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
项目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果增强措施:a、水解酸化池底部安装有大阻力布水系统,利用二沉池的回流污泥搅动水解酸化池底部的污泥,使其处于悬浮状态并且与进入的废水充分混合,从而提高了水解酸化池的处理效果,减轻后续好氧处理的负荷。二沉池的污泥回流水解酸化池,可以增加水解酸化池内的污泥浓度、提高处理效果,同时使污泥得到消化,减少了剩余污泥的排放量、降低污泥处理费用,从而减少了运行费用。b、在水解酸化池内安装弹性填料,对搅动的废水进行水力切割,使悬浮状态的污泥与水充分混合。为水解酸化菌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c、水解酸化池底部还装有排泥管道系统,是由UASB厌氧反应器排泥系统改进而成,可以保证水解酸化池长期稳定的运行。为保证设施的稳定运行,必须保证均匀进水!根据车间的日产生污水量,分次分阶段的从调节池提升至水解酸化池。污泥回流量控制在总污泥量为池容的1/3即可来自:安全管理网()详细出处:水解酸化池(2008-08-1809:40:39)转载标签:环保水解酸化池1.(水解与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设计的水解酸化池与一般的水解酸化池有不同之处:a.水解酸化池中挂填料,使污泥附着在填料上形成膜,从而增大污水与污泥的接触面积,达到增加泥水接触时间的目的;b.模仿UASB工艺,采用虹吸脉冲布水的方法,使布水均匀;c.控制每次脉冲的时间在5~7min,通过脉冲布水,可以造成剧烈搅动,激起池底的沉积污泥,又一次加强泥水之间的接触;d.根据实际经验确定污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而不是单纯采用一般的容积负荷来设计池容。2.水解酸化工艺的作用机理为:考虑到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问段短的厌氧处理第1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产酸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水解酸化工艺作为各种生化处理的预处理,可改进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废水的有效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以ABR作为水解酸化反应器,利用其水解酸化作用将废水中的大量悬浮物(主要是菌渣)及大分子有机物水解,转化成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同时除去部分COD;废水中的大量微生物将废水中(主要是菌渣中)的大量残余效价杀死,减少其对SBR反应池中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SBR反应池的去除率。3.水解酸化和调节池的功能有质的区别:调节池主要是解决生产生活排水的浓度及数量的不均衡而设的,既然要均衡就需要时间。为了防止在这个时间内的沉淀及厌氧酸化,所以必须搅拌,而调节池有比较大,一般都是用空气搅拌。实际上这里的搅拌又起到了一部分水解酸化的作用,达到一举二得的目的,调节池的进水量是由排水决定的。而水解酸化池的进水量则是由池容积、停留时间、空气溶解量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他的进水是由控制过程决定的。4水解酸化是在产酸菌的作用下将有机物分解为酸,水解的产物仍是有机物,在此阶段水的PH值将降低。而厌氧是在厌氧菌(多数条件下是甲烷菌)作用下将酸、醇等物质进一步分解为甲烷和水等简单无机物,要此阶段废水PH将有一定的回升。通过显微镜观察水中是否有甲烷菌等厌氧菌的存在与否可判断进行的是水解瓜或是厌氧反应。一般而言,水解与厌氧很难严格分开,但在厌氧作用之前一定有水解作用;而水解之后却不一定有厌氧作用发生。水解反应的时间很短,而厌氧作用的时间要相对长一些。5水解酸化池的设计参数池深H:应大于5.5~6m。容积负荷N_v=2~2.5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6~8h污泥浓度:MLSS=10~20g/L溶解氧:0.2~0.3mg/L,用氧化还原电位之-50~+20mvPH值:5.5~6.5水温尽可能高,大于25摄氏度效果较好配水:由配水区进入反应区的配水孔流速v=0.20~0.23m/s;v不宜太小,以免不均。6水解酸化但不厌氧,大分子分解了,不产气。7水解酸化池最好不要采用曝气,其实水解酸化是厌氧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曝气,同时还有回流污泥,搅拌的作用可以采用潜水搅拌机,效果不错的8水解酸化池设计参数:水解酸化池放弃了厌氧反应中甲烷发酵阶段,利用水解和产酸菌的反应,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荷,使污泥与污水同时得到处理,可以取消污泥消化。在整个水解酸化过程中,80%以上的进水悬浮物水解成可溶性物质,将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不仅是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得到降解,而且出水BOD5/COD比值提高,降低了后续生物处理的需氧量和曝气时间。水解反应器对水质和水温变化适应能力较强,水解-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效率高,能耗低,投资少,运行费低,简单易行。水解反应器设计是以水力负荷为控制参数,有机负荷只作为参考指标。水解反应池内溶解氧应为零,反应器形式可采用悬浮型生物反应器(如UASB)或附着型生物反应器。名称参数水力负荷0.5~2.5m3/m2有机负荷1.95~8.8kgCOD/m3.d停留时间2~8h水温≮13℃最大上升流速(UASB)2.5m/h9水解酸化就是将厌氧过程的反应控制在水解和酸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可起到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提高可生化性的作用。10水解酸化池全称为水解酸化升流式污泥床反应池,在水解酸化池内,利用水解和产酸菌的反应,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成溶解性有机物、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大大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使污水BOD/COD值有所提高)。众所周知,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摄取只有溶解性的小分子物质可直接进入细胞内,而不溶性大分子物质,首先要通过胞外酶的分解才可进入微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经水解酸化处理,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上减少了一个重要环节,无疑将加速有机物的降解,缩短后续好氧曝气的时间。另外,存在于水解酸化池内的膨胀污泥层对悬浮于水中的污泥颗粒或絮体具有很强截留作用,所以水解酸化池对于悬浮物的去除率较沉淀池高,达70%以上。并且可将水中部分悬浮物水解成溶解性物质,显著高于消化池。所以水解酸化池排出的污泥是稳定污泥,并且泥量比传统工艺低30%以上,同时污水的脱水性能与卫生学指标均不低于消化污泥的指标,从而可取消污泥消化系统,简单了工艺流程,实现了污水、污泥的一次处理。11水解酸化的布氺问题。传统有加水下搅拌器或挂膜,但是这两者都有维修不方便的问题,特别是水解酸化没有搅拌系统,生化污泥会沉积池底导致水解酸化的效果变差,因此怎样均匀布氺不导致污泥沉积,但是搅拌又不能过强导致厌氧污泥流失。这是我们值得讨论的重点水解酸化的排泥。水解酸化的污泥主要是颗粒污泥,培养需要很长时间,调试初期污泥量很少,随着系统的正常运行,水解酸化池的污泥还是有多的时候,因此必须设置排泥管道,12用折流板反应器ABR做水解酸化池,这样就不用考虑搅拌、布水的问题了。13水解酸化池应该是属于厌氧工艺,怎么还要采用曝气呢??第一、潜水搅拌器价格很是不菲第二、动力消耗太大第三、通常水解里的曝气搅拌每天只开几次,每次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样一来,曝气带来的溶解氧会暂时抑制厌氧作用,但是却不至于使之死亡曝气停后,很快溶解氧被新进的水稀释,并逐步被推向好氧池这样一来厌氧就又回来了。水解酸化加曝气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防止污泥僵化而定期搅拌一下,二是为了防止停留时间过长进水厌氧产气阶段,适当微量曝气,维持在水解酸化阶段14水解酸化池的效果取决于:1、足够的污泥浓度2、良好的泥水混合3、污水足够的停留时间4、合适的污泥存留形式。曝气搅拌强度一般可采用0.9m3空气/m3水15进水cod1500mg/L的话有点低了,一般水解厌氧比较适合高浓度的COD,调试的时间也要长一些,所以可能是厌氧系统的菌种系统还没完善.可以将好氧的污泥回流至厌氧,16水解酸化是厌氧处理的初期阶段厌氧处理包括三个阶段1、发酵阶段2、产酸阶段3、产甲烷阶段而水解酸化只是厌氧处理的初级阶段目的是使高分子的难生物处理的有机物水解酸化变成低分子的一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水解酸化池的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摘要:水解酸化池用于工业废水比重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COD去除率为57.62%,BOD5去除率为51.64%,SS去除率为85.9%,氨氮去除率为32.13%,总磷去除率为62.01%。起到了良好的强化预处理作用,本文针对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水解酸化池的实际运行情况,分别对其运行控制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水解酸化池运行控制影响因素1、前言水解(酸化)处理方法是一种介于好氧和厌氧处理法之间的方法,和其它工艺组合可以降低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水解酸化工艺根据产甲烷菌与水解产酸菌生长速度不同,将厌氧处理控制在反应时间较短的厌氧处理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在大量水解细菌、酸化菌作用下将不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有机物,将难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化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从而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奠定良好基础[1]。目前,该工艺已在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得到成功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设计简述本工程水解酸化池分为两组,单组设计水量为2万m3/d,设计平均停留时间为5h,最大流量下停留时间为3.54h,平面尺寸为48.85m×12.73m,由于施工设计等原因,有效容积为7327m3,实际平均停留时间为4.4h,最大流量下停留时间为3.12h,每池采用31套布水器,每池设计14套排泥管。3、目前运行情况目前运行效果良好,COD去除率为57.62%,BOD5去除率为51.64%,SS去除率为85.9%,氨氮去除率为32.13%,总磷去除率为62.01%。表1水解酸化池进出水水质项目CODBOD5SSNH3-NTPB/C进口出口平均值52821357.62%17781.051.64%54871.785.9%43.2329.332.13%2.811.0062.01%0.3550.389略为提高4、控制参数与影响因素结合某水务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与相关的理论研究,水解酸化池的主要控制参数和影响因素包括污泥浓度、水力负荷、泥位控制等。4.1污泥浓度污泥浓度是水解酸化池的最重要的控制参数之一。水解池功能得以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维持反应器内高浓度的厌氧微生物(污泥)。由于污泥受到两个方向的作用,即其本身在重力场下的沉淀作用,及污水从下而上运动造成的污泥上升运动,因此污泥与污水可充分接触,达到良好的截留和水解酸化效果,目前污泥浓度控制在14g/l,污泥层厚度在3.7m—4.5m之间。一般建议污泥浓度控制在10-20g/l可达到良好效果。4.2水力负荷水力负荷主要体现在上升流速和配水方式的设计上,上升流速是设计水解酸化池的主要参数,一般建议上升流速设计在0.5m/h-1.8m/h,目前运行上升流速在1.34m/h;配水方式采用小阻力配水,穿孔布水管每池31套,主管为DN200,长为11m,在管子两侧45°方向开孔,每管14个孔口,具体见图1。在进行适当改造后,分枝状形式的配水形式基本上达到了配水均匀的目的。图1穿孔布水管示意图图2排泥管示意图4.3泥位控制目前水解酸化池实际运行中最主要控制参数是泥位控制。每池距池底0.8m处分别设计14根排泥管,管径为DN200,每根排泥管均匀设置14个孔口,孔口形式见图2,每根排泥管负担44.4m2面积。水解酸化池排泥方式采用高水力负荷排泥,通过排泥以控制污泥面高度,高水力负荷时排泥的优点是易于控制污泥面高度,可采用泥位计控制排泥,这样系统的稳定性比较好;缺点是高负荷时污泥层膨胀率较大,污泥浓度低,后续污泥浓缩负荷大,而排泥量不够,则会造成污泥溢出,对后续工艺产生不良影响。而低水力负荷时排泥浓度高,污泥排放量少,提高污泥脱水效率。但后者缺点是对污泥层的控制不易掌握,排泥量过大会造成系统中污泥总量减少而影响处理效果[2]。目前控制水解酸化池上清液在1.2m—2.0m,污泥龄在6d左右,可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5、运行结果分析与讨论5.1设计中存在的问题5.1.1布水方式配水是否均匀是影响水
本文标题:水解酸化池处理效果增强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18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