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在汉初的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汉武帝简介刘彻(BC156年--BC87年)景帝之子,公元前140年即位,在位54年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一、汉武帝面临的问题(一)政治上: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势力(二)思想上:思想不统一,社会仍动荡不安(三)民族关系上:匈奴不断入侵,边境不宁二、汉武帝统治(针对问题采取的措施)民族关系上:政治上:思想上:1、主导思想:从“无为”到“有为”2、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次发动对匈奴战争各民族紧密联系强化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设置河西四郡(目的、名称、作用)三、西汉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汉武帝功绩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坛,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养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武帝纪赞》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背景“无为”不适应现实需要经济恢复,财富丰厚政治:加强中央集权(1)加强皇帝集权,裁抑丞相权力颁布“推恩令”设置“内朝”或“中朝”组成人员:职责:地位:“外朝”组成人员:职责:地位:中央:地方:(1)创设刺史制度(2)解决王国问题职责:目的:派遣:影响:作用:汉代十三刺史图西汉的王国问题西汉(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汉书·主父偃传》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皇子始立者,大国不过十余城。……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汉书·诸侯王表》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景帝,晁错上《削藩策》,吴楚七国之乱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汉广陵王金印思想:强化思想文化上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1)汉初:儒家思想已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2)汉武帝时:思想不统一,社会仍动荡不安;于是他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措施:(1)定儒学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2)以五经为内容,进行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并从中选拔官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执政原则:作用:(1)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3)儒学起到维护皇帝权威和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儒表法里”(1)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纳。(2)汉武帝所信任的大臣多是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2)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含义:表现: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董仲舒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1)汉武帝的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2)尊儒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模式。(3)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4)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有明显的消极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经图(汉代画像砖)太学礼堂“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汉书·儒林传》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儒家拘泥迁腐的作风,和他好大喜功的秉性格格不入。他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当面揭穿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即仁义掩盖下的法治。承相公孙弘精通儒术,也通晓法术,能以儒术缘饰法术,深得汉武帝赏识。西汉一直认为和亲是屈辱的,加上匈奴时常侵边,武帝时期西汉展开反击。文景之治为这场战争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武帝的雄才大略得以施展。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背景卫青霍去病《汉书》曰:“元狩二年春,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讨匈奴,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其夏,又攻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祁连山即天山,匈奴呼天为祁连,故曰祁连山。焉支山即燕支山也。”《十道志》曰:“焉支、祁连二山,皆美水草。匈奴失之,乃作此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史记·匈奴列传》注引《西河旧事》过程西汉与匈奴的战争汉朝赢得了这场战争,百余年来,北方农业区域所受匈奴的威胁,基本解除作用开疆拓土卫青霍去病设河西四郡,天山与内地连为一体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zì)牝(pìn)者摈而不得聚会。——《史记·平准书》三腿耧车农业生产代田法是西汉中期农学家赵过所发明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法。其方法是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宽深各一尺的沟和垄,沟和垄的位置每年都有轮换,因此称为“代田”。将种子播种于沟中,等到苗发芽长叶以后,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时,将沟两边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这样便能起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作用。代田法——用力少得谷多开疆拓土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设河西四郡,天山与内地连为一体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汉武帝时期疆域图秦疆域图(一)政治上:(二)思想文化上:(三)经济上:(四)民族关系上:(五)国际影响上:总结(一)政治上:是一个从“无为”到“有为”的时代(二)思想文化上:是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三)经济上:是一个农业生产发达的时代(四)民族关系上:是一个各民族紧密联系的时代(五)国际影响上:是一个汉文化影响远播的时代总结掌握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
本文标题:汉武帝时代-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8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