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英语学习动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外发展趋势,论文(设计)的主要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5000左右):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随着全球化推进,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沟通更加频繁,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学好英语,掌握这门国际语言,对于学习和接纳国外先进技术有重要意义,对于传播我国文化和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也有重要意义。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学生英语的学习,英语水平在各种考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对英语的学习也更加积极。但是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学习状况却不理想。一方面学生意识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想要学好英语,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的机会有限,考试压力较小,这种矛盾使得大学生特别是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语高中时期相比有了一定的减退。另外,小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抱着恐惧心理或者认为英语学习无用而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这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衰竭。二语/外语学习者对学习目的语失去动机的这一现象值得关注。英语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能否有效进行英语学习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英语学习动机是英语学习行为的直接原因和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英语学习并持久维持其指向性探索理解活动,有效增强英语学习过程的坚持度,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的减退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有多年学习英语的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但是学习英语的过程相对零散破碎而且英语程度偏弱。进入大学更是以专业课程学习为主,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特点更是使得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甚至衰竭的现象较为普遍,英语课程对于部分学生甚至成为负担,所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因素研究学习至关重要。外语教师不仅要了解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同时更应该关注为什么部分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甚至失去英语学习动机。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学院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缺失”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试图让更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了解和关注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减退这一现象,进而积极探索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避免英语学习动机的减退。文章拟从实践中调查和了解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减退情况,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分析出导致动机减退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这对于指导英语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继而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的现实意义。二、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外语教师、心理学家和外语教学研究者所理解的动机概念相去甚远,即使在外语学习研究者部,对动机的定义也并不统一(秦晓晴,2003,2007)。外语教师所理解的动机是指学生在课外花在二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而心理学家所理解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选择,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秦晓晴,2007)。Dornyei(2001)的动机定义将这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认为动机(Motivation)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行为的选择、坚持和努力。Dornyei对外语学习动机的这种定义方式与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动机策略研究,以及心理学研究对其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理论的重要影响不无关系。Dornyei在对外语学习动机的综述中,按照时间顺序将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分成三个主要....阶段:1)社会心理阶段(1959-1990)—以Gardner等加拿大研究者的成果为代表;2)认知一情境阶段(1990-2000)一一以从教育心理学中吸收认知理论为框架的研究为代表;3)面向过程的动机研究(2000年后)一一以受Dornyei,Ushioda等欧洲学者的研究成果启发,关注动机变化的研究为代表。Marchwart早在在20世纪40年代就对语一言学习动机的分类进行了研究。但是学习动机研究真正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则几乎被公认是始自Gardner&Lambert(1959;1972)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对二语学习者动机进行的研究(Dornyei,2001,2005;Ellis,1994;Macaro,2003;Stern,1983;秦晓晴,2007)。社会心理式下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源自对加拿大特殊的双语社会环境中第二语一言学习者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随后被引入外语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研究中。Gardner&Lambert(1959)认为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倾向,动机倾向决定了他们学习的努力程度。社会心理式下的二语/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关注的是何种动机倾向更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效果。Gardner编制的态度/动机测量工具(AMTB)因其良好的心理测量效果,迄今依然是外语学习动机研究者最常选用的定量研究工具之一。Gardner(2007)对社会教育模式的进一步阐释提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会有两类动机结构:语言学习动机和课堂学习动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EdwardL.和RyanRichardM.等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自我决定论把动机分为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动机研究的理论还包括匈牙利学者Dornyei(1994)提出的外语学习动机的三维框架,认为外语学习中的动机应该从语言(languagelevel)层面、学习者层面(learnerlevel)和学习情景层面(learningsituationlevel)进行研究和测量。这三个层面包含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因素。学习动机减退相关理论根据动机过程观的相关理论((Dornyei,2001,2005),英语学习者在行动前阶段的选择动机很强,行动中阶段的执行动机却不断被削弱,动机状态可能出现消极变化。动机的消极变化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学生在行动前阶段的选择动机不足。第二类学生是有较充分的选择动机,但在行动中阶段的执行动机过程消极变化,出现各种消极表现(学生对上课的热情很低,要求课堂活动却不参与,只求考试60分等)。部分研究者(Chambers,1993;Dornyei,1998;Noels,Pelletier,Clement&Vallerarid,2000;Trang&BaldaufJr.,2007)讨论了外语学习动机状态的消极变化现象,即动机削弱(Demotivation)问题。这些研究都对影响动机状态消极变化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说明作为与外语课堂教学联系紧密的动机减退变化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关注。“动机缺失”(demotivation)在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领域里还是属于较新的问题。国外外语研究者对于“动机缺失”的研究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Ludwig(1983)对在美国学习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大学生进行了大规模的“动机缺失”研究。Ludwig认为:学生对其中一些引起“动机缺失”的因素虽然提及不多,但却应该引起重视,比如:1)第二语言学习的强制性;2)另外一种语言学习的干扰;3)受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学习态度的影响;4)对课堂使用的课本容不感兴趣。Dornyei(2001)在他的“TeachingandResearchingMotivation”一书中对“动机缺失”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他把“动机缺失”定义为:使人们对某一行为减少或失去动力的具体的外部力量。然而,不少研究者认为“动机缺失”既包括外部因素也包括部因素,例如,学习者自身缺乏自信或对目的语持否定态度等(FaloutandMaruyama2004;Kojima2004)。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以Christophel和Gorham的研究为代表。Christophel&Gorham(1992)对308名本科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对“动机缺失”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大约2/3的“动机缺失”都与教师有关。GaryChambers(1993)对191个小学生和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二语习得者信心不足,....但是不想被忽视。学习动机缺失因素复杂。RebeccaOxford(1998)对近250个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动机缺失”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受访者回忆5年的学习经历,研究者进行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几乎都与教师相关。Dornyei(2011)在“动机缺失”方面的研究方法与之前研究的有所不同。Dornyei通过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50个“动机缺失”的中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Dornyei把引起“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归为9大类:1)教师(教师的个性,敬业精神,能力,教学方法等);2)教学设施不足;3)缺乏自信心4)对外语的态度方面;5)外语学习的强制性;6)另外一门外语的干扰;7)对第二语言团体的负面态度;8)对小组成员的消极态度;9)教材。Dornyei对动机缺失的研究影响最为深远。近年来,由于受国外研究者的影响,亚洲国家特别是日本的外语研究者也开始了对“动机缺失”的研究。Ikeno(2002)让65个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动机和动机缺失的经历进行描述,总结出了13类导致“动机缺失”的因素。Hasegawa(2004)的研究对象是中学生,得出结论:与教师相关的“动机缺失”因素是被提及最多的。这些研究结果和西方的研究结果基本是一致的。Falout&Maruyama(2004)与Tisuchiya(2006)都对大学新生做过相关研究。Falout及Maruyama(2004)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影响英语水平不同的大学生的“动机缺失”因素有何不同。结果发现:程度较好的群体动机减退情况较少;程度好和程度差的两组动机减退因素有所区别。Kikuchi及Sakai(2007)与Kojima(2004)则在日本中学生中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的共同点在于:1)学习容、教材容和考试分数对很多日本中学生而言是引起“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2)与之前的研究相反,在这一研究中,教师相关因素如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并不是引起“动机缺失”的最主要原因。(二)国研究现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学习动机引起了我国外语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涌现出了大批相关的研究成果。目前的二语学习动机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从理论上讨论动机的组成成分,提出动机的理论框架;二是用实证的方法探讨二语动机的在结构(秦晓晴,文秋芳,2002)。早期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专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结构以及和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例如,“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华惠芳,1998);“英语成绩与成就动机、状态焦虑的相关研究”(郝玫,郝若平,2001);“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杜福兴,2003);“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和动机强度的关系”(高一虹,程英,媛,周燕,2003)等。这些研究系统地论述了英语学习动机的类型,强度及动机激发方法。近十年来,受国外研究的影响,国学者对于学习动机的研究转向了学习负动机,即“动机缺失”。针对“动机缺失”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开始呈现多样化。目前,我国的“动机缺失”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动机缺失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对国英语学习者动机缺失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因素。例如:“外语学习者失去学习动机的原因及动机加强”(艳辉,2004);“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动机削弱初探(梁良,2008);“国外动机缺失研究综述”(汤闻励,2009);“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胡卫星,蔡金亭,2010);“外语教学中的负动机研究:回顾与反思”(宏刚,2010);“国外二语习得动机衰竭研究现状”(绍鹏,田成泉,2011);“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研究分析”(汤闻励,2012)等。这些研究都加深了国学者对英语学习动机缺失的了解。国研究者在丰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做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其中胡卫星,蔡金亭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170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和16位英语教师,确定6个导致动机缺失的主要因素,完成了国英语学习者动机减退的模型构建。针对“动机缺失”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来分析英语学习动机减
本文标题:英语学习动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3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