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16---富贵不能淫
第16篇富贵不能淫《孟子》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往之女家“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2)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______________3.重点实词(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诚:______________大丈夫:__________(2)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__________(3)丈夫之冠.也冠:______________(4)父命.之命:______________(5)戒.之曰戒:______________(6)往.之女家往[F]:____________(7)必敬必戒.戒:______________(8)无违夫子..夫子:____________(9)以顺.为正.者顺[F]:____________正:______________(10)得志,与民由.之由:______________(11)独.行其道独:__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全扫描戒.之曰必敬必戒.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不可久居.[F](《小石潭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三、重点句子翻译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3.得志,与民由之。4.不得志,独行其道。四、探究设问○理○解○概○括1.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如何看出来的?【答案】敬仰、崇拜、羨慕。从反问句式、副词“诚”以及对他们能力的夸张性描述上可以看出来。2.孟子并不认同景春的观点,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答案】两个层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为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为第二层,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3.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4.分析文中孟子连用两个问句质问景春的用意是什么?【答案】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子未学礼乎”,点明景春的错误在于考虑问题不合乎礼义之道。5.孟子反驳景春的部分,“子未学礼乎”和“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分别起什么作用?【答案】前者是导入,后者是总结,与中间的长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类比论证。6.孟子举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从论证方法看,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顺从丈夫意志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流对君王意志的顺从,其实是在讽刺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没有任何原则。7.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答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8.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请结合文章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答案】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写○作○技○巧《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示例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三句,采取排比的形式,气势磅礴、义正词严地指出了大丈夫精神的实质,三个“天下之”的反复,也将大丈夫精神的崇高性推到极致。示例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举了大丈夫面对三种境遇时的表现,三个“不能”语气坚定,铿锵有力,形成一股刚毅之气。金题演练主旨相关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富贵不能淫》全文(二)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④食不至,掘野鼠去⑤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有删改)注: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dī):公羊。④廪:储藏的米。⑤去(jǔ):储藏。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道行天下之大道.不足为外人道.也B.居居天下之广居.不可久居.C.往往.之女家独往.湖心亭看雪D.屈威武不能屈.手指不可屈.伸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3.语段(一)中孟子反驳景春的观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4.语段(一)中的哪句话写出了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语段(二)中的苏武是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吗?(4分)人物相关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富贵不能淫》全文(二)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节选自《孟子·尽心上》)注: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②游:游说。③嚣嚣:安然自得的样子。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父命.之_______________(2)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语段(一)中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2分)4.语段(一)(二)中都提到“道”,请简要概括孟子理想中“道”的内涵。(3分)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6篇富贵不能淫知识盘点一、1.女汝你2.(1)使……惑乱,使……迷惑(2)使……改变,使……动摇(3)使……屈服3.(1)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2)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行冠礼(4)教导、训诲(5)告诫(6)去,到(7)谨慎(8)这里指丈夫(9)顺从准则,标准(10)遵从(11)独自二、1.告诫谨慎2.住进,居住住宅停留3.真正,确实诚心三、1.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给以教导。2.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3.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从正道而行。4.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金题演练一、1.C(2分)【解析】A项两个“道”的意思分别是“道路”“说”;B项两个“居”的意思分别是“住宅”“停留”;C项两个“往”的意思都是“去,到”;D项两个“屈”的意思分别是“使……屈服”“弯曲”。2.(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分)3.类比;(1分)用“妾妇之道”深刻而尖锐地讽刺了公孙衍和张仪,进而提出大丈夫的行为准则。(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分)示例: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语段(二)中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语段(一)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因此他是大丈夫。(意思对即可。3分)(共4分)【参考译文】(二)卫律知道终究不可胁迫苏武(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要使他投降。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和吃的。天下着大雪。苏武躺着,把雪和毡毛一起咬着吞下肚,几天不死。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仙,于是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苏武被扣在匈奴总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和头发全都白了。二、1.(1)教导、训诲(2)恭敬(一小题1分,共2分)2.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淫”“移”“屈”2分,大意1分。共3分)3.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因此不能称为大丈夫。(意思对即可。2分)4.①摒弃武力;②不盲目顺从,追求正义;③尊德乐义,求善求美。(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3分)【参考译文】(二)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然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然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然自得呢?”孟子说:“尊崇德,喜欢义,就可以安然自得。因此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发达时不离开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发达时不离开道,因此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时,恩惠遍及百姓;不得意时,修养品德以显于世。穷困时完善自己的身心,发达时则拯救天下。”
本文标题:2020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梳理练习-16---富贵不能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4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