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越南战争与美苏冷战态势的新变化
第第三三章章美美苏苏全全球球争争霸霸与与冷冷战战态态势势的的演演变变第第一一节节美美苏苏争争霸霸和和冷冷战战新新危危机机20世纪50年代世界被划分为两大阵营,各自处于超级大国美苏的控制之下。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和长期担任国务卿的杜勒斯都是反共强硬派,将反共作为自己的使命,坚持反苏、反华,把冷战从“遏制”政策上升到“战争边缘政策”,也使世界局部战争不断。美国还干涉第三世界国家的内部事务。这使50年代成为最危险的冷战十年一一、、苏苏联联对对外外政政策策的的调调整整二战后初期,斯大林时代苏联面对西方的遏制采取了争锋相对的政策和措施,但也不愿与西方发生直接对抗。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逐渐对西方采取了适当的缓和政策。1953年2月开始与奥地利签订和平条约的谈判,1955年5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1953年4月利用其影响力,帮助朝鲜停战谈判取得了成果,签订了停战协定。1953年夏苏共中央总书记马林科夫发表和平讲话,他宣称没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能通过谈判来解决的。接着苏联恢复了与希腊,与以色列,甚至与反斯大林的南斯拉夫的外交关系。苏联还宣布要与中东各国,特别是土耳其、伊朗和睦相处。1954年夏天,苏联和中国一起参加了有英国和法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会议达成了结束印度支那战争的协议。苏联作出了西方预料不到的较大让步,东西方关系进入一个新时期。1955年2月赫鲁晓夫上台。赫鲁晓夫准备进一步缓和与西方的关系。1955年7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秘密会议上发表演说,指出必须避免与西方发生冲突,苏联应该有机会使第三世界国家加人苏联阵营。如果独立国家不愿倒向苏联,也可以鼓励他们奉行对苏联的友好政策,因此不必与西方发生战争。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还明确提出了“和平共处、利平竞争、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为此,也展开了大量的外交行动。1955年9月,西德总理阿登纳访问苏联,双方关系正常化。1956年4月,布尔加宁与赫鲁晓夫访英,但这次访问并不成功,英国首相指责苏联的中东政策。赫鲁晓夫推行的路线缓和了东西方矛盾,同时改变了过去苏联在冷战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由于赫鲁晓夫的政策,使冷战发生了变化,美苏进行没有战争的争霸战争。但苏联并没有放弃与美国和西方的冷战,在全球仍采取了一些进攻性的外交行动。1955年底阿富汗的邀请,派出军队支持其对抗巴基斯坦。1955年7月,美苏日内瓦最高级会议之后,赫鲁晓夫与埃及进行了武器交易,扩大在中东影响。赫鲁晓夫十分强调核武器的重要性,因此十分注重发展核工业。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表明苏联科技发展已经走在美国前面。这是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执行的限制军备政策失败,并使肯尼迪决心缩小美苏核技术之间的差距,于是美苏核竞赛加剧。斯大林的对外政策,主要集中在欧洲,而赫鲁晓夫则转向全球。由于美国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地位,双方在欧洲的关系有所缓和,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则争夺激烈。二二、、美美国国的的全全球球性性进进攻攻策策略略1.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调整冷战政策。一方面针对苏联政策调整,通过对话和高层交往缓和与苏联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合作的姿态;另一方面继续与苏全面对抗,尤其是不允许苏联染指自己的势力范围,将遏制政策发展为战争边缘政策与大规模战争报复政策。1953年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认为美国的价值观是对外政策的基础,为传播美国的道德观念和原则必须主动反对共产主义。杜勒斯批评杜鲁门政府的遏制政策是消极反应政策,美国应该主动进攻。他提出了“战争边缘政策”,即如果社会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美国将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报复。这一战略将允许美国使用核武器打击美国选择的战略目标。直到1959年5月杜勒斯去世,赫脱任国务卿,美苏关系进一步缓和。1958年1月,美苏两国签订了文化、技术和教育协定。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赫鲁晓夫访美后又邀请艾森豪威尔访苏,并决定1960年5月在巴黎举行美苏英法四国最高级会谈。2.美国全球冷战展开在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开始在全球实施冷战。在亚洲,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1955年1月艾森豪威尔政府取得国会同意,宣布美国军队可以在需要时出兵保护金门、马祖。美国在1953年与南朝鲜签订《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如果北方发动进攻,美军将帮助南朝鲜,在此借口下,美国军队被部署在南朝鲜。另外帮助菲律宾镇压共产党游击队,在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地支持英法反对当地的民族解放斗争,后又不惜亲自出马,取代法国在越南的角色,对印度尼西亚的渗透等。20世纪50年代还在亚洲建立类似在欧洲的反苏反华军事组织。在中东,美国目标是防止苏联渗入,确保美国得到中东石油。20世纪50年代早期美国的政策是维持中东现状,保持了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还通过支持以色列获取自身的利益。1955年2月美国策动土耳其、伊拉克等国签订了《巴格达条约》,结成军事集团反对苏联。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期间美国通过保持表面中立,主张英、法、以三国撤军,赢得了阿拉伯国家的信任。战争后,艾森豪威尔于1957年提出了美国的中东政策,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即美国为了“保护”中东国家的独立,可以使用美国军队。美国公开干涉伊拉克革命,和英国一起武装干涉黎巴嫩和约旦使中东形势复杂化。拉丁美洲一直被美国视为自己的后院。二战后,美国更借口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独占拉美。美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腐败、独裁和亲美的拉丁美洲国家政府,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危地马拉和古巴的颠覆与破坏。1950年担任危地马拉总统的阿本斯上校,在经济上执行民族主义政策,推行国有化方针,这侵犯了美国在危公司的利益。美国将阿本斯的国有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西半球的威胁,为维护美国利益,决心颠覆危地马拉政府。艾森豪威尔1954年4月还首次提出了“多米诺”理论,即如果危地马拉落入共产党手中,那么共产主义就将传入美国的邻国,包括墨西哥及美国的边界地区,美国绝不能坐视不管。于是艾森豪威尔下令美国中央情报局组织推翻阿本斯政府的活动。1954年6月危地马拉反政府分子在美国支持下,把阿本斯赶出国。从此危地马拉处在右翼军人独裁统治之下。三三、、冷冷战战新新危危机机和和美美苏苏对对抗抗的的暂暂时时缓缓和和朝鲜战争后冷战的直接军事对抗出现了短暂的缓和,但到50到60年代之交美苏之间发生了新的直接较量,引发了新的冷战危机。1.第二次柏林危机1955年9月苏联分别承认了两个德国,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美英法三国以“保卫自由世界”为名仍驻扎在西柏林,将其为反苏反共基地。1958年3丹,联邦德国议会决定以原子弹武装西德军队,遭到民主德国的反对,东德领导人提出结束占领制度,柏林实行统一作为民主德国的首都。苏联决心以此为契机,拔掉西柏林这个反共的“钉子”。1958年11月底苏联照会美英法三国政府,要求它们在6个月内撤走西柏林驻军,不然苏联将与东德签订和平条约,并将进出西柏林的通道交给民主德国管理。赫鲁晓夫还扬言必要时苏联将动用核武器和导弹保卫民主德国。欧洲局势一时高度紧张,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面对苏联的威胁,西方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强硬表示绝不离开西柏林并不惜一战。同时又表示可以举行四大国外长会议讨论柏林问题。苏联在谈判要求基本满足后,也开始表示可以缓和。但因为举行首脑会议的要求得不到满足,1959年6月苏联有发出了要求西方6个月内撤军的言论。美国作出了让步,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赫鲁晓夫十分得意。9月15日赫鲁晓夫访美,这是苏联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为了壮行,苏联发射了一枚登月火箭。赫鲁晓夫访美行程共10天,还到戴维营与艾森豪威尔举行了战后第一次美苏首脑会谈。会谈中,苏联在柏林问题上提出可以有待谈判,美国也同意苏联建议的举行四大国首脑会议的建议。赫鲁晓夫邀请艾森豪威尔次年访问苏联。戴维营会谈时美苏关系史上一件重要事件,开创了冷战时期美苏用首脑会谈方式调整彼此关系、操纵国际事务的先例。苏联以此形式显示了美苏平等地位,满足了赫鲁晓夫的虚荣心。但不久危机又起,导火线是1960年5月1日发生的U—2飞机事件,一架美国高空侦察机深入苏联领空1200公里后被苏军导弹击落,飞行员跳伞被俘,并供认了收集情报的使命。为反击美国的挑衅,赫鲁晓夫撤销了邀请艾森豪威尔访苏邀请,并要求美国向苏联道歉。在美国拒绝后,苏联取消了参加四大国首脑会议的行程。1961年1月美苏首脑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二次会谈,赫鲁晓夫再度用柏林问题向美国新总统肯尼迪施压,提出了6个月的期限问题,遭到了拒绝。双方一时剑拔弩张,柏林危机进入高潮。柏林危机的加剧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民主德国居民外逃西柏林的问题加剧,这年夏天,从东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数达到了高峰。为阻止人员外逃,在得到苏联批准后,8月12日午夜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拉起了铁丝网,后又围绕西柏林修建了永久性的水泥墙,并配备了警戒设施。从此,西柏林与外界仅仅只有几个设有检查站的过境通道。柏林墙的修建引起了西方国家的抗议,美国还一度增派军队到西柏林,但在苏联无意再度封锁交通线后,西方也容忍了柏林墙的存在。柏林墙成为苏联一种象征性的胜利,也成为了东西方冷战的标志。赫鲁晓夫为了不影响他与西方在欧洲的“缓和”战略,被迫作了让步,在1961年10月的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宣布不再坚持签订对德条约,不再坚持6个月撤军的期限。第二次柏林危机历时三年,在留下一道长墙后宣告结束。2.古巴导弹危机20世纪50、60年代之交的柏林危机使得美苏关系不断恶化,美国U-2型飞机事件更加恶化了双方关系,原定于1960年5月在巴黎召开最高级别会议被取消。这时候又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使美苏对抗达到危机高峰。古巴在卡斯特罗领导下,1959年1月1日建立了革命临时政府,并向苏联请求援助。1960年苏古达成协议,苏联给予古巴贷款,井且购买古巴的白糖。美国决心消灭古巴新政权,以免革命扩展到整个拉美,1961年美国支持的古巴流亡分子在猪湾(吉隆滩)登陆,企图颠覆古巴政府。这次登陆的失败,使古巴完全倒向苏联。而苏联则乘此机会想巩固在古巴地位,并扩大在拉美的影响。1961年12月美国开始执行推翻古巴卡斯特罗政府的特别计划。这一计划不仅从政治、经济上孤立古巴,还包括各种暗杀卡斯特罗的设想。在这种背景下,古巴要求苏联提供援助。赫鲁晓夫面对美国在全球的侵略和对苏联的漠视,决定把苏联导弹部署在古巴,以制止美国狂妄的反苏叫嚣。因而他不顾葛罗米柯及米高扬等苏联其他领导人的劝阻,下令于1962年4月至8月把苏联导弹运往古巴。8月29日,美国U-2飞机在古巴上空拍下了苏联技术人员正在构筑SAM对空导弹发射架的照片,于是美国国会授权肯尼迪总统在需要时可以使用武力干涉。9月12日,肯尼迪举行记者招待会,宜布“如果苏联在西半球建立军事基地,美国将尽一切力量保护自身安全和盟国安全”。美国军方希望空袭古巴,摧毁导弹发射场。肯尼迪开始也准备以此为借口,攻打古巴。但权衡再三,肯尼迪还是决定从海上封锁古巴,迫使苏联运走导弹。同时也作好战争准备。10月24日,两艘苏联船只抵达美国500海里的对古巴的封锁线后,被迫停下。美国要求苏联立即撤走导弹,于是美苏冲突的重心从西柏林—下转移到古巴。苏联驻美大使馆当天递交了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信中提出苏联要求美国保证不攻击古巴,那么苏联可以撤走导弹。次日,赫鲁晓夫再次给肯尼迪去信,同意撤走导弹,但要求美国也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这时又发生的U-2飞机事件给苏联找到了反击的借口,危机达到高潮。一架入侵古巴的U-2飞机被苏联导弹击落,驾驶员被击毙。美国认为这是苏联精心策划的行动,军方要求肯尼迪立即下令军事打击古巴。但同时,美国另一架U-2飞机侵入苏联领空,在西伯利亚被击伤,使得美国很被动,宣称这是是“偶然事故”。肯尼迪为此下令不再派出U-2飞机。实际上,在古巳击落美机的消息在苏联引起的冲击更大。赫鲁晓夫认为这么下去局势将失去控制,因此决定做出让步,要撤走在古巴的导弹,条件就是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同时从土耳其撤走美国导弹。肯尼迪获知苏方要求后,明白了苏联并不想发动核战争,下令收回对
本文标题:越南战争与美苏冷战态势的新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6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