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园林中中国古典寄畅园解析
中国古典园林中-----寄畅园分析(1)绪论………………………..1(2)无锡寄畅园平面图………………………..2(3)无锡寄畅园效果图………………………..3(4)寄畅园结构处理………………………..4(5)寄畅园假山叠水………………………..5(6)寄畅园借景手法………………………..6(7)寄畅园视点解析………………………..7(8)寄畅园色彩解析………………………..8目录姓名;骆邓玉班级;11景观学号;1303800010绪论---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古人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远借惠山石塔,近有轩、榭、廊相连,夏日的荫凉余犹未尽,真不知身在何处,方寸间纳无限胸景;自然借景、人工造景,自成一体。无锡寄畅园平面图无锡寄畅园效果图寄畅园入口园景之一锦汇漪•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它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池北土山,乔柯灌木,与惠山山峰连成一气;而在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入园中,成为借景的楷模。•八音涧原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全用黄石堆砌而成。西高东低,总长36米。涧中石路迂回,上有茂林,下流清泉。涓涓流水,则巧引二泉水伏流入园,经曲潭轻泻,顿生“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音。八音涧上,1981年复建原有的“梅亭”一座,黑瓦粉墙,金山石柱,典雅大方。园景之一八音涧•知鱼槛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园景之一知鱼槛•涵碧亭•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景之一涵碧亭廊桥园景之一廊桥•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过桥,就是嘉树堂,古屋三间,堂旁有廊桥,通涵碧亭,亭四方架水上。园景之一七星桥•动观布局寄畅园在动态布局的方面做得很优秀:石板桥,与北岸相通。水心岛上筑有水心亭,依水而筑。池西筑有假山群,堆筑相当精巧,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地步。全园只筑有三厅建筑:园北依墙筑有蝴蝶厅,规模宏伟,为全园主要建筑;园西依墙筑有桂花厅;园南端筑有宴厅。为北、西南三个不同方位观赏全园的最佳观景点。三厅之间,上用串楼下用回廊进行串联,依照地势高低,曲折透逸。双层隔墙上均有什锦漏窗,从楼下回廊与楼上串楼观赏,将园景分成高下两个层次,转换成前后左右四面,既可观赏西园的景色,又可观赏东园的景色,真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观景效果。这种用串楼复廊隔景,又用双层漏窗借景,是寄畅园建筑者的独创,在私人园林中少见。寄畅园布局解析寄畅园布局解析•造园家在园林布局、风景部署以及细部处理上,决不斤斤于园中一山、一水、一亭、一榭之奇巧纤丽,而是着重于山水屋树的各尽其宜,园林整体的和谐协调,达到山为水峙、水为山映、亭为花掩,树为泉漱的程度。所有山水泉石、竹木亭榭,不以一景见长,不以局部为奇。而是相辅相成,相互借资,隐现出没,得自然之意,由内部发出,构结外景,使得内外空间渗透交流,远近风景统一扣连。因造园家将山石泉池,绿化建筑等诸般构成园林风景之部件掌握自如,故长于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景。对全园布局,宜山宜水、宜亭宜榭、该起该伏、该大该小、当掩当露、当疏当密,胸中预有成法,故使此园景色,举凡亭榭廊房,所见无不有山,而水为之灌潄。涧池泉潭,所见无不有水,而山为之砥柱。全园包孕着千变万化的山水画面,在全园树木苍蔚蒙茸、浓淡叠交的气氛笼罩下,又体现了此园苍凉廓落寄畅园布局解析•季相布局与气象布局季相布局主要是根据各种植物季节性演替而选择布置。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对此观察很仔细,称树木“春季英华,夏季成荫,秋色颜,冬则骨”。称山“春山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气象布局是利用自然界的风、雪、云、雾来组织景观,获得奇妙的景效。江南园林许多园里均设“烟雨楼”,靠的是气象布局,以显示大自然之烟波浩渺,神秘莫测。寄畅园布局解析季相布局----春季相布局----夏季相布局----秋季相布局----冬寄畅园假山解析•寄畅园的假山大面积以土山为主,局部重点部位叠石,如池岸、峡谷、邻梵阁楼侧云梯、含贞斋前九狮台等,大部分选择色暗形拙的黄石来造型(局部有湖石),在塑造总体环境简洁、疏朗、质朴、古雅的氛围的同时,又体现出不经意的细致与优雅。寄畅园的总体布局形式是山与建筑隔水相对,且三者平行展开,北海静心斋主要山池空间也是这种布局形式,只是寄畅园以土山为主,平岗缓坡,着重体现“流水悠悠,远去若无尽处”的意境,以及山林郁郁苍泽的形貌;而静心斋的假山则以石为主,着重体现山石强烈的造型能力,崦岩峭壁、峰峦层叠、尽显山川之形势气象。寄畅园假山解析•寄畅园的山水布局与空间结构,是结合园内地形和周围环境进行安排的。此园东西狭长,西枕惠山山麓,地势西高东低。造园者因高培山,就低凿池,创造了与园基长向相平行的水池和假山。全园以水池为中心,池东岸布置临水的廊与榭,沿水池的长边展开;池西土山呈平岗坂坡的形式。中部较高,渐向南向东倾斜,山势绵长至园的西北部又复高起,连绵逶迤,似惠山之余脉。池岸以黄石叠成,纹理古拙,中部伸向池心的石矶似浮渚潜岛,低平近水,如山之石脉,南北两侧池岸渐高,砌为临水石壁。漫步池东曲廊,向池西望去,修林土坡,山容蔼蔼,水岸简朴、低缓,更显得平波清澹而开朗明净。真正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寄畅园假山叠水解析•叠山叠山的主要部分在寄畅园南部。寄畅园叠水解析•寄畅园的水源自天下第二泉。二泉在惠山寺的西南,开凿于唐代,是惠山九龙十三泉中位置最高的一脉,其水质清冽,由唐代茶圣陆羽品评为天下第二。寄畅园从西、南二处引二泉水入园,西面一支引自二泉书院中的香积池,香积池上通金莲、承泽池,再上通二泉,经过八音涧后流入锦汇漪;南面一支引自惠山寺的日月池,其上通金莲池,进入镜池后也注入锦汇漪(见图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这二支补给水源,使得寄畅园的一池碧水充足丰沛。二泉水进入园以后,运用各种手法,组成各种有聚有散,有静有动,有大有小,有声无声的水景。寄畅园叠水解析•以园中最大的水面锦汇漪为例,它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因为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色而得名。南北长80余米,东西宽20米。造园者将这块狭长的水面进行了分割和收放的处理,使它充满了变化,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锦汇漪水面南北纵深,南端比较开阔,由此向北到池岸中部时,由伸入水面的知鱼槛(见图3)及鹤步滩,将水面收拢,把水面划分为两部分,若断若连。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见图4)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七星桥“一桥横架琉璃上”,是分隔锦汇漪空间的重要构筑物,也是横跨水面,贯通东西的要道。它不用江南水乡常见的拱桥,而是平桥,缩短了桥与水面的距离,表现出池水的满溢迷漫。寄畅园叠水解析•七星桥后面的廊桥,又遮挡了锦汇漪尾水的去向,有断而未尽之意,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计成在《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此处正是采用筑堤或构建廊桥的方法,达到迷远无尽的意境。池的西岸,又有两处用条石划开水面,分出了两个大小悬殊的小水潭,以“小水澄泓”来烘托“大池一望浩渺”,使小者愈幽,大者更大,这是理水的对比原则。南北长向的锦汇漪经过多次分割和收放,通过大小对比和节奏变化,丰富了池水的层次,提升了池水的意趣。如果说锦汇漪属于静态之水,那么八音涧就属于动态之水了。充满了流动之美,音响之趣。寄畅园的水池的处理很成功。水面南北纵深,池岸中部突出鹤步滩,上植大树二株,与鹤步滩相对处突出知鱼槛亭,划分水面为二,若断若续。寄畅园假山叠水解析池北又有平桥浅低,似隔还通,层次丰富。山的轮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二侧较矮,以石为主,土石间栽植藤蔓和树木,配合自然。山虽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树木却助长了它的气势。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婉转跌落,泉声聒耳,空谷回响,如八音齐奏,称八音涧,与“天下第二泉”相连。寄畅园叠水解析•八音涧是黄石堆叠的涧峡,随地势西高东低,总长36m,谷深在1.9~2.6m之间,涧底是黄石铺面,宽狭不一,最宽处4.5m,最狭处60cm,仅容一人通过。惠山泉水,伏流入园,在西端源头汇集于小池,然后由路侧石槽引泉而下,自西向东,既有蓄聚停泓的泉潭,又有迂回轻泻的曲涧及悬空挂注的流瀑,水系结构丰富活泼。整个涧流或浮石面、或伏石罅、或傍山涯、或流谷底,忽隐忽现、忽急忽缓、忽聚忽散,产生不同声响,因名八音涧。人行其间,如同在深山涧谷之中,浓密的山林遮住了顶部,仰视只见粗壮的老树盘根错节出没于岩石缝隙,石壁峭拔,谷道之侧泉流有声,正如《画筌》云:“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老则灵。”整个曲涧,岩壁如斧劈削凿,粗犷刚劲,壁顶轮廓线随土山而较平缓,少变化,然水道却造型丰富、变化有致,及至泄口,流水跌落入低一级小潭,再流入大水面——锦汇漪,出口处崖谷造型曲折,前后及高低层次丰富,整条涧峡平中求变,重点部位造型突出,与环境配合相得益彰,是叠石中的范例。寄畅园叠水解析寄畅园水池是自然式的,池岸斗折蛇形,犬牙交错,自然活泼,水则百折千迥,有始有终,有聚有散,收放有度。寄畅园叠水解析巧于因借、强化景深•无锡寄畅园是借景的范例,寄畅园背山临流,右邻锡山,后倚惠山,近控寺塘泾,远谒惠山浜,周围有丰富的自然山水供借资。造园匠师能在尺度较小的园林中,产生广阔的意境,在造园布局上能突破园林空间的局限。“纳千里于咫尺之中,使咫尺有千里之势。”寄畅园借惠山山景,是通过假山的介置引渡,正面明显地将惠山引揽入园:对邻近的锡山却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设计者仅在园林响布局上面留出适当的观瞻位置,利用了树梢瞻角,透露一株秀峰,在隐约含蓄之中将锡山塔影构入园景。锡山山色在顾盼之间悄然可见这更是借景中若无情实有意的巧妙处理。巧于因借、强化景深•寄畅园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岗峦起伏的形象和江南水乡重洲浅渚、湖港交叉的特点,把假山当做大山余脉布置,把水池当做大水缩影来处理,使得平岗坂坡博合无垠,曲岸重涯,婉转有致,体现了《园治》所谓“借景无因,触情俱是”的寓意,在风景布局上长于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突破有限空间,以少胜多,小中见大,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效果。把人为景物与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起来,是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综上所述,寄畅园在因借周围自然山水的处理手法上,达到了内外合一的境界。提炼自然山水,将惠峰、二泉掌握在手,须呈现处则峰峦连绵,须隐蔽处则依稀难见,须流泻处则淙淙而鸣,须低伏处则呜咽而逝。所谓:“隐蔽”、“低伏”,又是欲扬先抑,反照“呈现”、“流泻”的对比处理。这种以内引外,因外实内,内外风景着着扣连,环环相套的布置,是寄畅园借景独到之处。它以冶锡山、惠山、二泉、寺塘泾的景色于一炉,不仅在实际观感中扩大了园林空间,在风景上更创造了无限景色,使有限的小面积紧凑处不尽幽深,宽畅处异常清旷,使人们虽浏览了面积极小的寄畅园,却反有踏遍惠山九峰十三泉之感。寄畅园借景手法•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提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即立足本园,借用园外有利因素,组织到园林景象之间。“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借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5种。借景是强化景深的重要手段。•寄畅园有5
本文标题:园林中中国古典寄畅园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1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