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对有效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1对有效教学的思考与认识藁城一中李瑞江一、有效教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有效教学在我国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也逐渐被教育界关注并成为当代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有效教学进行了阐述和界定。有三种常被引用。●以学生发展为取向来界定有效教学。这种观点认为,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强调学生发展。●用经济学观点来界定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强调教学效率。●综合有效观。认为有效教学一定是充分重视教学过程的教学,是教师充满教育机智的创造性教学,是教学结果既有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有有效生成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课前预案不过是课程实施的起点,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使课程实施由“执行预案”走向师生“互动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能整理、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所取得教学效果,以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增强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效果。强调教学过程的有效,关注执行预设方案与课堂生成,师生互动及教师反思。二、对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认识。通过对新旧教学观念及课堂教学要求的对比,可以总结出新旧教学观下课堂有效教学标准是不同的,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而发展的。1、旧教学观下的课堂“有效教学”。有效定位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认为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就是一个好老师,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思考与认识: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学生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学生学习就是训2练一种“听”的功夫。当前,在我们的课堂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这样的教学。2、新教学观下的课堂“有效教学”。其核心就是课堂上学生的收获。认为“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即学生的收获、学生的有效学习。思考与认识1: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收获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思考与认识2: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是有效的,甚至有的教学是无效的、负效的。有效、低效、无效从上面已经了解,什么是负效的呢?在教学中出现知识的错误、价值观上的误导、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失去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厌学等现象,此时教学就是负效的。思考与认识3: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三、“有效教师”?在新教学观“有效教学”概念下提出了“有效教师”说法。什么样的教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的优秀老师。而教师能否成为“有效教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四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反思意识。思考与认识1:“有效老师”应是一个热情的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认为:老师对待教学工作不可以没有热情,课堂上不可以没有激情,老师应该是一个有情趣的人,活泼是任何一个老师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没有情趣就不会吸引学生,没有情感投入就不会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思考与认识2:“有效老师”应是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3我理解这里的“期望”有两层含义:一是等待;二是发展。用专家的一段话来阐述这一观点。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研究会秘书长应俊峰教授认为:教师要用等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不要急于求成,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的老师一定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而会说“你行”,这样的老师对待学生就会少一份埋怨,多一份欣慰。当你走进教室时,要带着希望、带着微笑、带着欣赏走进课堂,课堂上老师有多少微笑、有多少欣赏,学生就能获得多少阳光,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思考与认识3:“有效老师”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这里的“信任”是指学生对老师的“可信任感”。教育家刘良华认为:“有效教师”是那些能让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老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可信任感是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的,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地位证明的。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的人格等。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但如何让学生“亲其师”呢?我认为应该是即“信其道—亲其师—(确立)信其道”。这里的“道”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教师的情感以及教师的人格等。一句话就是其“道”可信,才能“亲其师”。所以说,一个教学水平和能力较低的老师,他就失掉了学生信任的根基,自然就失去了成绩。思考与认识4:“有效老师”是一个具有反思的意识的老师。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专家认为:一个老师的教育思想、智慧的形成就是靠反思。即教师对教学的各种看法和主张,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教育实践结合中,特别是在教学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上升为一种智慧。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强调学生的有效学习(参与、学、做、思考),而不是教师的有效讲授(讲清楚)。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我们课堂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课堂有效教学方法。肖川教授认为: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观提出的教学方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做、教互动”。4(1)先学:学生怎样“学”?一是“导学”,二是“学中做”。“导学”: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如通过“学案”导学、设计问题情境导学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已有知识、新知识、导学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思考,得到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后一环节的师生、生生互动,得到正确结论,从而掌握新知识。“学中做”:指学生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伴随着做一些基础的习题帮助其掌握新知识,其基本程序是“先学后做,在学中做”。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形成性基础检测题,通过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在互动环节解决问题。所以,先学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动脑思考层面,二是做题实练层面,缺一不可。这一方法的恰当运用,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即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旧教学观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当前课堂上大部分):一节课过程是:教师讲解教学内容,边讲边问;而后练习反馈讲解,小结。这种呈现方式等于教师把学习内容及结论直接讲述给学生,而后学生回答教师问题,有时教师讲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这种教学行为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老师的作用讲授、灌输。●新教学观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当前课堂上极少部分):一节课过程是:师生明确学习任务、目标后,教师展示为学生“学、做”设计的问题情境或思考问题、习题;互动—精讲,练习反馈讲解,小结。这种呈现方式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本、教辅资料,通过阅读、思考、做习题等学习活动,得到对新知识的认识见解,而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共性、典型的问题进行精讲,使学生掌握新知识。教师这种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具有探究性质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结论。老师的作用是导学、助学。(2)后教:以学定教,教和解决的问题均来自学生已提出的和课堂生成的,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要求。(3)交流互动:是贯彻整个课堂的处理问题方法。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实质就是师生、生生讨论、让思维产生碰撞、质疑,而后达成统一的认识。不是一问一答的单一交流。这就需要老师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即能启迪学生思维,能启发学生达到“愤悱”的情绪状态。愤:心想求通而未通;悱:口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这种情绪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达到了“教师引领,激情互动”的氛围。5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出现一问一答就清的想象,这说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具有思考价值又称“假问题”,对教学来讲是无效的问题。这就是当前课堂上出现的“假问题”导致的“假繁荣”,结果学生收效甚微,就是低效教学、久而久之成为无效教学。2、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设计肖川教授认为:课堂有效教学要建立在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教师备课务必做到“钻研”和“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学设计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因此,我们应该确立“效率在课内,功夫在课前”的理念,认认真真备课,踏踏实实写好教案,否则,课堂有效教学就永远是希望的“泡沫”。教学设计要依据一节课的目的、内容、学生、教法、学法、习题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案构思,课上依据教学进行情况可以进行适时调整。教学设计首先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思考与设计,而后依据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的实施方案。首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本节应学习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前面知识的联系应接通,与后面知识的联系应指明;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分为显现问题(学生自学提出的问题)和隐含问题(学生在应用中易出现的问题);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或思考题指导学生学习;选择什么样的习题上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等。其次,对一节课过程中各环节进行设计:(1)教学目标展示与解读的设计(高三要展示解读考纲要求)。使师生明确本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解读是为了让目标深入到学生心中。(2)引入设计。以社会、生活、科技等实际为背景载体设计问题引入新课?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如:一节物理课,题目: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入:今年我国“神七”飞船载人航天获得圆满成功。大家看到航天员出仓活动时,要穿价格昂贵的航天服,(航天服是航天员在太空生命的保障,在航天服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避免宇宙射线的伤害。)可航天员在地面上活动就不需要航天服。那么在地面上是什么保护了人类避免宇宙射线的伤害呢?6(老师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回答这个问题,课堂最后要回到这个问题。可我们的课堂往往不回题。)这样的情景引入就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3)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设计。这一环是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设计的理念是:注重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体现在:指导、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具有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等。具体讲就是:●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设计:导学、助学。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水平,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或思考题)导学,精选适合概念或基础知识达成、掌握的习题助学,问题和习题的质量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不要将教学内容、知识点及结论直接讲授给学生。情境:如何创设情境?情境来自于学科知识与社会、科技、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例背景的结合,情境为学科知识的载体,在情境中体现学科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努力让情境激发兴趣,让兴趣把内动力转化为求知的欲望,这是达到“有效”之本。●学生学方式的设计:探究性的自主学习。课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去自主学习、探究,并回答和完成教师导学、助学的问题和习题,使学生对概念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见解和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4)教学方法设计:师生、生生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是
本文标题:对有效教学的思考与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6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