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高等教育学PPT课件
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理论本章逻辑线索:方针、目的、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基本理论实现路径第一节高等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不可偏废的方针。1912年民国政府: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7年国民政府: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们生活,扶植社会生活,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1934年中央苏区: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1950年教育部: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1957年,毛泽东: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1990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2002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结: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几十年教育实践中的历史经验教训而提出的,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两者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总目的,高等教育目的则是依据总的目的,从高等教育实际培养任务出发制定的。高等教育目的概念高等教育目的是依据教育目的,从高等教育实际培养任务出发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我国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三、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质与作用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具有主观性质(因此,有学者质疑:教育目的是谁的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由于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俱在的,都对高等教育目的产生影响,因此,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目的都是高教主体根据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制定的理想目标追求。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第二节高等教育目标体系高等教育目的是通过多层次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目标实现的。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由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构成。高等教育目标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构成抽象具体(一)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它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定性具有:时代性、全面性、层次性。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称为(人才)培养目标,因其最终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常常称为专业培养目标。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一般与具体的关系。具体化具体化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推论:高等学校培养目标落实为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定向。专业定向不等同于在专业后设置专业方向。本科教学重在夯实基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的专业素养。推论:专业培养目标是多样化的,但仍然有一些基本的共性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等不仅是时势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职能的题中之义。推论: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当前高等学校分层、分类研究和实践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的问题。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如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复合型等。但对人才类型优劣的评价不能脱离时代要求、不能脱离培养目标。(二)专业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是按专业来培养人才的,所以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最终是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体系中的下一层目标,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专业培养目标要与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目的、高校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有两层含义:一是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要建构的课程体系;二是每一门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追求方向:“三张国际护照”价值取向:“教育的四个支柱”第三节高等教育目的基本理论一、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点思想内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受社会条件制约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体力和智力统一起来的全面发展,要把智、德、美三育同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2.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含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这些组成部分既是相互独立,各有特殊任务,又是辨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面发展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毛泽东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贡献二、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平等与效率(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选择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内涵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强调:高等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过程就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代表流派:社会改造主义)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强调: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应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设计教育目的和教育过程,教育要为个体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教育过程主要是促进个体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代表流派:存在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两种学说都是对高等教育目的的认识,反映了高等教育实践中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很难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分割,因此两种学说都存在片面性。社会本位: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缺乏稳定性与持续性,导致偏向和短视,抹杀个性。个体本位:以人为本,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导致教育对象极端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下降。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和“个人本位说”应将两种学说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揭示其由来和价值取向的实质。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要看到其局限性。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与整合的思路。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内涵:通才教育是相对于专才教育而言的,强调实施宽口径、适应性的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注重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社会适应面广的人才。通才教育的主要特点:知识的基础性与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过分强调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经典性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专才教育的内涵: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特点:分科教学,培养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的人才较快适应社会需要。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教育,造成知识面狭窄,并可能影响后期发展。如何看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争论的实质是专业口径之争、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较大的差别。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其融合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但不能仅止于课程设置。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高度结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我国现有国情的选择。三、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于英才(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超过50%时,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英才教育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学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4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