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凝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二、学情分析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比如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如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三、教学目标《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24、愿意合作与交流。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教法我用到了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冷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七、教学过程《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教学引入天气这么冷,让我们哈哈气暖和暖和手吧!(学生很有兴趣地操作。)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很精神,让我们对着镜子照一照自己,给自己一个笑脸。向镜子中的你哈哈气,让他(她)也暖和一下!【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照镜子,再哈气!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中开始学习。】(二)提出问题:刚才对着镜子哈气,发生了什么现象?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三)学生猜想。(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水蒸气真的能变成水吗?我们做个实验验证一下。这里有个烧杯,倒入一些温水,盖上一个金属盘,你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教师:这些水珠是怎样“跑”到金属盘上去的?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金属盘上去。小结:金属盘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板书:水蒸气水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3生猜想: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为什么在冬季容易看到?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猜想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四)实验验证(1)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2)如果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如何进行探究。你们打算怎样实验。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想要知道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生说:要用对比实验,两组同样的烧杯,热水,水量,盖子,时间不同的条件,盖子的温度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金属片和烧热的金属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怎样找到热的杯盖,加热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出示投影。学生看一看: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和加热金属盘时要注意避免烫伤。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学生思考讨论:(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金属盘相同、盖金属盘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教师:列表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同样规格的烧杯一个金属盘冷一个金属盘热水多少4水的温度同样规格的金属盘盖金属盘的时间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水蒸气遇冷水【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能变成水,并总结这种科学现象就是“凝结”。】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烧水时水壶盖内的水珠、做饭时锅盖内壁上的小水珠、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请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凝结”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五)拓展活动1、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生思考并交流:可以通过加热汽车玻璃内壁的方法消除“凝结”现象。(学生思考如果遇到障碍,教师可以适时引导。)2、人工防雨的形成。(播放教材光盘提供的课件。)让学生了解干冰在溶解时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周围空气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产生“凝结”现象。3、今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为了防止天然降雨的形成,科学家用了什么办法。(学生思考,可以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部分同学能够回答出,可以使带雨云层温度升高,使水珠在空中变成水蒸气。【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造福人类;同时认清了科学现象的原理,便可以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凝结”现象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任何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板书设计:5凝结凝结:水蒸气遇冷水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实验设计及操作也比较成功的,最后也成功的验证了假设。但学生在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这说明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有系统性,也更一步证明了复习蒸发现象的必要性。本课的设计层次较分明,直入主题,学生容易接受,思维过程也比较顺畅,这也是我本课设计时的想法与追求,但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力及科学思维有待培养,这是科学教学需要长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标题:《凝结》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5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