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探讨-毕业论文》
四川农业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专业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学号姓名成绩初审意见初审老师签名:评审意见评审老师签名:备注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探讨四川农业大学林业及园林高新技术与管理【摘要】当今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将以环境质量和资源储量为基础,而这个基础要靠国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来保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活动已经干扰了地球上大部份地方的自然生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制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恢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关键词】退化生态环境现状发展分析前言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长、生活需求倍增、经济迅速的发展、自然资源的强度开发,生态系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活动已经干扰了地球上大部份地方的自然生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今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规律,制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恢复退化的生态环境。当今世界上国力的较量将以环境质量和资源储量为基础,而这个基础要靠国民强烈的环保意识来保障。到了新世纪,越来越多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会把环保视为重要的事,在言谈举止有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对个人行为的小心,对其他生命的善心,和对未来的责任心。这就是最实际的环保意识。我们都是这片土地的子孙。我们都该为爱她、打扮她、珍惜她、保护她而尽一分自己的小心和责任。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个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一方面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与环境的高度的协调。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的持续发展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不考虑环境的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不考虑长远的作法,结果只能是破坏了统一,强化了对立,人类发展的需求既不能满足,两者的关系也不能得到改善,而且,环境破坏后的遗患,还会殃及子孙后代。所以非常有必要对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进行探讨。全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世界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1/3土地面临沙漠化、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80个国家严重缺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陆地生态平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肺”。人类初期,地球上生长着80亿公顷的茂密森林,而现在仅仅只有28亿公顷。“地球的肺叶”—森林已被割去了2/3。而且,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差不多是半个德国的面积。在非洲,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木材,然而正是因为如此,非洲人长期用木柴作燃料,乱砍滥伐森林,直到把林地变成寸草不生的沙漠。其次,发达国家对非洲森林资源的掠夺,是非洲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说,1991年至1995年,每年有12.6万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被烧毁或砍伐。尽管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3.92%,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7%,但中国的砍伐至今从未停止过。美国《时代》杂志报道,地球上80%的原始森林已被伐倒毁灭,大部分饮用水严重污染,大部分湿地退化、消失,大部分可耕地丧失种植能力。由此可见恢复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再看看中国。我国亚热带森林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其中严重被干扰的生态系统占73.7%。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森林大规模采伐和破坏、草场过度开垦和放牧、大量开采矿物、环境污染等,导致了一些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是崩溃。但要确切描述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速度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我国各地区退化差异较大,退化程度也不一,也没有全国性的退化调查。据保守的估计,我国退化面积达45%以上,退化趋势仍在继续发展。但是目前对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对退化系统的调查分类和退化现象的揭示.缺乏对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特点、退化机制等的研究。相对而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实践开展得较早,举世瞩目的中国十大防护林工程早在70年代就开始了,如今仍在继续进行中,国家自然基金也在90年代开始资助有关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研究。已经大面积恢复重建了人工林。如杉木林、松林、柏木林、落叶松林、桉树林等。这些人工林在前期较好,后期多已表现出诸多方面的新的退化问题。同时,许多造林不见林,或形成大面积的低效劣质林,大面积恢复重建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有关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和实践。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一)土地沙漠化。中国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约为16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6.7%,其中,干旱区沙漠化土面积87.6万km2,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约49.2万km2。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年均扩大1560km2,年均增长率为1.01%,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年均扩大面积2100km2,年均增长率为1.47%,而目前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正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二)水土流失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三)大气污染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四)森林资源的破坏目前我国的天然林面积8727km2,约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65%。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伐以及毁林开垦、乱砍滥伐、非法占用等多种破坏森林的行为频繁发生,致使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呈逐年下降的势头,森林分布范围逐步缩小,水土流失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生物栖息环境恶化,全国性自然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五)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污染加重。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2cm;湖泊自1949年以来已减少500多个,面积减少186万km2,占现有面积的26.3%,蓄水量减少513亿m3。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8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六)农业环境污染土质退化严重,我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l300万~1600万公顷。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农田退化面积占农田总面积的20%。此外,遗传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如山东黄河入口和黑龙江三汀源的野生大豆、云南、广东、海南的野生稻,由于石油开发、农田开垦和人畜侵害,其面积不断缩小,有的地方已经绝迹。二、我国生态环境退化原因分析(一)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人口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现在的13.3亿,增长了1.46倍。现在每年仍以800~1000万的数量在持续增加,我国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数的22%。虽然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数量仍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显的尤为突出,而粮食是与土地紧密相关的问题。从土地承载力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耕地0.18公顷,每公顷耕地养活5.5人。2000年人均耕地减少为0.105公顷左右,每公顷要养活9.6人。而到2005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2亿公顷,人均耕地0.091公顷,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每公顷要养活11人。(二)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二是工业大而不强、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三次产业中最大的。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矿产、能源等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的,因技术和认识水平有限,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所排放的大量废弃物更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第二产业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能耗、物耗水平以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水平要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在第二产业内部,因各行业资源使用种类不同、工艺流程不同、资源密集程度不同,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能耗、物耗和污染要大于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行业。(三)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过少从“八五”期间到“十五”期间,我国环保总投资分别为1306.57亿、3447.52亿、7250亿,占同期GDP的比例分别为0.73%、1.3%、1.3%。虽然总投资在不断增加,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的环保投资比例。(四)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生态环境立法不配套,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职责分不清,相互配合不够协调,环境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人员少,技术手段差,执法不严,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监督机制不健全。(五)全民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低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生态环境退化的措施和方法(一)控制人口数量。坚持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二)优化产业结构。当今世界国际上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的竞争,而是技术和知识的竞争。由于知识和信息具有非消耗性、非稀缺性、非竞争性和可再生性、可分享性和无限增值性等特征,可以降低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知识已和信息成为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新资源,发达国家都在依靠这种潜力无限、能量巨大、无污染而又可再生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经济,传统的自然资源战略已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为了保护环境,遵循生态经济规律,优化产业结构的思路应该是: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跟踪治理,大搞生态农业和城市生态工业,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群”及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基础。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现在世界上环保工业正在迅猛发展,我国要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快地实现防治污染的目标。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大力开展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高防治污染的技术水平。(三)加大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政府应当在加重环保投资在GDP中所占百分比。(四)完善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要尽快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切实加强对水、土地、森林、草原和矿产等重要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同时,我们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对有法不依,造成重大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件,要严肃查处(五)全民提高环保意识。我国广大民群众对环境价值理解不深,因此,对国民进行生态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普及教育,使他们了解环境质量与他们切身利益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这将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的根本保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首先,应当广泛地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执法监督和群众监督,使环境保护真正成为全人类全社会的事业。其次,要进一
本文标题:《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探讨-毕业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0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