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鱼我所欲也》阅读题
1《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鱼我所欲也》阅读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原文)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课文那句话能概括全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3、选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这个论点的?舍生取义,为全文中心论点。文章用“鱼”“熊掌”等比喻提出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反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4、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什么?“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什么?“所欲有甚于生者”指的是“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的是“不义”。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句话中的“是心”具体指的是什么?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6、根据文意,说说文中的“贤者”指的是怎样的人?指的是有道德的人。7、作者认为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作者认为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8、你认为文中“义”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2“义”指的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我们应该坚持。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9、“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1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12、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3、从文中能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重义轻财,甚至可以为道义牺牲。14、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舍生取义)15、本文讲舍生取义的道理是从鱼和熊说起,有什么好处/?是列举两点理由运用比喻深入浅出,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运用对比,给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16、概括第一段大意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是人所共有的美德317、“一箪食,一豆羹”对于“乞人”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原文)得之则生,弗得则死。18、请指出“失其本心”的都是哪些人?(原文)为宫室之美者,为妻妾之奉者,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者19、“此之谓失其本心”的原因是什么?为宫室之美,为妻妾之奉,为所识穷乏者得我。20、“一箪食,一豆羹”这个典故很有名,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突出了它对于生的重要性2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证明上文“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同时也衬托出下文“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错误。2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其本心”本心指的是人的羞耻之心。可以联系当前社会青年一代强调突出了“自我”及“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等错误论调,结合本文观点谈23、古今中外舍生取义的英雄任务不胜枚举,试举出两个人物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1)文天祥在敌人的威胁利诱面前宁死不屈(2)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没有退却坚持演讲(3)刘胡兰在敌人的威胁恐吓面前宁死不出卖战友24、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本文的“义”指的是其中的哪种品德?恻隐之心阅读一段回答问题:1、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要挺身而出?4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3、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论,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写起,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也使所要论述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很自然的引出文章所要论述的问题,为下文议论正题作铺垫4、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第二段问答题:1、简要概括作者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阐述的观点。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或人在接受优厚的俸禄时也要讲“礼义”)2、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3、作者用行道的饥民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因轻视而给予的施舍,其目的是证明什么观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什么?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6、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7、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真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的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本文标题:《鱼我所欲也》阅读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9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