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习惯成自然叶小梅教学目的:1、认真理解文章的内容。2、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好习惯。教学重、难点:1、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2、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课时:二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与教育中,习惯成了一种神秘的支配力量,有时促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项任务。好的习惯比如睡觉时看三十分钟的书,如厕时看一会儿书,醒来时听一会儿歌曲等等,把流逝的时间用在了刀口中,一生积累下来的时间就是人人所不见的半辈子,这个无穷大的时间令人咋舌。又比如一个坏的习惯可以积羽沉舟,把一个人的品德搞坏了,让人瞧不起:随地吐痰,这种坏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是平时太不注意导致的一个坏习惯;又如,一个人烟瘾很重,这与他的心境有时不好,又喜欢在道上与朋友呑云吐雾,等等,不一而足。习惯成就未来,习惯决定命运,一切成功和失败与习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二、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三、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习惯成自然”的话题,并以走路和说话为例,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习惯成自然”的内涵,即“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并由此推广到一般,“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从而强调了2“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指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家,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在习惯养成中的身体力行。他认为,要想养成某种好习惯,必须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他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等四个事例,具体说明“知”(懂道理)不等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接着,他又从反面事例得出结论——做人做事,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指明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要养成好习惯。四、讨论以下问题1、问题:“‘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将“有意思”改为“有道理”,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有意思”的含义更丰富,不仅有“有道理”的意思,而且还有“值得琢磨”、“值得研究”的意思。另外,这样说更口语化,读起来更令人感到亲切。2、问题:“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将这段话中的两个设问句都改为陈述句,该怎么说?可以这样改吗?为什么?改为陈述句:我们走路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这样改并不错,但效果不如原句好。原句用设问句,不仅句式灵活多变,而且能引起读者思考;改为陈述句以后,语气平淡,达不到以上效果。问题:“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删去“最”和“推广开来”,对表达效果有什么影响?33、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4、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5、问题:这一段反复出现“听人家说……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的能力”句式,有什么作用?这里综合运用反复与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方面,具体说明“知”不等于有了相关的能力,只有去“做”了,并且养成了习惯,才算有了相关的能力的道理。反复,起强调的作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6、问题:“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①删去四个“真的”,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能否删去?为什么?②将这段话改为“要有观察、劳动、读书和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实践”,不是更简洁一些吗?作者为什么不这样表达呢?①不能删。“真的”是相对第3自然段提到的“勉勉强强地去做”和“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而言的,强调只有“真的”去做,身体力行地付诸行动,才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②原句把四个事例分开说,给读者的印象深刻;改后虽然语言简洁一些,但强调的效果不如原句。问题:“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47、问题:如果删去最后一段,并不影响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也不影响全文结构的完整,能删吗?为什么?不能删。因为这一段主要阐述教育与培养习惯的关系,既回答了如何才能养成好习惯的问题,又是对中心论点的进一步强化,删去后,文章的落脚点就会虚化。8、、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9、、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本文标题:习惯成自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4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