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生儿头皮血肿的护理
新生儿头皮血肿的护理学习目标新生儿头皮血肿与产瘤的发生机制新生儿头皮血肿与产瘤的发生原因新生儿头皮血肿与产瘤的表现与区别新生儿头皮血肿与产瘤的处理了解熟悉掌握熟悉重点难点头皮血肿的定义•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及头皮所致。头部被钝性外力,如被石块、木棒或铁器等打伤,外伤处表皮无破损,而很快起个打包,这就是头皮血肿。•是常见产伤之一,多见顺产分娩儿在胎头下降过程中受骨盘挤压、摩擦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蓄积于头皮与颅骨之间而引起的局部包块。好发于顶枕部,其次为额部与枕部。头皮血肿的分类•头皮通常分为五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层及骨膜层。头部外伤后头皮血管破裂形成的血肿,因部位不同,通常可分为头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肿。血肿的分类•皮下血肿:位于头部皮肤下与帽状腱膜之间,其中有许多致密的纤维组织使血液不易向周围扩散,血肿局限,界限分明•帽状腱膜下血肿:因腱膜下层组织疏松,加上帽状腱膜下的血液并不凝固,所以血肿易向周围扩散,检查时可见头部广泛隆起,界限不清,质硬或波动感肿块•发生的重要原因:有抬头吸引产、钳产、第二产程延长•帽状腱膜下出血的病死率可过14-22%•骨膜下血肿:出血来源多为板障出血或因骨膜剥离而致,血液积极在骨膜与颅骨表现之间•损伤性颅内出血•表现:易激惹/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异常、四肢抽搐或抖动、间歇性惊厥、呼吸暂停等,多在生后48h内出现。血液皮下血肿骨膜下血肿血液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破裂发生机制分娩胎头受压先露部皮下软组织颅骨骨膜下头皮水肿产瘤皮下出血血肿7发生原因分娩时产瘤血肿胎头大、产程长,头皮长时间受压难产: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胎头吸引术、或产钳助产新生儿凝血机能较差产瘤的表现软绵绵的压之凹陷血肿的表现头顶部多见,枕、颞、额部少见,常为一侧性,少数为双侧高出皮肤,大小不一,不超越骨缝,边界清楚,触之有波动感出生后数小时至数天逐渐增大表面皮肤颜色正常,如由产钳牵拉或胎头吸引所致,皮肤常有溃破或呈紫红色机化后变硬,可逐渐吸收消失,一般经数周至数月不等血肿大者常致黄疸加重及贫血,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处理产瘤无需处理每日肌注1次维生素K1大血肿(4-6周吸收)小大血肿伴中度以上高胆红素血症无需处理,1-2周自行吸收抽吸血肿加压包扎2-3天13•早发现•早处理•早治疗15产瘤皮下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发现于出生时发生于生后数小时或数日后典型者在生后4小时出现,72小时内可继续增大柔软无弹性、压之凹陷柔软有弹性、压之不凹陷血肿不受骨膜限制,表现为跨越骨缝的质硬或波动感肿块界限不清界限分明,边缘清晰,有时坚硬轻症者:头颅肿块不明显,仅表现为头围较正常增大,头颅肿胀、有波动感、界限不清皮肤红或紫色皮色正常重症者:出血难止,范围可达前额和颈项部,前囟摸不清,眼睑水肿,面部皮肤颜色青紫、面色苍白、心动过速,甚至死亡能跨越骨缝不能跨越骨缝在颅骨上可移动位置固定于发生位置不能移动逐渐缩小,2-3天消失头2-3天增大,6周后消散,遗留结节头围增大1cm相当于失血38ml(新生儿血容量平均为85ml/kg)护理要点•发现肿块或血肿,要密切观察肿块或局部皮肤青紫的变化,且要量化记录,测量其大小变化,做好记录•注意头围的变化,测量头围的变化,每班交接班时必须测量,做好记录•密切观察新生儿面色、心率、血压的变化,发生大出血及失血性休克可导致贫血、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及低血压,甚至死亡护理要点•注意是否颅内其他部位的出血,观察新生儿神志、反应方面的变化,是否有尖叫、抽搐等表现•注意制定,尽量减少搬动新生儿,治疗护理工作集中进行,除更换尿片等必须操作外•帽状腱膜下血肿,生后72h内可继续增大,头围每增大1cm,相当于失血38ml,重者可出现休克,甚至需外科处理•由于血肿吸收,可导致新生儿黄疸发涩会那个早且重,应密切观察皮肤颜色及胆红素情况。•体位护理:每2小时更换体位,以健侧卧位为主,头部可给予冰枕,忌局部按摩或热敷。思考题•如何护理头皮血肿的新生儿呢?•头皮血肿的分类?
本文标题:新生儿头皮血肿的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5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