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关于美国清理不良资产应对危机政策的研究
关于美国清理不良资产应对危机政策的研究作者:束庆年,SuQingnian作者单位: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风险研究中心刊名:新金融英文刊名:NEWFINANCE年,卷(期):2009,(6)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5条)1.TreasuryDepartmentReleasesDetailsonPublicPrivatePartnershipInvestmentProgram20092.TreasuryDepartmentProvidesUpdatedGuidanceonLegacySecuritiesPublic-PrivateInvestmentProgram20093.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刘士余危机管理:1980-1994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处置信托公司的经验20034.TimothyGeithnerMyPlanforBadBankAssets20095.PeytonYoungWhyGeithner'sPlanistheTaxpayers'Curse2009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金震华各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与防范的法律问题比较研究——以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为研究对象2008历史的经验昭示世人,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危机密切关联。就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次银行危机看,两者可谓“如影随形”,互为因果。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储蓄机构危机、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与银行不良资产均不无关联。巨额不良资产的积累危害银行流动性,引发金融危机,导致银行被迫紧缩信贷,结果加剧银行不良资产积聚。晚近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一再警醒各国政府,必须妥善应对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否则可能损及国家经济安全与政治稳定。我国在转轨期积累了高达数万亿银行不良资产,其分布规模广、数量大,由此产生的风险令人忧心。中央政府高瞻远瞩,在1999年专门成立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同时加强银行监管,实施金融改革。近10年来,通过一系列努力,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幅度已有明显下降。但仍需清醒认识到,银行与不良资产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不良资产率的上升有反复迹象。同时,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中,我国银行参与表外业务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即便是发达国家,对表外资产的风险控制也没有成熟的经验。2007年美国“次贷之殇”告诫国人,对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与控制必须“两条腿走路”--兼顾表内资产与表外资产的质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重视银行不良资产法律问题的系统研究,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极具现实紧迫性。论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着手,从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与各主要国家金融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角度,在比较法的视野中,系统研究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银行不良资产是什么?即银行不良资产概念与特征的界定问题。然后,回答不良资产是如何产生的?即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问题。最后是不良资产的化解与应对问题,其细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从存量角度处置银行不良资产,另一方面是从增量角度防范与控制银行不良资产滋生。全文分三大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是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与成因,主要由第一章详细分析;第二部分是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主要由第二章至第四章,分三章阐述;第三部分是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主要在第五章至第八章中论述。各章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比较法视野中的银行不良资产界定与成因。首先,文章界定了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和特征,并与不良贷款、不良债权、问题贷款等概念比较,及其与抵债资产的关系。然后,在比较各国银行危机的基础上,指出不良资产滋生的共性问题是:政府与银行关系定位、资产泡沫破裂、金融监管理念错位与监管容忍、信息透明度低,以及信贷管理松弛等。我国不良资产的发生与市场约束失效、银行债权保护薄弱、信用保障机制缺乏、银行监管与内控不力等法律问题有关。在全球化背景中,证券化及其衍生交易成为不良资产风险传染的新途径,因而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第二章:比较法视野中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主体问题。中央银行、政府机关与商业银行均从不同层面介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但在比较法上,成立特殊机构集中处置不良资产为各国所常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与处置信托公司(RTC)虽同属特殊机构,但两者在性质、标的、职能与退出机制上均有差异,不应混淆。文章在比较各国经验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转型,以及赋予金融机构特殊权力,以利于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三章:比较法视野中银行不良资产获取方式的法律问题。从各国实践看,银行不良资产的取得方式有整体受让与购买、信托及股本合伙等方式。其中,以信托方式取得不良资产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信托法律制度完整的国度,应成为取得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在外资取得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实践中,存在产业政策约束与国家安全、资产评估与价格确定,以及债权类、股权类和实物类资产取得的法律障碍问题,影响外资参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积极性。在外商合资方面,与韩国相比,我国在合资目标的明确性、市场效益的参与性、管理机构的复杂性,以及合资金融企业的合法性上都存在相应问题。第四章:比较法视野中的银行不良资产清收与交易问题。银行不良资产的交易有两种基本策略,即资产处置策略和债务重组策略。前者包括贷款清收、抵押物止赎、贷款出售和证券化等,后者主要是债权转股权和债务互换。文章在实证角度,对我国发生的“瑕疵”不良资产出售的法律性质、侵权认定及司法救济进行分析,并建议引入美国实践中的“陈述与担保条款”以完善交易模式。对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从比较法角度结合我国实践,对SPV的设立与构造、资产的真实销售与风险隔离,以及信用增级等展开讨论,指出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在债权转股权问题中,指出政策性债转股所面临的困境及商业性债转股的优势,并分析了我国实行商业性债转股的法律依据与问题。第五章:比较法视野中的银行债权保护与防范逃废债务问题。逃废银行债务是转轨国家银行不良资产大量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强化对银行债权的法律保护。除行政与刑事责任追究外,更主要的保护途径是民事手段。文章从合同与担保的市场交易制度、债务人破产清算与庭外和解制度,以及民事责任救济制度三方面论述各国与我国的银行债权保护问题。第六章:比较法视野中的银行监管与不良资产防范问题。各国银行法实践表明,强制发行次级债券、迅速矫正措施对完善资本充足监管与控制不良资产滋生具有重要价值。比较法上,风险集中与银行关联交易监管是银行不良资产防范中针对性最强的法律制度。就资产泡末与金融过度支持问题,文章从法律与监管角度分析美国房价泡末破裂与2007年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指出当前金融支持产业监管存在的问题:(1)证券化及其衍生交易打通信贷市场与证资本市场间的“防火墙”,使金融风险易相互传染;(2)对房地产贷款监管的态度与力度处于摇摆状态,贷款标准松弛,有效措施滞后;(3)对金融中介机构监管存在空白与盲点。最后,从房产功能与监管依据角度,对我国房产信贷监管现状进行反思。第七章:各国防范银行不良资产的内控机制研究。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能促使银行加强资产质量控制,以减少准备金的耗损,西班牙的动态准备金制度给我国以有益启示。从各国银行危机的发生看,银行公司治理薄弱直接影响不良资产的控制。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与各国立法对完善银行公司治理进行积极探索,其中,银行股权结构调整、董事责任强化,以及强制发行次级债券对促进我国银行公司治理改善,实有裨益。银行不良资产透明度对增强银行市场约束具有显著作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各国立法均将银行信息披露作为促进银行改善不良资产状况的重要途径。文章指出,我国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在文化基础、真实性、充分性、方法与频率,及豁免范围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第八章:防范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协作机制。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从监管趋同化与国际金融协作角度,对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新的滋生来源--证券化投资失败与衍生金融交易损失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当前证券化与衍生金融国际监管协作存在:规范之权威性缺乏的弊端;并对我国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制度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2.学位论文唐钰琳马来西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及其借鉴2002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问题,促进经济复苏,东南亚各国纷纷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其中,以马来西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最为成功。1999年,我国也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这种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机构在我国尚属首次。马来西亚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近,文化传统相似,该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及其经验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理论为起点,剖析马来西亚资产管理公司的具体运作,并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从资产管理公司的总体角度出发,阐述了资产管理公司的种类、收购不良资产的定价方法和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系统地介绍了马来西亚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及其成效。具体包括马来西亚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与国家资产基金(Danamodal)和债务重组委员会(CDRC)之间的关系、公司的组织结构、配套的法律环境、采用的不良资产定价方式、收购的资金来源、收购成效、处理不良资产的方法以及处理成效等。3.期刊论文项卫星.杨丽莹.XIANGWei-xing.YangLi-ying日美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现代日本经济2010,(3)1995年爆发的日本金融危机和2007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是战后全球最严重的两次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在产生的主要诱因、直接原因以及救助措施等方面,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但在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结构、危机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以及政府应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和救助依据等方面,则有不同之处.中国应汲取日美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经济陷入过度泡沫、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以及规范金融产品创新行为和加强金融监管.4.学位论文车凌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实证分析2007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此轮研究更加侧重借助计量经济学的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期望找到哪些因素导致了某些地区或国家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并着重探讨“银行危机”产生的机理,为决策层提供信息,以防止银行危机的发生。但是由于受到我国银行体系特殊性和数据可得性的限制,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并不为人重视,研究文献也乏善可陈。随着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2006年底起我国解除了对外资银行的设限,探讨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作为金融的核心环节,银行体系的稳定同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那么,中国的银行体系稳定性现状如何,它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文的主要工作就是用实证分析回答了上述问题。在简单回顾了新一轮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研究文献之后,本文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偏离度指标估计法和现象分析法进行定性分析,利用Logit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对中国1978-2004年间的银行体系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作用甚于金融变量和对外经济变量,其中国家宏观调控特别是国家财政政策是决定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这反映了国家长期对经济的较多干预,表明国家财政运行情况对我国的经济金融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资本产出比率也同我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密切相关,该指标意味着宏观经济波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无论是国家宏观调控还是经济波动都容易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的存在不仅在微观层面上影响了银行的经营和运作,更为严重的是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所以为了保证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解决不良资产是当务之急。5.期刊论文齐恒.QIHeng谈我国AMC处理不良资产问题的得失与对策-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4)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了其比例过高的不良资产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风险,努力防范和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成为降低金融风险的关键.利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不良资产,已被国外证明是有效的.我国自1999
本文标题:关于美国清理不良资产应对危机政策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