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汉唐医学研究汉唐医学人文组-1-一、理论基础《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邢玉瑞(陕西中医学院)摘要:《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思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历法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并由此规定和指导着《内经》理论的取向,使其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时间节律。但《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认识,大多属于外源式的,许多问题还需要用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特别是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或实验加以验证。关键词:《内经》,时间医学,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图分类号:8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8X(2005)01-0005-02从医学理论的产生途径或建立方式而言,不外乎内生和外源两种。所谓内生,是指直接从医学经验中,通过归纳推理或想象、联想等方式,总结、抽象出医学概念、命题和理论,尽管它有时也借助于某些医学之外的事物或观念的启示,但它不照搬其他学科中的既成的理论;所谓外源,是指将医学之外的学科中某些既成的概念、命题和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式引入到医学中,与医学经验或某些原有的医学概念相结合,而建立起相应的医学概念、命题和理论,尽管它最终也要落实到具体的医学经验上,但其理论本身并不是直接从医学经验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从比医学更加基本的学科或与医学相近的学科中移植进来的。《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思想,即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以及相关的人文历法理论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天人合一观与阴阳五行学说。1、天人合一观与时间医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内经》中主要表述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人与天地“同纪”等形式,是指人与天地自然同源于一气,具有相同的阴阳五行结构,以及相同的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概而言之,人与天同源、同构、同道。[1]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医学全部理论的思想核心,凡是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理论直接或间接有关的理论或学说,也都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从中医时间医学思想的角度而言,由于人与天地自然同道,而天道循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况且道也要通过一个有来有去的时间序列来显示。诚如《吕氏春秋·圜道》说:“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因此,人体生命活动也遵循“圜道”这一基本法则,而呈现出周期性的时间变化结构。如《灵枢·经别》云:“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本脏》则云:“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也”。《灵枢·痈疽》也指出:“经脉留(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素问·三部九候论》也说:“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上述论述说明,《内经》在应用天人合一思想时,已经突破了将人与天地的象数进行简单的、静态的比附上,而是深入地落实到人体生命活动与天地运动的内在原理的关系上,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了深刻的医学理论意义。另外,在天人合一思想基础上所构建的“天——地—一人”模式中,古人认为天常动,地喜静。天上的日月星辰永无休止地旋转,云雨风雾、阴晴冷暖从无常驻,地上动植物的生死枯荣以及几乎所有的人事活动,都随昼夜和季节而转移,而昼夜季节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人体的运动。因此,人们认为天比地重要,天统摄着地,天的运动法则规范着世间的一切变化,而天的法则,首先表现为历数,所以古人又将“天”与“时”联系起来,统称为“天时”,在他们看来,时间推移的根据和可靠标志,就在于天体的运行。对天的推崇势必导致对时序的看重,即时间重于空间;另一方面,对时序的重视汉唐医学研究汉唐医学人文组-2-又与偏向功能动态联系在一起,导致对事物研究重视功能而轻于实体的倾向。2、阴阳五行说与时间医学思想《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五运即五行,五行阴阳作为天地之道,必然要遵循天道循环运行的规律,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节律。孙一奎《医旨绪余》云:“天人一致之理,不外乎阴阳五行”换言之,人与天地自然具有相同结构和统一的运动步调,即一致的时间节律。其相同的结构即阴阳五行,其统一的时间节律即宇宙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五行生克制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五行轮流当令。一般认为,阴阳的本义源自于对日光的观察,而太阳的运行又是古人划分时间的最早标志。《易传·系辞上》说:“阴阳之义配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概念的形成,从自然外物来说,首先取之天地、日月、阴晴、昼夜、寒暑这些与人类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客观现象。由于天和日月的运动旋转,形成了昼夜、年周以及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的递擅,所以,古人认为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导致了气候和物候年复一年地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使自然界显示出一定的时间节奏,其基本的节拍即“一阴一阳”,也就是一明一暗,一寒一暑,一阴一晴,一动一静……可见,“一阴一阳”之道本身就反映着、包含着宇宙的时间节律,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管子·四时》则云:“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管子·乘马》更明确地指出:“春夏秋冬,阴阳之更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变化也”可见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均受阴阳的支配。即使古代用以标记时间次序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人们也用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加以解释,认为十天干从甲到癸,形象地表现了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万物从发生、成长,经历壮盛、繁茂,到衰老、死亡而后更始的变化序列;十二地支从子到亥,描述了一年十二个月当中,阴阳二气的消长转化和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运演过程。因此有学者一指出:“阴阳本是时间性范畴”[2]。五行学说起源于五方说、五季说、五星说、五材说的综合,古人用五种具体的物质材料命名五星,借助五星运转可以划分时间;借助太阳的运转以划分方位,而对时间的认识又以空间来分割可见在五行宇宙理论体系和五行系统模型中,时间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春夏秋冬的递擅为动力和节律,描绘出一个循环不已的天系统,宇宙万物就在这个统一的天系统中生化不休。如《白虎通·五行》说:“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也指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说明五行是对宇宙万物的五种功能行为的反映,其中蕴涵着时间节律的思想。正由于此,《内经》将五行与阴阳并提,认定:“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天元纪大论》)。而在古人看来,“道”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的时间序列,而时序又蕴涵着人们必须遵循的“道”。总之,在阴阳五行的宇宙图式中,时间和空间构成基本框架,但时间结构统率空间结构,万事万物依抓它们与四时十二月(昼夜与四时有同构的时间节律)相应的时间节律,交置在时空统一的宇宙间架之中,时间结构在宇宙系统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整体宇宙按照统一的步调,进行着和谐一致、周而复始的运动。阴阳五行作为《内经》的理论框架,其上述特点也规定和制导着《内经》理论的取向,使其着重把人视作生命功能状态和信息传导的流动过程,研究人体生命运动的时间节律。因而,在《内经》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方面的内容中,都呈现出鲜明的时间性特征。《内经》时间医学的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必须明确的是《内经》有关时间医学的认识,大多属于外源式的,是将医学之外的学科中某些既成的概念、命题和理论,通过演绎推理或类比推理的方式引入到医学中的,因而未必完全符合人体生命活动的实际,许多问题还需要用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特别是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或实验加以验证。【参考文献】:[1]邢玉瑞。论天人合一观与《内经》理论的建构[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6(5):1-6。[2]刘长林。《周易》与中国象科学[J]。周易研究,2003,(1):42-52。(收稿日期:2003一09一26)汉唐医学研究汉唐医学人文组-3-《周易》对孙思邈《千金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孙溥泉(医史教研室)最近,余田民同志在“引导中医按其内在规律向前发展的几点意见”一文中,提出“文史哲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洞悉中国古代社会、哲学、语言文字……是打开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金钥匙”①,我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正确的,如以孙思邈的《千金方》为例,该书中的某些理论就受古代哲学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受《周易》的影响就更为突出,如果不懂《周易》,要想完全打开《千金方》这个宝库是很困难的。笔者论述本文就是想说明这个问题,并以此文表示对余田民同志上述看法的赞成与支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凡欲为大医,……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提出医生要学《易》。《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孙思邈在这里所指《易》,从《千金方》(包括《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是指《易传》,而不是《易经》。孙思邈不仅强调医生要学《易》,而且在《千金要方》中处处将《易》中的朴素自发的辨证法思想作为医论的指导思想,如:“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燠风雨冥水旱妖灾虫蝗恠异四时八节种种施化不同。③”这里的“天地变化,各正性命”,在《易传》中原文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周易疏〉解释为“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质天生之质,若刚若柔,迟速之别命才,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④”孙思邈引用这段话作为自书论述“变化之迹无方”的理论根据。再如:“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大圣之至教。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肾人之用心,……⑤”,这里的“存不忘亡,安不忘危”,在《易传》中原文是“是故君子安面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过将其前后句颠倒了一下,仍称其为“大圣之至教”,作为自己论述“可贮药藏,以备不虞⑤”思想的立论根据。再如:“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藏,经络腑输,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臣责,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⑦”,这里的“天下之至臣责(zé繁杂)”一语,在《易传》里是这样说的:“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迹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⑧”孔颖达《周易疏》解释:“谓圣人于天下之至臣责之理必重慎明之,不可鄙贱轻恶也,若鄙贱轻恶不存意明之,则逆于顺道也⑧”孙思邈用自己的话转述了《易传》中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强调人体脏腑阴阳“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立论根据,并由此得出医生应当下苦轼夫钻研医学知识的结论。再如:“论曰,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苦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⑨”这里的“易称积小以成大”,并不是《易传》的原话,而是孙思邈用自己的话表达了《易传》中有关这方面论述的内容(如“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⑨;“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⑩),作为自己“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立论根据。除了以《易经》作为自己医论的根据和指导思想外,在《千金要方》中,还有些内容是直接以《易经》的卦名来论述医理的,如:“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呼吸应江汉,补泻校升斗。经纬有法则,阴阳不相干,震为阳气始(火生于寅),兑为阴气终(戊为土墓),坎为太玄华(冬至之日夜半一阳爻生),离为太
本文标题:《内经》时间医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6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