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实现上海发展战略目标、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服务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依据《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回顾与展望(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效“十二五”期间,上海物流业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端资源集聚和功能塑造,为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1.产业规模平稳增长。“十二五”期间,上海物流业保持平稳增长,年平均增长率7.96%。2015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3044亿元,同比增长7.1%,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12.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8%;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174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653.7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上海航空货邮吞吐量完成370.9万吨,其中,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327.5万吨,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三。快递业保持高速增长,近3年业务量、业务收入连续保持年均50%、35%以上增速,年人均快递使用量53件,是全国平均量的5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完成航运物流服务收入1200亿元,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有力支撑。表12011-2015年上海现代物流业规模统计表指标单位20112012201320142015平均增长率物流业增加值亿元224224282614278430447.96%货物运输量万吨93318.1094376.2591515.0790340.8891238.192.6%航空货邮吞吐量万吨356.22337.96334.98361.393700.11%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72800.0073600.0077547.5775528.8971739.644.03%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3173.933252.943361.683528.533653.704.70%2.质量效率持续提升。到“十二五”期末,本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降至15%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个百分点。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举措提升国际物流效率,平均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约40%,企业物流成本减少10%以上。物流资源整合与组织效率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以互联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依托的物流企业,带动传统小微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公路物流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智慧物流技术应用不断推广,以电子口岸为代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明显,口岸通关无纸化改革范围扩大到所有通关现场,报关单无纸化率达92%以上。物流标准化试点企业标准化托盘使用率达96%,仓库内人工装卸效率提高50%,供应链协调作业效率提高23%。3.制度功能突破创新。监管制度创新带动高端物流功能集聚,启运港退税和沿海捎带试点促进上海港水水中转业务发展,海关监管便利化举措推动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和航空快件国际中转取得突破。2015年,洋山深水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50%,国际中转比例提升为10%。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关检合作机制,促进了监管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明显降低了贸易物流成本。国际采购、分拨配送、保税展示交易等物流贸易一体化功能快速发展。期货保税交割支持大宗商品交易与物流服务,提升上海价格话语权。先入区后报关、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区内自行运输等物流监管创新举措极大便利了物流运作。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络逐步健全,从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向区外拓展。“互联网+”物流平台、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和物流大数据等成为新的增长点。4.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海空枢纽建设继续推进,外高桥港区六期竣工,洋山深水港四期开工,芦潮港内河港区、外高桥内河港区工程加快实施。空港货运物流设施加快布局,形成了“一市两场”、5个货运区的空港货运体系。集疏运体系持续优化,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26公里,形成“两环九射”网络结构;铁路集疏运设施加快建设,沪通铁路(南通-安亭段)顺利开工。外高桥物流园区、深水港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依托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成为联通国际、服务全国的功能性枢纽型物流平台。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加快转型步伐,西南综合物流园区以电子商务物流等重大项目为载体逐步推进。5.市场主体集聚壮大。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物流业多元化市场主体不断丰富。上海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物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一批跨国公司将上海作为全球和区域物流业务整合运作基地,国有物流企业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市场活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一大批民营物流企业总部落户上海,形成了多元化企业共同发展局面。在新技术推动下,上海涌现出一批以“互联网+”物流为特征的创新型物流服务平台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截至2015年底,上海的国家A级物流企业已达165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18家。上海已成为我国注册登记货代企业数量最多、业务最集中的地区;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在上海设立中国区总部,其中,3家建立了全球转运中心;全国十大民营快递企业中,有8家总部落户上海。6.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强物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了《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我国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实施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促进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等规划计划。我市积极贯彻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物流服务支撑功能,聚焦物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尤其是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举措,不断促进物流业开放创新发展,成为上海物流业集聚辐射、创新突破的源泉。(二)存在的不足1.物流设施网络供给稍显薄弱。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落地难,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集约发展。存在住宅社区、商务楼宇、商业中心等城市末端物流设施建设不配套和快件寄取、城市配送不便利等问题。港口物流集疏运结构不合理,公路集疏运比重过高,铁路与内河航运物流能力不足,多种运输方式转换衔接不畅,给城市交通和环境造成较大压力。2.物流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所欠缺。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大飞机、精品钢等先进制造业发展,亟需提升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水平,满足未来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益生产等协同制造要求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相比仍有差距。国际中转集拼、大宗商品交易、全球采购分拨等航运、贸易物流配套服务能力仍需提升,支撑商贸业发展的城市配送集约化、绿色化水平不高。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线下物流快递配送能力待提升,“最后一公里”物流体系尚需完善。3.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尚有短板。存在物流信息“孤岛”现象,信息互通共享整体水平不高,物流信息资源未能有效利用,制约了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物流运行成本。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仍需提高。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需加强,在农产品物流、冷链、城市配送、快递、多式联运,以及跨区域物流标准化等方面需加大创新突破。4.物流发展体制机制环境存在不足。与国际标杆相比,上海的国际物流便利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物流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需进一步提升。物流领域原有的部分政策等与产业发展实际不匹配,市场主导与政府作用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物流业发展中区域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仍存在,在信息互通、重大问题协商、重大项目推进、重大政策协同研究等方面需加强,推进物流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完善。物流信用体系建设滞后,需进一步强化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物流市场秩序,保障物流消费者权益。(三)“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1.发展机遇(1)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物流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将给城市形态、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上海物流业必须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完善物流创新创业制度和政策环境,推动物流管理、技术、模式创新,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2)“一带一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物流业扩大开放带来新机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形成国际经贸合作新局面,有利于上海物流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培育跨国供应链服务功能。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助推上海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贸易投资规则。上海物流业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形成新机制、开辟新通道,促进国际物流便利化、高端化发展。(3)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为物流业联动发展开拓新空间。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建设进程加快,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更加顺畅,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上海物流业应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监管协作等方面主动作为,提升对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4)市场体系建设、流通体制改革为物流业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上海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流通体制改革,有利于发挥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物流业是市场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上海物流业必须适应市场体系新要求和流通发展新环境,不断增强产业引领带动、服务支撑功能。2.面临挑战(1)新常态下物流业提质增效形势紧迫。我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上海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城市管理等压力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制造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与内涵正在改变。物流业传统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资源、环境、成本约束日益凸显。上海物流业必须加快由粗放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化质量提升转变步伐,在稳中求进中实现提质增效。(2)国际物流枢纽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在艰难复苏中深度调整,全球投资贸易体系与新经济秩序正在重构,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与规则的竞争日趋激烈,纷纷通过持续优化制度和政策环境吸引全球物流产业链资源集聚。上海物流业必须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抓住变革机遇,增强发展环境吸引力,全面提升全球影响力。(3)产业发展和生活消费新趋势对物流服务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度加大,产业融合、平台整合、模式变革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而专业化、细分化、精准化是产业能级提升的必然要求。上海物流业需要把握与制造业和服务业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方向的同时,深度挖掘服务价值链。另一方面,网络购物、线上消费、电商O2O等生活消费新模式改变了城市生活行为习惯,物流服务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频次、快速响应的新特点。上海物流业要适应信息时代新型城市生活方式,打造亲民物流新增长点。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物流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总要求,抓住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物流发展全过程“一条主线”,遵循物流业提质增效发展“一个导向”,把握对接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对接民生服务需求“二个对接”,着力实现以深化改革释放物流业发展活力,以创新驱动增强物流业内生动力,以全面开放提升物流业国际竞争力,以绿色低碳提高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四力发展”,持续优化物流产业链结构,不断提升上海物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二)基本原则1.新战略引领,国际化辐射发展。建设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物流业开放新体系,鼓励上海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成为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物流枢纽城市。2.新常态因应,品质化升级发展。推进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降低物流
本文标题: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24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