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目标变量,它是链接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作为在一定时期内的某种特定经济状况下,中央银行确定的将以一定程度与精度实现的目标,中介指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首要环节。通常而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代表的总量型目标,另一类则是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目标。数字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非现金支付中的票据贴现与信用卡涉及信用创造,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一些非金融支付机构开始提供信用服务,从而减少企业与个人对金融机构信贷的需求,相应减少货币创造和货币供应量。随着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以及货币与金融资产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与可控性下降,数量型调控手段效果被削弱。而与此同时,数字货币的扩张便利了现金与其他生息资产的转换,企业和个人更容易持有生息资产,企业与个人将不付息的现金转化为生息资产,生息资产比例上升,企业与个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上升,有助于利率等价格型工具发挥作用。(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货币政策工具是一国货币当局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一般而言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与法定准备金这“三大法宝”。数字货币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货币的供求因素,对货币的流通速度与利率传导也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使得部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发生转变。首先,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灵活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它可以实现对货币供给量的有效调节。然而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中央银行失去了货币唯一发行人的地位,中央银行也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货币负债而不能及时地进行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央银行的货币调节能力。其次,再贴现率是一种具有预示性与方向性的调节工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控制贷款的规模,然而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具有很大程度的被动性。当商业银行甚至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自由发行数字货币时,这一被动性被进一步放大,中央银行再贴现政策的功效也大打折扣。最后,法定准备金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强力药剂”,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与货币扩张乘数,从而间接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与货币供应量。然而,数字货币并不需要计提法定准备金,一旦使用数字货币,就会相应取代一部分由准备金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力因此也将被显著削弱。(三)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包括两个方面:政策制定的独立性与政策实施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否根据宏观经济状况的需要独立不受干预地制定适宜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能否不受干扰的执行已制定的货币政策。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对货币政策制定的独立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实施其职能所必需的资金来源渠道。对于中央银行而言,铸币税收入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维持其独立性的重要保证。数字货币的迅速扩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实体货币,导致流通中的现金量减少,而数字货币的发行尚未被征收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相同的存款准备金,因此这将导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的减少。银行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铸币税收入的来源之一,这会直接导致中央银行由发行无息债券所换取的利息性资产的收益,即铸币税收入的减少。不仅如此,数字货币的发展也会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独立性产生影响。在网络经济的时代,消费者在进行国际商务与跨国支付时往往会选择更为方便快捷的数字货币支付方式。而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开放性、全天候与无疆界限制等特点,一国不得不在根据自身宏观调控需求制定货币政策的同时将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纳入考量范围。(四)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都将通过金融机构的层层传导,最终才能作用于宏观经济变量。这一过程中要经历错综复杂的传导环节,而且每一个环节又都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一定程度的时滞性。而数字货币的出现使得这一时滞效应更加难以捉摸。具体而言,数字货币改变了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的惯有行为,使得资产结构和货币需求产生显著变化,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了较大困难。
本文标题: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9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