会:偶聚•党:相合•会党宗旨:义气相投、杀富济贫•盐帮、哥老会、天地会三、出现外部威胁•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注:具体内容参见课本)俄军捕杀中国人。日军屠杀义和团民。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圆明园模型圆明园模型局部圆明园遗址迫签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余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战争赔款:《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0000万两白银,再加上3000万两赎辽费《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00万两)镇压人民的反抗文化渗透:帝国主义在思想上、精神上对中国人民进行奴役。上海天主教堂的传教士。位于上海徐家汇的天主教堂。传教士正在向上海徐家汇一带的孩子们传教。•“可当他们一闭上眼睛祈祷时,人们就开始讲话,交头接耳地对外国人的独特举止发表意见,等等。在某些情况下,短短的祈祷之后,讲道者睁开眼睛,却发现听众已经散去了,只留下了他一个”。《赫德日记-步入中国清廷仕途》•“宁波城中心是罗马大主教传教士们居住的‘天主堂’,有一个主教,一个主管,和一个做杂役的僧人――还有几个神父,他们全都穿中国服装,……南门外有一所养育堂,即慈善团体的修女们办的育婴堂,一批男女小孩在这里得到抚养,并受罗马天主教信仰的教育,然后互相婚配。对罗马天主教信仰就这样传播开去。”•“他们真正的、真诚的信徒的数目不确定。――也许很小,而且在被认为是信徒的人中,可能有一些属于那样一类人,他们之所以被吸引来信奉任何信仰,或侍奉任何人,只是出于谋生的指望。传教士们到底做了什么好事,无法肯定。他们无疑教导了几个人关于真正的上帝的知识,而且他们的教育可能使几个人停止了许多普通中国人进行的错误崇拜,而且避免了许多信仰或崇拜异教神祗时才有的举动。一些人也可能还遵守安息日,等等,但在这拥挤的地方,效果是难以察觉的。不过,‘一点点发面会使整个面团发起来’,而宁波在安息日早晨到处响彻教堂钟声的日子,无疑会到来,那时世界的创造者将会受到真诚、谦畁和得体的崇拜。”《赫德日记-步入中国清廷仕途》讨论•如何理解和看待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从后果和影响来看•①西方殖民者对落后国家的侵略,促使那里封建经济结构解体,刺激了那里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打破了这些国家封闭落后的社会结构,为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②西方列强的侵略,又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呈现依附性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单一产品制,出口加工,列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还扶持和保护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使落后国家的经济呈现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共存的二元结构状况,使被侵略国家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地发展壮大,这又是不发达国家现代化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之一。结论•外部影响仅仅是提供前提,提供条件,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就是近代中国人民的社会革新以及为寻求民族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奋斗,这才是近代中国现代化的真正推进力量•“英国资产阶级看来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给人民群众带来自由,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都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印度人民要根本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摘要: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凝聚力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的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研究社会凝聚力,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探索社会凝聚力的多种形态。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个课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民族的共同价值导向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把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中全体成员集聚结合在一起,逐步达到情感、观念、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相互认同,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推动特定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民族认同,就在于民族成员对特定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认为,美国应该发扬鸯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这说明,这种文化构成了美国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成为“文化自我”,对这种文化自我的认同,成长出独特的美国;如果失去这种“文化认同”,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洛伊德观点•他把“认同”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时尚”的追逐,似乎是一种价值体现,但“时尚”常常是一个大泡沫,他并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没有给人一种真正的归宿感,它随时可能变成幻影无踪无迹,不能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参考书•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三联书店2006年版•焦润明、苏晓轩编著:《晚清生活略影》,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费正清等:《赫德日记-步入中国清廷仕途》,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标题:3第三讲晚清政府面临的危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