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文档 > 文学概论第1-4章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名词解释文艺学:以文学为对象,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作理性的分析、研究的一门学科。文学史:以历时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释的一门学科。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构成了文学活动。(其中,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读者在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的基础上,运用想象、联想而使作品内涵在头脑中具体化的活动,是文本含义的具体化和再创造过程。)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即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脱离了不适宜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成为人化的自然;而自然又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人的生活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由于人的主体能动的参与,既使对象被改变得符合人的要求,又使对象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一种观念。指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艺术活动,揭示艺术活动是人的生产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用艺术生产论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能清楚的分析其商品属性,寻找其价值生成规律。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美国当代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有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创造了这个理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包括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学派。俄国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而新批评派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无需关注其内容,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就可以了。劳动说:关于文学起源的学说之一,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以马克思为代表。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在史前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从而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而舞蹈动作中多以采集种子等劳动活动为反映对象。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实则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劳动动作、劳动号子的呼喊、劳动时发出的声音和节奏)统一在一起的反映。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文学的含义:文学具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文学的含义往往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发生演变,需要历史地和具体地对待。文学的通行含义是: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即,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即狭义的文学。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所有文化现象中富有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这样,文学就成为与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不同的特殊审美形态了。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而成为非文学了。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说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它相关性言语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具体来说有两层意思,首先,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其次,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上。含蓄: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藉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成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本文标题:文学概论第1-4章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21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