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其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涉及到建筑技术、施工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必须依托国内建筑行业强大的施工技术理论与技术手段的支持和保障,否则难以真正实现对于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同时,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的好坏关系到工程产品整体的质量,所以切实抓好现场混凝土质量管理是生产出工程合格产品的关键。一般来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通过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来实现的,现场质量控制又是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中之中。一、工程材料现场质量控制措施 工程的材料合格与否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在材料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工程材料的质量控制要采取自检和抽检相结合。所以,项目部应该对工程材料从源头抓起,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试验标准和规程对材料进行检验,为保证工程质量奠定基础。因此,选用质量优良的材料并正确地储存、使用,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全安运行的前提,应采取如下措施:1、钢筋:应按同一牌号、同一规格分别堆放;准备好防雨覆盖设施,防止钢筋锈蚀。钢筋进场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GB1499)等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检验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验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2、水泥:入库的水泥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日期分别堆放,并树立标志,采取防潮措施,做到先到先用。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等的规定。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3、砂、石子:砂、石子在运输、装卸当中,应防止离析和混入杂质。并应按产地、种类和规格分别堆放。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3)、«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的规定。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注:1.混凝土用的粗骨科,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得超过构建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3/4。4、拌和混凝土用水: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的规定。检查数量: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检验方法:检查水质试验报告。二、混凝土现场质量控制措施1、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对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尤为重要,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拌和需要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对坍落度采取动态控制。(1)原材料含水量的控制 采取堆放材料场地硬化,两边挖排水沟,砂石材料表面应覆盖的措施,以防止雨天造成砂石材料含水量不均匀;每次拌和前,首先测定砂、石料含水量,调整配合比,确保水灰比适当,并在混泥土拌和过程中,加大了含水量测试频率,随时调整用水量。 (2)混凝土拌和的控制 混泥土拌和时,质检人员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按要求进行检查。在检查混凝土均匀性时,首先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控制在90s,每次取样从卸料流出的1/4~3/4之间部位。其次混凝土搅拌完毕后,应在搅拌地点和浇筑地点分别取样检测混凝土拌和物的稠度(每工作班不少于一次);在检测坍落度时,还应观察混凝土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全面评定拌和物的和易性。2、混凝土浇筑控制 (1)混泥土浇筑准备工作,首先对搅拌机、运输车、料斗、串筒、振捣棒等机具设备按需要准备充足,所用的机具均应在浇筑前进行检查和试运转,并考虑发生故障时的修理时间,同时配有专职修理工,随时检修。其次,要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期间,水、电、照明不中断;进一步核实一次浇筑完毕或浇筑至某施工缝前的工程材料数量,以免停工。 (2)混凝土浇筑之前,检查和控制模板、钢筋、保护层、预埋件等的尺寸、规格、数量及位置,其偏差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此外,还应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以及模板接缝的密合情况。认真检查模板缝隙,发现缝隙大时要及时修补,保证模板缝隙严密;木模板要充分浇水湿润;钢模板要清除干净表面灰浆等脏物,并刷好脱模剂。 (3)混泥土浇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及时处理。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检测其稠度,所测稠度值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其允许偏差值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出现混凝土拌和物离析或分层现象,对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时的温度,最高不宜超过35°;最低不宜低于5°。 (4)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浇筑有的是竖向结构,若浇筑混凝土的高度超过20m,所以在实际中我们采用串筒、斜槽,进行下料浇筑。混凝土浇筑是分层下料浇筑,浇筑分层厚度控制不能超过振捣器的振捣半径,且要保证振捣上层混凝土时振捣棒插入下层混凝土至少50mm,使上下层结合成一体。混凝土采用插入振捣器,每一点的振捣时间控制在20s~30s;振捣器要快插慢拔,待出现泛浆后,混凝土不下沉即可停止振捣。 (5)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根据构件内钢筋的疏密程度,确定混凝土拌和物的石子粒径,对于配筋密集的构件或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筑。保护层部位的混凝土要特别注意振捣,防止出现漏振或振捣不密实。 (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时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时或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7)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采用连续供料,间歇时间控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防止出现冷缝。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混凝土因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3、混凝土养护与拆模(1)混泥土的养护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毕12h内进行,养护时间一般为14d~28d。主要采用塑料薄膜对混凝土表面加以覆盖并浇水,使混凝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水泥水化作用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证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2)混凝土结构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方可拆模。三、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1、名称及现象:蜂窝(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不准,造成沙浆少、石子多。(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和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5)模板分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7)基础、柱、墙根部末梢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防治措施: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和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和溜槽;浇灌引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干净,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沙浆或灌注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2、名称及现象:麻面(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漏现象)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沾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沾坏。(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沾接造成麻面。(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除,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防治措施: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沾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3、名称及现象:孔洞(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裸露或全部裸露)(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设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有未进行振捣。(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预防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4、名称及现象:漏筋(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原因:(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漏。(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漏筋。(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漏筋。(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防治措施: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和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动棒振捣;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直修整;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膜时间,防止过早拆膜,碰坏棱角。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5、名称及现象:缝隙、夹层(混凝土内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产生原因(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防治措施: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和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10c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沙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6、名称及现象:缺棱掉角(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产生原因:(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
本文标题:项目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9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