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摘要:Tabooword(禁忌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目前,中英两国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所谓的文化休克,因此了解哪些话语是被禁止的是十分重要的。英汉禁忌语在语言和词汇层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英汉禁忌语的迥异。为了提高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人们必须提高对禁忌语的了解,并且能够清醒的意识到在交流中避免使用禁忌语。关键词:禁忌语不同点文化成因。一、定义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18世纪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Cook)首先发现了汤加群岛居民的这种禁忌习俗(taboo),并将该词引入英语,并被全世界各民族人民使用。顾名思义,所谓禁忌语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说某种话。二、禁忌语的演进原始时代——愚昧(ignorance),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与征服自然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甚至困惑、恐惧。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被赋予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力量。人们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他们盲目的崇拜迷信语言的力量,认为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则得到庇护。这样就自然而然的促成了禁忌语的产生。封建时代——偏见(prejudice),中西方社会的封建时代都以等级森严著称,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有严格的界限,黎民百姓的言语都要受到限制,他们不允许使用上级的所谓高贵语言表达,否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禁忌语随之产生了。现代社会——民主(democracy),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界及社会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现如今,人们愈来愈注重人类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愈来愈追求平等和自由。因此,现在很多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逐渐消失或被其它词所代替。如“黑鬼”一词现在就很少使用。三、禁忌语的对比(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中西文化之间存在共性,虽然英语和汉语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英汉禁忌语言存在诸多共同特性。1、语音层面: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工具,但是在原始时代,语言被赋予神秘的力量,人们认为语言是人类一切祸福的根源。因此中西方人民普遍把你些与有灾难意味的词语发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当作禁忌语,在交流中尽量避免使用,以免给自己或别人带来灾难。例如,在中国,人们送礼时十分忌讳把“钟”作为礼物,因为,送“钟”和送“终”是同音词,而生死离别被认为是人生最可悲的遭遇。实际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人们通常不在屋前屋后种桑树,因为“桑”同“丧”;在中国南边,人们通常避免说陈,因为“陈”同“沉”等。在西方国家也存在这方面的例子,英语中人们常使用“donkey”来代替“ass”,因为“ass”与“arse”(thebottompartofthebodyonesitson)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很不雅的词汇。2、词汇层面:词汇方面的相似点有很多。例如,猥亵词语的避讳,涉及与体某些部位和性行为有关的语言。在西方国家,虽然人们很开放,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对性也是比较严肃的,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很少“makinglove”;“havingsex”等词语。在传统思想很深厚的中国就更不用说了。亵渎神圣的避讳,直接称呼上帝或佛祖的语言。西方人们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如果直呼“God”,这是对神的一种冒犯,是应该避免使用的。正如在theTenCommandments的第三条是“Thoushatnotspeakmynameinvain”英语中的各种宗教词语,像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hell(地狱)、Christ(基督)、Jesus(耶稣)、damn(该死)等词语只有在严肃的讲话中使用才是合适的。违反这条规定将会受到人们的责备或遭到人们的回避。于是人们在日常使用中,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出现了用golly,gosh代替God;用OldNick,HisSableMajesty代替thedevil。又如forChrist’sake(看在基督的面上),也用forgoodnesssake或forcryingoutloud来代替。.在中国,人们通常把神称为“大帝”,“大圣”,“佛陀”,另外,在东北,人们把虎当作神,认为虎是森林之王。“伺虎以为神”,“山君”,“山神爷”。涉及疾病、死亡和残疾方面的避讳,中西方人都对生老病死感到恐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都避免提及此类词语。如:提及死亡时,西方人用“todepart”,“passaway”,“togoanotherworld”,“gotoheaven”来代替。。中国人常说“不在了”,“升天了”,“归西”等。除了“死亡”,中西方人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也很相似,对待一般的病痛,人们会含糊的说“不太舒服”(notfeelwell)。在谈到“癌症”时,英语用“BigC”,或“thelongillness”表示,汉语中人们会说“那种病”或“不好的病”。英语用“socialdisease”来指代“AIDS”。(张玉洁,胡宗锋,2008)另外还有对辱骂性词语的避讳;对人体部位和排泄词语的避讳;歧视语的避讳等等。(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虽然汉英两种语言的禁忌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人对什么该禁忌又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称谓方面的禁忌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Allmenarecreatedequal”,因此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可以体现平等。甚至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晚辈可与长辈同名,如英国首相Churchill的儿子和爸爸都叫Randolph.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又有着尊老爱幼的传统,因此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如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把赵谈改为赵同,因为他爸爸的名是“谈”,以示对他的尊重(云中天,2006)。2、隐私方面的禁忌差异西方有句谚语,Aman’shomeishis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Privacy(私事)在英语国家相当受珍视。对于他们来说,年龄、金钱、婚姻状况,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因此在交谈中要避免使用此类问题,如:Howoldareyou?Whatisyourage?Howmuchdoyoumake?Whatisyourreligion?Areyouarepublicanordemocrat?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3、数字方面的禁忌差异中西方在数字方面的禁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在中国人不喜欢四,因为它和“死”的音相同,如果电话号码,车牌号码中含有4会给他们带来灾难。而英语国家避讳13和星期五,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号,星期五。因此西方国家的楼层没有第13层,请客不会请13个人。另外,中国人偏爱偶数,好事成双,六六大顺,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还有8(发),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除外)当作幸运的象征。罗马诗人Virgil说“TheGoddelightsanoddnumber”,“Goodluckliesinoddnumbers.”(王振亚,2004)4、种族歧视方面的禁忌差异西方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英语中,许多词语会显示对黑人的种族偏见,通常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blackmark(污点)等。此外,用nigger,boy这类的词来称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词已很少有人使用了,因而也就慢慢的成了禁忌语。汉语中虽然也有种族歧视的痕迹。新中国成立以前,存在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如“蛮人”。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个民族平等的准则,因而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四、禁忌语差异的文化成因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密切相关。萨丕尔说“:Languageisaguidetosocialreality.”语言禁忌作为一定社会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所依托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蕴藏。英汉禁忌语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习惯造成的。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英汉禁忌语存在的一个重要领域,Neaman指出“Thesubjectofearliesttaboowordswasundoubtedlyreligious”(1983)但是中西方在宗教信仰方面又有明显的不同。西方人信仰上帝,认为价值的源泉最终来自上帝,基督教在英语里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与God有关的词语成为了禁忌语,同时数字13的禁忌与基督教有关。相反,中国信奉的神不止一个,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同时存在。因此,在谈及死亡时,佛教是“圆寂”,“归西”,“升天”等,而道教是“仙逝”,“羽化”。另外,中国人甚至还把某些动物也信奉为神,如东北人把虎成为“山君”,“山神爷”。2、等级制度中国拥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专制政治模式历史悠久,体制完善,专制程度极高,等级制度森严,又加之孔子“礼”的思想影响深远。中国传统上维护尊严的等级关系和亲亲的伦理关系靠的是礼教,其核心就是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因此在汉语里存在大量的有尊卑贵贱之分的禁忌语。在与人交谈时必须考虑与听话人的关系,要时时意识到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尊敬师长,尊敬上级都被认为是良好的品质,“官大一级压死人”。西方重天赋人权之说,1688年的英国人权宣言、都申明人生来是平等到的,并享用同等权利(Allmenarecreatedequal)。在西方,父母与孩子无尊卑之别,孩子直呼长辈之名,同事或上下级以名字相称,以示友好关系。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物贵贱之分,人人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反对侵犯他人的权利。这就是西方人的道德性的人际关系。而中国则是基于“礼”和“和”的伦理观念之上的一种非常感性的等级关系。3、价值观念西方文化的总的特点是它的个体主义和自由主义,强调个性、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和个性解放。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他的自然权利、平等和自由。“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在这种尊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个体,人际交往中把个很重视个人的私人权(privacy)。他们十分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和个人是神圣的,不允许别人对之进行刺探、干涉或侵犯。中国是以群体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提倡一种“合群”原则。中国人口众多,人们一直这样密集地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因而也就具有社会观念,时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四周的社会习俗。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中国人成为了“最有社会观念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多,就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一家的事、邻居的事,甚至是更大的集体的事。“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几句谚语就充分反映了这种群体观念。因此,中国人在做事时,这一原则使得隐私的保护成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五
本文标题:汉英禁忌语对比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3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