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黑格尔艺术终结论作者:蔡雅芸1.社会背景是什么2.艺术终结于什么3.艺术终结的错误4.中国美学的回应黑格尔处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背景下,他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下时代的变化和危机。面对分裂与破碎的生活系统,黑格尔试图用理念的力量将之整合起来。·“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社会背景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A.象征艺术的精神内容本身是抽象的,所以它的物质形式与之不调和。让位古典艺术艺术终结是什么古典艺术精神达到主客体统一,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统一。希腊雕刻——黑格尔最完美的艺术特点:静穆和悦古典艺术表现神的人体形状是有限的不自由的让位浪漫艺术浪漫艺术:艺术用感性的具体的形象,去表现无限的普遍性的心灵,而心灵是不能按照它真正的概念得到表现的。外在世界不足以表达和显现内在的无限心灵时,于是心灵就从物质世界里退回到心灵世界本身。在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灵之间的冲突中,浪漫型艺术也解体了。类种:绘画、音乐、诗歌(最高)在浪漫时期,人不满足于从感性形象认识理念,精神就要进一步脱离物质,以哲学的概念形式认识理念让位哲学黑格尔是在逻辑上认为艺术已经终结了,而在历史中仍然发生着。艺术的终结不是艺术本身的消亡,而是艺术在人类文化中担当的功能将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正如黑格尔自己所说:“我们尽管可以希望艺术还会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艺术的形式已不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艺术的形式并没有终结,艺术会以不同的方式沿着曲折而进步的道路继续发展。英雄时代散文气味的现代生活宗教哲学英雄时代:黑格尔称古希腊时代为“英雄时代”。此时英雄们的个性虽然是独立自主的,但同时个人与整体有机统一,个人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个人的个体性即是普遍完满的整体。于是,不存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冲突,特殊即普遍散文气味的现代情况即资产阶级的社会情况。一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已凝定僵化为刻板式的“法律秩序”,孤立的个人在这种社会中是渺小的,不自由的。在这种社会里,个人与社会处于对立地位,不能体现个人行动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不适宜充当文艺作品中的理想的人物性格。局限性:没看到更高阶段的社会要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加以绝地花,认为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所以把艺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衰亡看成艺术的永远衰亡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范畴下,宗教和哲学是高于艺术的,它们具有想象和把握自身的更高形式。当世俗的世界不再令人满意,当艺术不再能实现艺术理想时,人便躲藏到了宗教或哲学的世界里。普通的民众向宗教祈求宁静,将无法释怀的痛苦、无法理解的困难都抛给万能的神;有足够思维能力的人在哲学中捕捉信息,让思维化解现实世界中支离破碎的困境在理念至上的精神建构里,只有哲学的思辩能在散文世界里找到出路,而更多依靠外在事物感性显现的艺术便处在了绝对精神的最底层。1.艺术终结于现实生活黑格尔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发出了“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美学》第一卷)感慨。黑格尔所谓的现时代是指资本主义的市民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一切个体都处于理性秩序的制约和统治之下,私人感情和个性体验被剥夺,这种对理性的强调消解了自由艺术的独特魅力。2.艺术终结于观念在黑格尔规划的理念通过螺旋上升、自我展开、回归自身的系统工程中,当理念发展为“绝对精神”时,它首先要经历艺术阶段,即以感性的形式表现内在的理念。在具体的外在的形象中直观绝对精神的内涵,然后突破艺术形式的束缚。“因为心灵感到一种需要,要把它自己的生活看作体现真实的真正形式”。也就是艺术的感性外观已无力完全地、彻底地、自由地表达深沉的观念,艺术最终让位给比它更高级的、更能满足理念精神需要的宗教和哲学。黑格尔在宣布艺术终结的同时,又肯定了艺术发展的永无止境由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统的限制,由于他的辩证逻辑不彻底,由于当时德国文化中庸俗市民倾向,他的见解有时不但是死板的,错误的。他把艺术的黄金时代摆在过去,对艺术未来的远景存在着悲观,把自然和艺术的演变都看成精神逐渐克服物质的演变。这些都是他的错误。死板:认为艺术发展都按照正反合的公式进行。错误中国美学界的回应主要集中在在对当下文艺的生存境遇以及美学学科的生态环境的焦虑1.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传统艺术的侵蚀。可以承载艺术发展的媒介越来越多:网络。2.机械复制:艺术的严肃性、高稚性以及经典地位被以技术为依托的日常生活遮蔽。使日常生活和艺术融为一体。3.艺术在充斥着快餐文化的如今,其价值不断降低,以致艺术平衡人类心灵,提升道德理想的价值终结。换个角度1.艺术没有终结,反而凭借更多的现代媒介在我们的生活中开枝散叶。eg:网络让写作更自由2.中国学者不接受“艺术终结论”eg:叶朗:“我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不同意这种“终结论”。我相信,人类存在,艺术就有生命,就有未来。”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7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