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上海历史高中第六分册知识点
1第六分册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A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举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逼蒋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共第二次合作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要作用。3、卢沟桥事变的爆发A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宛平城外卢沟桥发动侵华事变,史称“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B1937年8月,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5、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A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开始。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第一次大会战,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为沿海工业内迁赢得了时间,推动了全国抗战。6、南京沦陷与南京大屠杀A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7、国民政府迁都重庆。A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1、平型关大捷A1937年八路军在平型关(山西)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2、台儿庄战役A1938年,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国民党)指挥的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A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的国际运输线,有力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为盟军在缅甸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1、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A(1)时间:1945年(2)地点:陕西延安(3)主要内容: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订了党的政治路线,即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确立了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2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2、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A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3、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B(1)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840年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2)抗日战争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3)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第6课解放战争的胜利1、三大战役及其解放区A(1)辽沈战役解放东北。(2)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一次规模最大的决战,基本解决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3)平津战役,基本解放华北全境。2、渡江战役及南京、上海解放A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结束。5月27日,上海解放。第三单元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第7课雅尔塔体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1、雅尔塔会议A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南部城市雅尔塔召开会议,讨论处置德国问题、联合国问题、远东事务安排问题等。2、雅尔塔体制C大国围绕二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进步性: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局限性:仍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相关国家的权利。3、联合国B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10月24日被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的宗旨是“和平、友好、合作、协调”,总部设在美国纽约,重大问题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讨论。4、布雷顿森林体系A1944年,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签订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3第8课美苏冷战的开始1、冷战序幕与开始A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序幕的拉开。1947年,杜鲁门主义(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对外政策)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2、美苏冷战的史实B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向东欧国家提出经济援助;1949年美、英、法等12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1955年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等签订《华沙条约》,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东西方对峙的两极格局。3、第一次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A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走向分裂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1、战后民族独立浪潮A两个高峰:(1)二战——50年代末,中心在亚洲。(2)1960——70年代中,中心在非洲。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2、不结盟运动A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1961年,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宗旨:不与大国结盟,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第10课大国关系的重组1、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A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大国。2、美苏争霸的史实A第二次柏林危机(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1冷战的结束1、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A1989年东欧各国先后发生政变,相继脱离苏联集体。1990年德国统一。德国的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的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2、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A199112月25日,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国际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国4际政治的多极化是世界新格局的显著特征。第四单元第13课西欧的一体化进程1、煤钢联营A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欧共体的成立A(1)1957年六国签订了《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立“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2、欧盟的成立A1991年,欧洲12个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欧共体由经济一体化走向政治一体化。3、欧元A2002年1月,欧元正式启用,现成为居美元之后的第二位国际货币。4、西欧一体化的意义B西欧一体化进程促进了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欧洲人的“欧洲公民”意识,并在整体上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提供了成功范例,并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第14课第15课1、东盟A1997年,中、日、韩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建立了“10+3”合作模式。2、石油输出国组织A1960年,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拉美国家委内瑞拉联合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第五单元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16课新中国的诞生1、第一届人民政协A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共同纲领》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2、《共同纲领》B《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名为北京,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是中国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3、开国大典A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5史,结束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历史,结束了军阀割据、内战频繁、四分五裂的历史,开创了新纪元。同时也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第17课国民经济的恢复1、土地改革(1950—1952年)A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第18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一化三改造A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改变,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A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曲折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中共八大A1956年,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为主题的代表大会。2、三面红旗A1958年以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成为指导工作的“三面红旗”。第21课“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间A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间及标识A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第七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第2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C1978年12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6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决策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3、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A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第23课改革开放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1978年,安徽、四川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2、对外开放与经济特区的建立B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1980年,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这是改革开放中的一项创举。3、1990年4月,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A第24课一国两制A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第一任行政长官。3、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建澳门特别行政区,何厚铧为第一任行政长官。第八单元中国走向世界第25课初登国际舞台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提出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2、万隆会议和万隆精神A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精神:中国倡导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精神第26课外交舞台的拓展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把蒋介石的代表从联合国驱赶出去。2、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
本文标题:上海历史高中第六分册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0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