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八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授课教师:刘洁第八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第一节广播评论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由于其传播信道和表达符号与纸媒不同,所以有一些特定的经验和规律。一、“类交流”的语言特征广播评论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存在了,但长期以来是以报刊评论文本为主导的评论20世纪50年代胡乔木提出广播“要学会走自己的路”,60年代曾经有过一段对广播独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才重新提出“建设广播体”——一种与报刊新闻文体不同的广播语体的概念。在这种背景下,广播评论自身的特性,也是在这种摸索之中不断演进的。“1982年3月1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市长换锅的启示》是最早把报纸上的小言论与广播中的谈话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广播评论之一,此后,‘广播谈话’逐渐成长发育为广播评论的一种特殊样式。1985年8月9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最早用两人对话方式写作和播出的广播评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涂光晋吉林梨树县广播站新闻节目《致富路上说养猪》(1984年8月7日)“农民朋友!今年上半年,咱县生猪存栏数比头年下降不少。原因是一些农民觉得眼下来钱道有的是,养猪是零钱凑整钱,没帐算。说起来,这话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大凡出手一头猪,总得个一年半截的工夫,少说也得用四五百斤苞米,确实是零钱凑整钱。可话又说回来,零钱也是不能小看的,零钱能堆金山。这个理儿过去咱都经着过,不少人家不就是靠养猪的零钱凑成的整钱娶了媳妇、渡过了难关吗?今天,咱们走上了致富路,也有养猪的一份功劳。……”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评论《“以徳养商”是一种基本的要求》(02年)“听众朋友,如果有人在报纸上公开宣称‘9.18是一个开心的日子’,您会如何感受?如果有一巨幅美女的图像,上面打着‘等你来包’这几个大字,您第一时间又会想到什么呢?这是广东某些商家打出的两则广告!”上述形式演变,从写作方面,都还只是文稿的形式演进。这种写作的特殊性,表面上当是“口语化”的写作;但从传播规律来看,实际上是要进入“模拟语境”。也有学者以“类交流”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这种文体的特征,就是强调由传播一方“创造类似双方交流的语言环境”。广播的“正在收听”的情境,决定了广播评论语言的“类交流”特征。这是广播评论区别于早期口播报刊评论文本而获得的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特性。从观念与形态演进的角度来看,“类交流”是在当代越来越多的“交流型评论”之前产生的,是在观念和技术上不能实现真正交流条件下的“交流意识”。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被后起的“交流型评论”所替代;另一方面,单个主持人的“类交流评论”(口播评论),比起多个评论主体的交流型评论,成本较低此外,“类交流评论”还有线索清晰、叙事完整、适合中国人“听评书”的传统等优点,肯定还会有生命力。特别是“类交流评论”的文本写作,在较长的时间里仍然会是广播评论写作的基础。二、口语化的文稿写作广播电视评论节目所具有的动态、不可逆的“一次性”传播的特征,使得受众不可能像报纸评论那样对一段文字、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反复琢磨。它要求接受与理解在瞬间完成,因此对评论语言提出了特殊的要求。1947年6月10日,新华社语言广播部在一份工作总结中谈到“编辑的几点经验”。其中专门有一节“关于口语化”,提到以下五点:1.尽量用单句。2.用容易听懂而且念出来响亮的词,避免用听起来容易混淆的词。3、简语只能适当地用,如“阎军”、“歼敌”4、避免用单字作词5一般听众易懂的成语口语可以用。我国台湾学者林大椿在《新闻评论学》中概括广播电视评论的语言特点:是说话,不是文章。是听的,不是看的。是活的,不是死的。他还列举了一些广播电视评论口语化的注意事项:①照说话的惯例用字造句。②能浅近处,力求浅近。③决不能为省力少写一个必须的字。④少用易于引起误解的文字或成语。⑤多用声音响亮的字。⑥避免用同音字。⑦避免使用古怪生涩的字句。修改例句:(原文):童谣是孩子成长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替代的滋养心灵的作用。(改后):童谣是孩子成长期的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有着任何动画、玩具代替不了的滋养心灵的作用。(原文):咱们北京本身就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市区水面很少,就显得尤为宝贵。人们喜欢亲近水,喜欢在水边、水里嬉戏。(原文):我们不妨先来看看1月14日我们“说礼”节目播出节目《从微笑和祝福开始》的一个小片断。(改后):我们不妨先来看看1月14日我们“说礼”节目的一个小片断。那一期节目叫做《从微笑和祝福开始》。(原文):这是香山南营村68号院子里的一间小平房,从安徽来京打工的倪国青和妻子就租住在这间临时搭建的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里。(改后):在香山南营村68号院子里,有一间临时搭建的小平房,不足10平方米。从安徽来京打工的倪国青和妻子就租住在这里。写作广播电视评论文稿的人,要“念着写”,只有念出声来的过程,才能发现评论文本与口语实践的距离。有一些很好的评论句子,是只适合“看”而不适合“说”的,一说就会觉得别扭。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这种方法被叶圣陶称为“读改法”,至今它仍是修改广播稿件的主要方法之一。“做广播评论。就是尽量避免长句子,尽量避免书面化的语言,用最通俗的方法来表达你想表现的内容。因为广播是一次过的艺术,你必须让他一次就能听明白你在说什么。熟能生巧,你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你用几种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来遍同一篇稿子,自己播,自己听,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就会明白哪种方式更易于听众的接收,更适合于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栏目的记者刘天思【案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央广新闻▪第一评论》点评周杰伦歌曲入语文课本(2014.06.16)三、广播评论的音响要素在广播评论中接入现场录制的音响材料,不仅使广播评论的节奏由于表达主体的更换而显得生动,而且能够充分体现出报刊评论的论据用文字所难以达到的真实感和贴近性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评论《贫困县里的办公楼》(2005年)“不久前,记者来到山西省柳林县,进入县城,打听县委、县政府的办公地点,当地老百姓热情地给记者指点方向:(出录音)记者:县委、县政府在哪儿?群众:就在那边,下去就看见了,数那个楼大。16层,数那个楼高,下面就没那么高的楼了。(录音止)(出录音)群众:省委大楼我也见过。柳林的这个县委大楼,我觉得比省委大楼还要有气魄。(录音止)(出录音)记者:这一层大楼有多少间办公室?工作人员答:36间。记者:每间办公室都一样大是吗?答:有大的,有小的。记者:这个房间能有多大的面积?答:没量过。看1、2、3.。。。(数地砖声音)记者:您估计这个房间能有多大?答:能有40、50平方米吧。记者:主要领导的办公室还是套间是不是?答:是的。就是套间。记者:套间就是相当于这个面积的2倍。答:3倍。这边一个,这边还有一个。(录音止)第二节电视评论的类型我国电视评论节目形态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种模式:第一代模式:文字稿件的口播评论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出现到“文革”结束)第二代模式:以口播文本为主加上电视画面等其他电视元素。第三代模式:报道与评论交替的电视述评(1988年创设的“观察与思考”、1993年“焦点访谈”)第四代模式:演播室现场直播的交流参与性评论形态。(1999年香港凤凰台开创,2003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国际观察”、“今日关注”、“央视论坛”)以学术的视角作“静态”的分类,电视评论区分:从评论主体(谁在说)上区分:主持人评论参与式评论从结构、节奏等表现形态上(怎么说)来区分:报道型评论交流型评论(一)主持人评论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人格化代表。因此,主持人作为评论的主体,就是媒体评论。主持人评论,作为一个节目的单元而言,就是“口播评论”,评论的典型环境是演播室。主持人评论可以在单独的口播评论节目中出现,也可以表现在新闻节目插播的短评中,更典型的表现在电视述评节目中。主持人评论普遍地出现在各类综合性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评论的优势无论是在电视新闻、电视述评中穿插的主持人评论,还是单独的主持人评论节目,都能够准确、清晰、有效地传达媒体的观点,形成媒体的观点的强势。主持人评论的劣势于主持人评论往往有着事先写作的固定文稿,且由主持人一人表达、单向传播,可能会因为动态性不足而显得沉闷。这在电视述评节目的最后的演播室评论中尤其明显(二)参与(交流)式评论这种类型的电视评论,除了主持人之外,还有嘉宾、观众等一起就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参与者。与主持人评论“自己说”不同,参与式评论是“让人说”。在更多的情况下,主要靠主持人以外的参与者进行评论,主持人代表媒体只是提供评论对象(新闻事实)、背景,并通过提问进行引导。在凤凰卫视开创的“时事开讲”这个参与式的电视评论节目中,主持人的其中一个身份是换位为观众的身份,在倾听中思考与发问,主持人绝对不能参与评论。主持人的功能其实就是一个发球员,要发好让评论员去评论,以评论员的说法为准。比如,2010年11月27日凤凰卫视“时事开讲”节目主持人一开头就说:“朝鲜半岛的局势现在可以说是一触即发,我们拭目以待,目前台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到了最后的决战时刻,也就是五都选举,现在五都选情是相当激烈。杜先生,首先就想听一听您对于明天五都选举关键时刻选情的研判。”这种参与(交流)式电视评论一方面反映了电视评论媒体向社会开发言论空间、吸引社会思想资源的大趋势;另一方面,恰好体现了电视节目在动态过程接受的规律。多主体,丰富了内容;交流性,增加了动感。特别是其中一些论辩性色彩比较强烈的节目,更有观赏性。参与(交流)式电视评论的优势主要在演播室制作完成,能够做到一次录制完成,具备直播或“准直播”的条件,时效性特别强,其内容往往更具有新闻性。许多节目都是针对当日的新闻当晚直播的,就能够培养观众稳定的收视期待。参与(交流)式电视评论的劣势1、电视评论的参与者都是“快思手”,想得快,也说得快。即使事先有策划与准备,也不能完全避免评论的轻率。法国著名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认为:“电视并不太有利于思维的表达”。他怀疑“人是否可以在快速中思维?电视在赋予那些认为可以进行快速思维的思想者以话语权的同时,是不是已经命定只配有一帮子快思手一些比他们的影子思维还要快速的思想者?电视只赋予一部分快思手以特权”。2、随着参与者的增加,评论的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比如评论的走向、节奏、结构和结论都会出现不确定性。
本文标题:第八章--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9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