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LOGO危机预警危机管理广西南丹事件京郊自然灾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日,广西南丹矿区发生特大透水事故事故出事矿井办公楼事故矿井现场矿工国务院事故调查小组工人宿舍81人死亡怎么可能不出事故?透水事故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国家安全生产总局副局长王德学同志所言:这地方不出事故是不正常的,出事故是必然的,早晚要出大事。南丹事件绝非偶然事故。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矿区发生特大透水事故。矿区作业区域存在透水隐患,继续冒险组织作业,两次实施爆破,导致隔水岩体破坏,造成81人遇难。事情发生后,地方政府一些官员和矿主相互勾结,采取非法手段,隐瞒真相,封锁消息达10天,性质十分恶劣。由于该事故死亡人数和因瞒报而成为引起国内外关注的危机事件。南丹县是中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锡矿储量居全国首位,铟矿储量居全球首位。当时在大厂矿区有300多家企业,两万多民工采矿。由于胡乱开采,矿体内窟窟相连,水系相通,形成了一个网状的地下水库,在没有地下含水层的情况下,矿内积水达30多万立方米。危机管理危机管理戴维.奥斯本那这些情况没有人知道吗?事实上,不仅矿主对事故隐患早有所知,而且许多部门和单位也是心知肚明的。早在2001年5月,就有技术人员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和提醒这一隐患,但没有人重视。6月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检查得出“百孔千疮、百废待兴和百乱待治”的结论后,没有人采取果断措施,停产整顿?据2001年8月7日《羊城晚报》的消息,早在2000年10月,该县的大厂镇一个矿就因塌方冒顶而死了200人,最后对外只报说是38人。如此知而不防,才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与危机过程中别的阶段相比,危机避免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只是我们在日常的危机管理活动中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试想,如果南丹有关部门能及时重视危机隐患,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并积极采取措施,这次特大透水事件还会发生吗?很显然,南丹事件的发生与缺乏危机预警机制有密切相关。在此阶段,建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从而防止危机的发生,是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显然也是最好的危机管理,但是危机预警经常被管理者长期疏忽,甚至完全忽略。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件预警预警公共危机预警分析概念:危机预警分析是对危机的迹象进行监测、识别、诊断与评价,并由此做出警示的管理活动。目的:引起对危机的了解和重视,以便做好必要的应对准备。对象:与可能出现的危机密切相关的群众,告知危险信息,以便其及时脱离险境。,。2002年8月1日,京郊密云和怀柔交界的9个山村遭遇到50年一遇的暴雨和泥石流,降水量达280.2毫米。就在“死亡暴雨”来临前的一个小时,2000余名村民接到逃生警报及时撤离。雨后,部分家园被毁,却无一人伤亡。2002年1969年8月,曾发生暴雨,造成59人死亡,22人受伤。1991年1969年1991年6月10日,发生山洪泥石流造成22人死亡,8人受伤。京郊暴雨和泥石流灾难危机管理危机管理——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方法。这是由于政府及时作出危机预报而避免了人员的伤亡,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危机无处不在,无机无时不有,然而危机不是无法防范。如果具备良好的危机预警机制,有些危机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危机的损失是可以减少到最低指数的。公共危机预警是个牵一发而动全局的重要问题,预警的好可以将公共危机所能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预警作的不好或者说预警失当,则很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预警工作,高度重视预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将危机预警工作做的更好、做的更有效率呢?危机管理加强危机教育(一)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建立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二)(三)完善危机预警工作的对策(一)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工作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是有规律、有前兆的,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警工作机制在危机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是应急机制连锁反应的警示灯,其顺利运转为整个危机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依据。要建立危机预警常设机构,担负起危机情境作实时判断、提前预报、逐月排序、分类比较、总结规律,提供预案等重任,从法律上明确其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并把危机预警纳入国家、地区、城市日常议事日程,給予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持,决不能使危机预警成为危机应付,变为可有可无的工作。政府要把预警职能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来看待,防止出现“默默无闻避免危机得不到奖励,轰轰烈烈解决危机成为英雄的现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危机管理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普及性危机教育,充分利用教育、媒体等资源,对相关公共突发事件的基础知识及各种公共安全预警预防制度和应急制度进行广泛宣传和普及,安排公众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演,引导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加强公众危机意识和防范意识,全面提高公民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素质,注重人们的逃生训练,培养公众安全技能。政府积极主动向公众发放如何应对各类危机的手册和资料,利用电视等媒体经常播放如何应对危机的方法和训练情况,力争使家家户户了解如可应对突发性危机的方法。特别是一些危险岗位、人员聚集场所,要定期进行模拟训练,使人们的安全意识转化为日常的行为习惯。1、对社会公众的危机教育、对政府官员的危机教育。政府要集合力量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培训,增强政府官员的危机意识和面对危机的心理适应能力。面对我国进入突发公共事件高危期的现状,各级政府官员要做好心理准备,思想上要充分重视,具有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发现潜在危机事件的敏感度,同时还要加强面对危机时的心理适应能力,镇定从容,正确对待。仿真演习和情境模拟都应该成为决策者的必修课程,只有在实践的磨练中,各级政府官员对于危机管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危机管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对工作人员的危机教育政府要加大危机预警工作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危机预警人力资本的投资,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和培训,派出国外学习先进的危机预警技术和理念,积极培养我国危机预警专家型人才,带动更多更好的我国预警专业人员,增强我国危机预警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准确性。(三)建立发达的信息沟通机制1建立多层次信息沟通渠道2建立专门的日常危机预警信息组织平台自下而上信息沟通自上而下信息沟通横向信息沟通加强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拓宽社会和民众向政府表达民情民意民愿、反应社会问题的渠道,在加强原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众上访的主流反映渠道的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优势,尝试新的社会民众信息反映渠道,如在网络和手机普及的情况下,开通网上论坛,设立专门的接待日、民情热线、直通有关领导的紧急事件专线连接等。信息及时有效的沟通,既可以避免矛盾的囤积、防止因信息沟通阻滞导致的矛盾激化和爆发,又可以为预警机制的启动,政府官员的决策和政策实施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加强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政府要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制定专门的信息公开法,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多层次信息发布平台。在日常生活中,政府预警信息必须言简意赅,直截了当、十分确凿。精确的行话和专业的术语要变成简单、朴实、明确的大众语言。由于公共危机的发生带有偶然性,而人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正常状态下,在预警警报发出后,常常要问危机真的来临了吗?怀疑警报的可信度,并等待更多的信号以证实危机,从而贻误了预防危机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平时必须加强人们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提高个人预警能力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每一个公民都确切懂得警报的含义。如果不懂得确切含义,警报的发出也就毫无意义。案例危机管理例如:在1988年英国的克拉彭铁路事件中,伦敦紧急服务中心曾发出大量的“黄色警报”。当时的圣乔治医院的接线员也收到了“黄色警报”,但是由于她并不了解“黄色警报”的含义,因此该医院并没有做好相应的救护准备,导致大量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又如在美国安道尔发生的一次龙卷风袭击中,由于人们对龙卷风警报一无所知,因而失去了最佳的避免灾害的时机,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有让每一个人、每个组织真正知道每种警报的确切含义,预警警报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我国预警警报含义。加强横向信息沟通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在不同级别政府之间,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甚至政府各部门之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沟通、合作与协调等滞后问题。危机事件往往涉及多方面多层次领域,跨地区、跨部门的利益,传统的各地区、各部门封闭单独作战应对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危机变化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及部门应该加强多层面的信息沟通渠道,提高相互协作意识,本着全局的角度出发,打破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建立各地区、各部门情报信息沟通、交流和共享的良好协作机制。危机管理一方面,它要有专业的科学支持,包括专业性的人员配备和卫星、网络、电话、媒体等等数据传输渠道等设施,可以最大限度的收集必要的信息,及时科学有效地分析评估搜集到的信息,为预警机制的启动和反应作信息依据;同时它还需要具备应急机制核心中枢系统的权力支持,包括随时向相关部门提出警示和建议的权力,以及特殊情况下向当地或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报告的权力。实践案例2建立专门的日常危机预警信息组织平台面对我国处在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期的现状,针对我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特点,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必然走强制性制度变迁的道路,我国政府正积极地开展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工作,并已初见成效。我国的强项在于应急动员机制,而预防与预警机制尽管现在还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政府认识的深入和实践的历练,必然会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应急机制也会不断的完备,走上高效运转的道路。危机管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Ⅰ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Ⅳ级Ⅲ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较重一般
本文标题:公共危机预警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3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