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调查地点: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时间:2012-08-08调查题目:重庆三峡博物馆特色人文与自然展品调查目的:1:通过博物馆了解重庆和三峡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独特的人文气息,精神风貌,历史生活2:增强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反思3:丰富和提高专业知识,激发学习热情调查方式:实地参观与问询前言重庆三峡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展示重庆和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与人类环境物证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第一部分:简介与背景第二部分:具体展馆与器物______壮丽三峡与远古巴渝长江三峡是地球上最具造化伟力,最富于人文情怀的大河峡谷。它以雄奇壮丽,悠远深邃的景观成为美丽长江的标志性河段,它以绵延不绝,积淀厚重的历史成为长江文明最华丽的篇章。至少在侏罗纪时期三峡地区就已经有很高等的动物进化了。各种鱼类生活在这个地区,有的以化石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有的物种还留存至今。比如重庆鱼,胭脂鱼属于灭绝消失成化石这一类(见下图)大鲵以及草鱼和鲤鱼则还能常见。这也侧面表现了史前三峡和重庆高山深峡流水的地貌,在进入原始社会时期就孕育了此地特色的渔猎经济。重庆和三峡在数百万年前的气候温暖湿润湿润,植被繁茂,因而成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二百万年前的巫山猿人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猿人,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文化遗址。巫山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亚洲说是一个推动。巫山人以及龙骨山文化位于重庆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村,在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距今2.04到2.01百万年的人科化石,这就是直立人巫山亚种人,简称巫山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些石制品和脊椎动物化石。.在进入旧石器时代后的三峡和重庆,同中原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的文化遗址。大溪文化,玉溪坪遗址,巫山人民医院遗址,铜梁文化遗址,龙骨坡遗址等,以及对应的河梁人,资阳人,长阳人,建始人,巫山人。他们代表的是和中原主流文化不一样的地区流域文化遗址。约距今5到四万年前,人类跨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形态进入母系制发展阶段。石器和骨,角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巨大地进步。巴渝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出土石器中,砍砸器用砾石直接打制成,具有南方砾石工业的特点,刮削器大部分有石片制成,又有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本地区地理位置恰逢南北方两种石器传统分布区的交界地,可见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与走廊。重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石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瞿塘峡意动的巫山地区发展出背溪文化——柳林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白庙遗存,而巫山以东的地区呈现出玉溪下层遗存——玉溪上层遗存——玉溪坪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序列。值得细说一下的是在巫山大溪遗址中发现了许多大溪文化墓葬,这些墓葬的葬式令人惊奇,从早到晚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即直肢葬,屈肢葬和二次葬演变为跪屈葬,在到蹲屈葬,最后又演变为仰身直肢葬。屈肢葬式大溪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模式。在这些墓葬中合葬墓同样引人注目。合葬墓既有二人合葬也有多至五人合葬。从大溪遗址来看,当时可能已经普遍的出现类似后来刑罚的警戒现象,许多墓主身体被插上了骨镞活骨锥,显系非正常死亡。人群内部的贫富分化现象也已经出现,有的墓葬出土较多的陶器,有的墓住身上戴满了数以千计的蚌环,熊牙和各种骨,玉器饰品,而有的墓葬则空无一物。在祭祀坑里发现的一个个圜底罐,圜底釜等生活用器则是供死者享用的。巴渝由于地处西南一隅,自古交通阻隔。因此,这里的古文化面貌,如巫山神女一样神秘。六七千年峡江两岸的新石器文化此兴彼伏,大溪彩陶,玉溪石器传承者文明的火种。商周以来,原居江汉平原的巴人进入了峡江,生息繁衍,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巴文化,巴王国。战争的烽烟后,巴国虽不复存在中原文化却逐渐融合巴文化,并使之成为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巴人是三峡地区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外部环境险恶,史记记载巴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朝歌会战:“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后世“巴出将,蜀出相”之谓。他们为三峡的早期开发做出重要贡献。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三峡地区农业的起步发展相对滞后。玉溪下层遗址中的充满了人们食用后抛弃的各种动物残骸骨渣,说明当时的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新石器晚期的玉溪坪——哨棚嘴文化,出土的动物数量明显减少,渔猎经济可能已处于辅助地位,通体磨光石器的增加和打制双肩石锄的发现。是农业经济的具体体现。这种山地农业与渔猎经济并并存的经济状态,一直持续到青铜时代。因此船也就成了巴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而船棺葬则充分体现了船在人们心中重要性。建筑结构也迎合当地自然环境,整体框架多穿逗式,干栏式,抬梁式,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是砖石竹木等,注重实用性。远古时期。人们对洪水,地震,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没有合理解释,由此产生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三峡的崇山俊水,云遮雾绕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原始信仰——巫文化的发育繁盛,并长久保留。巫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三峡地区土家族人广为流传的傩戏表演,就是这种古老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傩公,傩母,开山。梁山土地,幺儿媳妇,勾薄判官就是出名的表演。青铜时代的巴人,对艺术的追求经历了明显的发展过程。早期巴文化主要体现在陶器的纹饰上,与新石器晚期的联系较多。晚期巴文化则发展到成熟而且有鲜明特色的阶段。其形式主要是以青铜兵器上的平面上的装饰为主,有的则以平面图案配以高浮雕。其内容多动物图案。虎视常见的话题,鸟的图案也不少,铺地图案以勾连云纹多见,代钩以浮雕手法为主,犀牛型带钩采用整体写实与局部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通体错金银是平面造型的代表。巴青铜器和印章山的大量符号,常常使观赏者和研究者为之着迷。除了作为装饰性纹饰部分以外,表达某种含义的意味十分的强烈,这在多种符号形成组合的情况下更为明显。专家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早已失传的文字,在虎纹青铜上,还能看到这种文字以更抽象的形式连成句子,这使得巴人的文字符号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待解读的古代文字。巴人尚武善舞,周代纪念伐纣的武舞即取材于巴人的武舞。汉高祖定三秦,仍以巴人为前锋,并命宫廷学习其歌舞,以巴渝舞称之。后世多次演变,使用到隋,成为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宫廷为舞蹈。除了武舞,实际巴人民间的歌舞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配合歌词的踏歌是一种主要形式。其中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花边圜底罐,它是三峡古代盐业的见证。考古人员在忠县发现了大量西周至战国时代的花边圜底罐,经实验表明,忠县花边圜底罐内壁附着物和自贡汉代铁盐锅内的沉淀物具有基本相同的物象。这表明,古代巴人至少在西周时期就进行井盐的开采加工,比文献记载的最早李冰的采盐早了七百年。巴国晚期,由于楚国的逐步紧逼,其政治中心之间退入嘉陵江流域,控制范围也逐步缩小。利用巴蜀矛盾,秦国趁机于公元前316年攻灭蜀,巴两国,秦国在巴,蜀采取不同的政策,镇压蜀而笼络巴。此后,秦人将楚的势力逐出渝东,并以巴地为攻楚前沿阵地。秦汉时期的巴人对于中原文明来说依旧是少数民族,,“汉归义賨邑侯”金印所展现的历史就是巴人对中原王朝的归顺。该印金质,印纽卧驼行,出土于云阳县南境双河口夹沟坝,印文为“汉归义賨邑侯”。賨指賨人。秦汉时对巴人的称呼。三国时期,三峡石吴蜀兵戈交锋的前沿地带,它见证了夷陵之战,刘备托孤等重大历史事件。而更相传刘备夷陵之战兵败后,诸葛亮在今奉节地区设下八阵图困住东吴大将陆逊的追兵,但今日已失传(见下图)。魏灭蜀后,又从这里开始了伐吴战争,《晋书。王濬传》记载,魏王令益州刺史王濬率领巴蜀兵伐吴。这便是诗人刘禹锡诗中吟道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巴文化石重庆地区进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文化,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根。巴人在艰苦自然环境下和强敌的双重压迫下,不断抗争,形成文化特色,两千多年以来,逐步沉淀到巴渝文化的最深层。巴国虽亡,其文化传统与中原的融合却经历了缓慢的过程。巴人在相当时期内仍保留着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西汉早期开始,随着西南夷的开发,巴文化日渐没落,具体表现为随葬品中铁制农具的出现,兵器数量的逐渐减少。大致到汉武帝时期,这一融合才告一段落。这种文化融合石双向进行的,其中以农耕经济为特征的秦汉统一的中原文化进入主流,巴文化中的不少精华也由此渗入秦汉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的一条涓涓支流。第三部分:调查总结与体会调查总结与体会:通过这次亲自的调查发现深感实践调查的经验的缺乏,在技巧和方法上以及熟练程度不足。最惭愧和着急的是感到专业知识的力不从心。通过这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调查,认为作为学生的作业很有必要,对专业知识的运用提升用巨大的帮助。在汇总全国不同地区的博物馆的调查,能从宏观上把握文化的共同性,也能在微观上发现地域差异。若能很认真的做好这次报告,我觉得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很难对全国各地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详细的透彻了解,而查找史料不够形象具体,有大海捞针的感觉。对地方博物馆的调查,并得以汇总,就仿佛有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调查。所以,在此次调查之后,希望能在一两年后,同学们有了更高更精的历史文化觉悟和修养后再进行一次更详细的地方博物馆深入的调查。
本文标题:重庆三峡博物馆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3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