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媒介观察》教学大纲
1《媒介观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媒介偏见,包括新闻公平与公正;媒介伦理;媒介与性别;媒介发展态势;媒体奇观;危机报道等等。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将理论紧密联系当下媒介热点,从而培养学生理性、辩证、深入的思考各种媒介现象。第一章媒介偏见一、客观报道理论㈠、起源㈡、持久价值观社会学家赫伯特·甘斯认为:”新闻本身不局限于对真实的判断,它也包含了价值观,或者说关于倾向性的声明”。这些被称为持久价值观(enduringvalues)㈢、新闻和编辑政策二、新闻公正㈠、真实性㈡、相关性美国自由论坛(TheFreedomForum)主席CharlesL.Overby提出:新闻公正性公式A+B+C+D+E=F即,Accurancy+Balance+Completeness+Detachment+Ethics=Fairness使用匿名消息来源的前提:1、重要性2、缺乏其它消息来源3、多方考证匿名消息来源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4、保护和约束㈢、偏见如何产生1、报道不平衡,不能充分反映冲突双方的确意见2、“政治上正确性原则”,以确保人们的确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纯一化,使新闻报道泛政治,而不是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思考:出于好的意愿而撒谎能否被容忍?3、游说和利益集团的压力迫使媒体美化现实、夸张现实4、媒体的偏见来自大公司的控制5、传媒大腕们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㈣、获得新闻“客观性”的方法1、引用双方信源2、巧妙地加入记者的意见、立场3、通过专家学者的口说出记者想说的话4、尽量使用中性、平衡的动词5、标注身份三、传媒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㈠、披露自己的错误㈡、了解受众㈢、追寻信息来源、多源求证㈣、社区概念的拓展第二章、媒体伦理准则一、伦理准则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精神美德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正确位置”。“平衡和谐之道”。中庸之道不仅指数量上正确,还包括在合适的时间,对于恰当的人,为了正确的理由,采取适当的方式。㈡、康德的绝对命令:“只按你的意愿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一准则行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正确的对所有人也都是正确的,以此作为衡量我们的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没有任何情有可原的情况,没有任何例外。例如欺骗、偷盗、撒谎总是错误的,仁慈,讲真话总是正确的。㈢、穆勒的功利主义:“为最大多数的人寻求最大的幸福”2功利主义以能否给人类带来最好的结果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趋利避害。㈣、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只有当忽视一切社会差别时,正义才出现”公平是公正的基础。当面对那些固有的不平等时,所有的人应该从具体的种族、阶级、性别、团体利益以及其他现实条件中抽离出来,通过平等协商和讨论制定社会契约,在此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选择保护弱小一方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㈤、犹太教——基督教,兼爱: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给予需要的人以特殊的帮助,即使是敌人也包括在内。爱没有歧视、没有条件,对他们保持忠诚,承担责任。二、对谁承担道德责任1、对我们自己的责任2、对客户负有的责任3、对我们的组织或公司负有的责任4、对专业同事负有的责任5、对社会的责任三、推理的波特图式四、伦理学原则的现实思考中庸之道——实现两种职业价值,建立社会联系※加强媒体与所关联的社区的关系1、报道与社区利益和需求有关的报道主题2、为社区居民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3、采取某些举措使社区成员得以相互联系4、为民主政治提供重要信息,塑造公民价值观5、维系社区情感康德的——能否使用欺骗?绝对命令※隐性采访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不经他人知晓和同意,对他人的活动进行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以此手段对人或事件进行采访。※诽谤问题准确不仅是记者的首要的原则,也是新闻报道最后的挡箭牌穆勒的功利主义——侵犯/保护隐私权1、隐私权: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被认为是隐私权最重要的国际人权法渊源。以后又强调不受非法干涉。2、何谓侵犯隐私权①、透过不被许可的手段获得(非法入侵私人住宅/对主角明显、持续且侵犯性的骚扰/破坏了某种信任关系)②、意图屈辱、嘲弄、贬抑或污蔑主角③、详细刊载一些个人私密性的资料3、刊载原则:①为了一个有价值的目的,并且只有揭露隐私才能达成这一目的②为了达成某种公认的公共利益③合宜得体、基本公正4、争论点公众人物的隐私八卦新闻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社会公正1、哈钦斯委员会认为: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有代表性的画面,少数人应该尽可能得到最负责的对待。2、媒介的近用权3、记者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力没完没了的纠缠那些陷入新闻里的人兼爱——如何处理暴力和色情问题※观看和阅读暴力资料有引起暴力性犯罪的动机倾向,并在人们的头脑中发展成一种全社会的具有破坏性的暴力印象,在某种条件下可能会付诸行动,这种影响可能是长期的、累积性的。3①视觉描绘②犯罪模仿③恐怖免疫④洗涤效果第三章媒介与性别一、研究的起源与发展1、女权主义(Feminism)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女权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提倡妇女在人类生活所有领域与男子具有同等权利。女权主义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宗教、伦理等领域,并导致当代声势浩大的女权主义运动。2、我国的情况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在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中包括“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女性主义”运动是伴随着启蒙运动,在解放女性的口号下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用来描述反对男女之间政治的和社会的不平等的广泛的运动,也是用来描述将性别不平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批评学派。19下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女性主义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大约发生在1840年到1925年间。在大规模的女性运动第一次浪潮前,就有先行者发出了女性的声音。在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下,女性开始走出家庭,参与社会运动,争取男女的政治平等,争取妇女的选举权;1792年,英国的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Wollstonecraft)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为女权辩护》,对女性理性能力、独立、教育权、工作权、政治权利进行了辩护。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运用“父权制”、“性/性别系统”等概念来探讨男女不平等的文化因素。意在消除两性差别,改变女性的从属地位。波伏娃在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对女性运动第二阶段有深刻的影响女性主义有众多流派,每一种女权主义都从不同角度对女性受压迫的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和提出各种解决方法。各流派女性主义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固然有基本的差异,但其目的都在批判、改造女性的从属状况,以及赋予女性权力。下面对四种较为主要的女性主义流派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一)、自由主义女性主义18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的主导倾向是自由主义的。其主要观点包括:女性和男性一样具有理性;必须承认男女平等,女性也拥有财产权;女性要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取得经济独立;但同时肯定家庭对女性的重要性,认为除却少数特别优秀的女性,大多数的女性是在家庭领域里去追求理性与独立。贝蒂·傅瑞丹(BettyFriedan)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力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使得女性乐于将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的认同,争取在家庭与事业间取得平衡。(二)、激进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张对女性的压迫是所有压迫根源,米勒特最早将父权制这一概念引入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统治是在各个社会及历史阶段广泛存在的,主要从父权制度、性别角色、生育角色、性及批判等五个方面来阐述男性支配或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一些激进女性主义者将女性的低下地位归咎于生理结构。70年代后,激进女性主义把女性受压迫的原因转而归咎为男性的生理状态,鼓吹排斥男性。将女性异质不再看作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反而视之为妇女力量的来源及社会变革的契机。(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非常活跃的一支女性运动流派。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经济因素和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主张女性主义与阶级斗争相结合。女性的解放是全人类的解放的重要环节。要为女性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以及各种救助弱势群体的特殊措施,以此获得男女平等。(四)、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一思潮自1968年开始涌现,拒绝男权的宏大叙事和普适性。质疑稳定一致的自我概念,而坚持主体不是4一致的、有理性意识的,而是由话语建构的,话语就是权力;认为人各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一定就是截然不同,两分对立的状况,性别问题是复杂和动态的。伊丽加莱呼吁打破男性气质与理性、普适性的联系,发出“女性”的声音。此外,女性主义还有文化女性主义:主张重新评估与女性有关的价值,培养女品质,主张女性优越论;生态女性主义:女性和自然和谐相处,反对对生命的等级划分,保持生态体系的多样化;第三世界女性主义:要正视女性内部的差别,如阶级、种族、民族和性倾向的差别;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两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心理范畴,是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的结果;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抨击男性霸权和异性恋霸权。二、社会性别视角对社会性别(gender)和生理性别(sex)作出区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社会现实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或非主体性不是一种天然定制,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因此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视角即以社会性别观点来观察社会,发现哪些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事实或歧视女性的事实被视为当然合理,导致了对女性发展、人格、利益和权利的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性别视角就意味着发现、批评和改造社会或文化中的性别歧视。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李普曼的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对新事物的接受。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㈠、媒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㈡、媒介如何参与制造性别刻板印象1、媒介描述的“稳定”功能2、制造集体幻象,对弱势群体进行“消音”3、媒介传播的(男权中心)价值观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㈢、意识量尺------分析男、女性别意识的方法:1、贬低她2、使她停留在她的位置3、呈现前进的女性形象4、承认她是完全平等的5、非刻板印象的四、社会性别话语体系中的传媒㈠、历史㈡、妇女媒介的发展1、现状2、媒介中的妇女①、传播科系学生性别比②、传播科系教师性别比③、女性新闻工作者多数以上分布在发达地区④、新闻机构中男女分布比例和职务情况⑤、新闻机构中男女收入比3、妇女媒介:妇女替代性媒介(由妇女个人或妇女组织来控制经营的媒介);主流媒介中的妇女媒介4、妇女媒介的重要性①帮助妇女认识到自身的独立存在的价值、赋权妇女②通过媒介宣传影响社会意识和舆论、建立性别平等的文化③影响决策者,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5、妇女媒介使命的实现①有关妇女的问题和事件,应该成为妇女媒介的主流新闻,而不仅局限于妇女生活方式②承认并尊重妇女的多样性③鼓励女性在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意见④注重将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积极的力量来表现⑤对妇女进行社会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妇女传播性别平等文化的能力5※媒介教育:从家长制(Paternalism)到赋权(Empowerment):通过媒介教育授予受教育者分析判断媒介的能力。媒介教育的意义:1、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2、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3、提高对负面信息的觉醒能力4、培养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妇女媒介监测网络:促进媒体以均衡
本文标题:《媒介观察》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4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