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龙旗寨村史》之村史正文
1龙旗寨村史一、概况陕西省蓝田县龙旗寨村位于东经109.14°,北纬34.6°,处于白鹿原腹地。西距西安26公里,东距蓝田县城15公里。海拔659~713.5米,村中674米。南岭北岭,前后拱卫。大沟、黄沟犹如两条巨龙,环绕交汇于村西,状若二龙戏珠。南有菩萨庙俯瞰全村,北有土地庙坐拥其下,遥相呼应。登上鹿走硷,南望秦岭树秀屏,北眺骊山腾蛟龙,东赏王顺观日出,西阅帝都悬彩虹。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真乃钟灵毓秀之风水宝地也。全村284户,分5个村民小组,人口1063人。耕地面积1726亩。土地肥沃,主产小麦、玉米、大豆、谷子、棉花、油菜、烤烟等。县乡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捷。有小学1所,卫生所1个,水塔两座,变压器两台。水电交通教育卫生设施齐全,自然资源优越,村民勤劳善良,村风淳朴,生活富庶。历来重教尚武,藏书读书、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翰墨擅书画,至今遗风犹存。据蓝田县志载:宋代时隶属白鹿乡安道里,明代属西乡,清代属白鹿乡,民国24年(1935)以后,实行保甲制属白鹿乡联。民国30年(1941)后属鹿走乡第12保。1949年属鹿走区。56年属鹿原区吴村庙乡。58年属鹿原公社吴村庙管区,改名丰禾大队。61年属巩村公社。66年属新风公社,改名红旗大队。68年属新风公社,改名红旗革命委员会。84年属巩村乡,96年属前卫镇管辖至今。二、文物古迹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先民居住。1980年在土地庙曾出土石刀、石斧、石铲等,待文物局专家鉴定未果,后被南山文物贩子无偿拿走。经查证确已倒卖,致使许多珍贵的村史资料散失难寻,留下千古遗憾。村民建房,在土地庙西出土大小石臼2个,现存村石臼西汉铜镜宋代铜镜唐代梅瓶3民龙扣民家。在刘家坪出土石臼1个,现存村民田海军家。龙志安、刘德顺、贺文礼家各有石臼1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村北修台田,挖出并排5个瓦窑。在偏坡地修台田,在2米以下挖出大面积似沙非沙的青灰色物质,疑似冶铜遗址。出土西汉铜镜1个。在刘家坪地出土宋代铜镜1个,瓷瓶陶罐犁铧等。修公路时挖出唐代梅瓶两个,宋元陶罐3个,铁锄铁镰各一。现存清道光四年(1824年)龙大德碑,上有“祖居陕西西安府兰邑龙旗寨”字样,计203字,清晰秀丽。清光绪十四年(1888)贺均魁夫妇合葬碑,上书“例授登仕佐郎敕旌节孝”字样,碑文58字。两碑保存完好。村东有一硷,名曰鹿走硷。相传白鹿从鹿走沟跑来,向西三里,从硷上走过,故名鹿走硷。它见证了白鹿原的来历,已有2700年历史。据《蓝田县地名志》载,清初龙姓满州贵族入住,插旗立寨,取名曰“龙旗寨”,与龙大德墓志所载相同。清初修镇村八棱宝塔于村西,高四层。古塔位于村口大路旁,过去村上人在西安或外地求学、干事、做生意,走时都要经过塔下,在这里于家人告别,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魂牵梦绕的故乡就是这座塔。回家时看见宝塔才算到了家。跑几步,抱住塔,拍几下,思乡之情尽在其中。村北有一块百亩良田,旗人插旗占地,故名“旗山地”,清代时不纳皇粮。此地名与村名都与清代赋予旗人的特权有关。“鹿走硷”、“旗山地”、“龙旗寨”,这些地名沿4用至今,源远流长。三、古庙会龙大德墓志上有“村外菩萨庙”字样,说明菩萨庙历史悠久。在明清时期,菩萨庙为前殿3间后殿3间,中有庭院,前有照壁,旁有古柏两棵,上悬3尺巨钟。照壁前有坡道,气势宏伟。据传此钟系明代铸造。记述修葺庙宇、重塑金身、善款名录等。清未巨钟、古柏被卖。历时数百年的重要文物毁在一个败家子手里,为后世唾骂。菩萨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六月十九有庙会,土地庙每年七月廿有庙会。菩萨庙前有戏楼,是村上唱戏耍热闹的场所。长安县东岭村取水在本村歇驾,热闹非凡。二庙神灵仙应,香火极盛。与戏楼毁于回乱,又多次重建。逢会时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祈求子孙满堂、财运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有时借庙会耍热闹,敲锣打鼓唱大戏,舞狮子耍龙。民谣云:“前卫(村)的狮子,龙寨的龙,徐河(村)的天灯跟天平”,可见昔日盛况。如遇天旱祈雨,5更是热闹非凡。由“神头”带领搭台子伐马脚、带印抓红铧,到二龙山取水。马排子肩上斜挂马串铃,打扮成小丑,蹦蹦跳跳在前面开路,四个小伙子抬水炉子像旋风一样转着跑着。走高跷的、立信子的、扭秧歌的,引来十里八乡的人像赶集一样来看热闹。大人撵着看,小娃跟着跑,男女老少挤窄一条道。还有吹叮噹的、捏面人的、卖老糖的、卖香火的、卖蒸馍饸饠的,整个庙前庙后、村里村外,一片沸腾。在这里,佛教与道教融为一体,唯基督教徒不参与。现在过庙会,隔三岔五来几场歌舞晚会,别有一番情趣。这正是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土地庙不但出土石器,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早以前,庙里有一金马驹,乃神灵祥瑞之物。夜晚常在庙前河中饮水,半夜子时村人能听到马蹄声、铃铛声、嘶鸣声。丰年其声悦耳,灾年其鸣也哀。预兆丰歉。后被回回盗宝而去,从此庙前河水断流。四、姓氏溯源研究村中姓氏,发现民族迁徙与融合。龙姓为满族,清初从关外迁来,建祖坟与谢家沟岭上。龙姓古槐三围,至今6犹在。田姓祖籍山东,据古村志记载为齐王田横之后,几经辗转从安康迁来本村。因此村中田姓户族中习武者众。同时可摆四、五个场子,每场都有几位高手教演。据传明末清初,田大汉武艺高强,当都督反清复明,左手刻“日”右手刻“月”为“明”。与清军战于汉江,遭重兵围剿,战败后被杀于西安城隍庙。龙旗寨古槐7田斌穿过黄马褂。田姓南岭祖坟有千年古槐,内空如井,人可上下。村西北有一地名曰“田庄子”,为田姓始祖阴宅。田姓涝池边有一槐抱柏,堪称奇观。聂姓复姓耶律,原为契丹族人,辽国遗民,来自长安县,祖坟在北岭。门前古槐三围,树冠蔽日半亩。张姓来自山西大槐树,祖坟在南岭,坟北一地名张家渠。贺姓来自北原,祖坟在狼湾岭,门前有清代古槐两棵。据传贺姓一寡妇带着两个孩子给西安一官宦人家当佣人,官家见孩子聪明,让一个孩子给朝廷传递文书,一个孩子当狱卒,不几年即暴富。刘姓来自长安县五台留村,南岭祖坟为双层城砖拱砌,雕刻精细。门前有清代古槐3棵。马姓祖坟在庄南,门前有古槐。赫姓复姓赫连,匈奴族,是赫连勃勃屯兵白鹿原的后裔迁至本村。祖坟在村北,宅西有花园,面对赫家沟。荆姓来自丹凤县,祖坟在南岭。门前有荆家沟。田、龙、刘、贺、马、张、聂、赫、荆即村中九大姓。村西住回民10家,故名“十家湾。同治元年(1862),跑回回时与大亮村回民一齐西去。村北有一地是哥老会、青红帮寺院遗存,故名“哥老湾”。70年代平整土地、修公路时挖出地道多处,南可进村,北通头道沟,神秘莫宋元陶罐8测。出土石臼、陶罐、瓷坛、瓷盘,发现井,渗清等。五、村庄起源考究村庄起源,从出土的石刀、石斧、石铲、石臼等文物可上溯至史前,跨越万年时空。从出土的西汉铜镜证明,汉代时已有人居住或已形成村落。汉武帝在将帅堡(俗称将军疙瘩)屯兵,以鲸鱼沟长水之名设长水校尉,在前卫村设前卫哨所。这里是京城与前卫哨所通往将帅堡的必经之路,可以想见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烟尘飞扬的征战景象。遥想使用石器和铜器的先民,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他们应该就是蓝田猿人的后裔、半坡先民的兄弟。明代时贺聂张姓居“前街”,田姓居“后街”,刘姓居“刘家垴”、“刘家坪”。各族尽占优越地形,称贺家、聂家、张家、田家、刘家,以原始部落而名。清初龙姓近水而居,嗣后荆姓居沟边,赫姓偏安沟北,马姓独居河西,后田姓人口骤增,形成了南头、北头、独庄子等。程姓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引岱工程移民,从岱峪迁至本村。随着人口繁衍,东至鹿走硷、西至十家湾、南至独庄子、北至台湾,东西三里,南北二里。汉、满、回、契丹、匈奴等多民族聚居,并被汉族同化融合,形成了村庄的基本布局。诸庙过去俱在村外,现已裹入村中。回乱时民房多毁,至今仍可挖出烧过的麦粒,石板石墩等。清初村中有57个烟囱既57户,民谚云:“七9大家八小家,二十四个银稞家”。“东有戴家寨,西有龙旗寨。”皆言白鹿原产粮大村之富有。六、民国时期百姓向官府纳粮,最早送西安西仓,后来送县城。大烟时种时禁,几十年未断绝,流毒甚广。十八年(1929)年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九年(1930)蝗虫,飞起遮天蔽日,庄稼吃光。廿一年(1932)虎疫拉,死人无数。中午你埋人,下午人埋你。派壮丁、拉壮丁、买卖壮丁,屡见不鲜。又有南山土匪郑孝仁、金山岳耀堂打家劫舍、祸害百姓。兵荒马乱、天灾人祸,有人迫不得已背井离乡,逃亡外地。其灾难之深重,其景之惨烈可怖,令人眼酸心悸,不堪回首。民国主要人物有:刘彦贵(1869-1938),地方绅士,人称“老刘四”。刘辅仁(1895-1954),地方绅士,人称“小刘四”。田治义(1883-1943)曾任乡约。马喜庄。田金芳(1890-1967)曾任乡约。龙清焕(1901-1970),地方绅士,曾任保长。田改过曾任保长。龙清仓、田积合、田积仁、田仲子、张治礼、民国年间纳粮收据10张治荣(国民党师军需)、聂登金、荆老五。荆智义曾任保长。田振杰(1911-1993),教师。田振荣曾任保长。田振远,教师。田国桢,教师。贺仲嘉(1912-1992),黄埔七分校学员,国民党师参谋、教师。田清吉曾任保长。田银举曾任保长。田世耀、刘应民。刘应杰曾任保长。刘应俊曾任保长,因反对加赋,怒打联丁。刘应凯,46年7月授国民党陆军少将,现在台湾任职。贺宏甫现在台湾任职。龙淼,国民党军官、教师:此皆民国名流。临解放时全村人口近600。有小学一所,水井11眼,涝池4个,石碾5个,菩萨庙土地庙关帝庙各一座。明清古槐随处可见。有清代古民居5座,现存贺姓刘姓厅房3座,保存完好。其中贺姓一厅房据说是用一棵杨树的木料盖成的。从村民打井得知,沟道淤积层深十几米。说明很早以前沟深坡徒,沟底溪水长流,是鲸鱼沟长水河源头之一。河坝稻谷飘香;高原水乡,鱼跃蛙鸣。1984-87年水位下降,河道干涸,告别了种水稻的时代。古民居11七、私塾与学校私塾起源很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出现。村上私塾随着人口增加、形成村庄而产生,历史久远。教学多在庙宇或富裕家庭,有余力则学文,学生多为有权势的富家子弟。牛兆濂(1867-1937)曾在村上设坛讲学,学生有刘振国、田有财、贺仲嘉、刘顺安、龙浩江等。为刘姓书写对联两副,一曰“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于君笑言。”一曰“观天地生物气象,作圣贤克已功夫。”至今保存完好。民国时期,龙旗寨、马家、谢家沟,称“龙马谢三村”。民国十七年(1928),田金芳任乡约,三村共建关帝庙三间。学校最早在菩萨庙,后移关帝庙。廿五年(1936)刘应杰当保长,在关帝庙前建学校三间,开历史先河。并关帝庙分前后教室,中有庭院走廊,院中古柏尚在,枝繁叶茂。先后任教的有徐文斌、张兆景、董希贤(满族)、贺仲嘉、田国桢、陈伯顺等。学生有龙马谢三村40余名,学校迄今已有一、二百年历史。上世纪六十年代关帝庙被拆,学校迁移新址。刘应杰、学校外景学校古印12田景仓、刘应选、龙根虎、刘山河、田务本任上五次建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学校房产30多间,占地5亩,荫泽后裔。足见村人重教之情。八、解放以后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生产力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转变和发展,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粮食自给有余,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53年成立互助组,55年成立初级社,57年成立高级社。解放初谢增彦任农会主任、党小组组长。57年村党支部成立,田志更首任支书,并在西北农干党校学习三个月。支部现有党员28人。同年团支部成立,谢竹兰任团支书。58年成立人民公社,超英赶美、总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食堂化、吃饭不要钱,做活不记工。洩湖伐树、蓝桥炼钢、亩产万斤粮、低标准瓜菜代,浮夸风共产风,一平二调、无偿修西汤公路、汤峪水库、修红旗渠、修引岱渠,修岱峪水库、修鹿原水库,修巩孟公路,修前卫至杨庄公路,修蓝汤公路,搞平地大会战等。60年代天灾人祸,吃包谷芯子榆树皮野菜野草充饥,61年春赫家沟聂登金大片榆树林,一夜间被人剥光树皮充饥。聂姓千年古槐被伐倒,做成板柜换粮吃。因饥饿营养不良而浮肿死亡多人。村人进山掮椽贩檩做箱子柜,捋“神仙13草”做
本文标题:《龙旗寨村史》之村史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04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