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孟子三章》测试题姓名班级组长一、原句默写(14分)1、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对“大丈夫”是如何要求的:,,。2、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所以大丈夫应该:,;,。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4、孟子认为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二、选择(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4、“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征于色C.死于安乐D.衡于虑5、加点词不用使动用法来解释的一项是()A.苦其心志B.劳其筋骨C.动心忍性D.生于忧患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7、作者在上文第一段列举的事例意在说明()A.古代任人唯贤,并不重出身、地位B.卑贱的人最多智慧C.经受磨难的人,才能接大任8、“天”使接受大任者经受磨难,目的是()A.动性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饿其体肤,空乏其身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正确解释是()A.所以当他动了心抑制情感,就能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东西。B.以此让心情激动忍让,就能渐渐增长知识。C.用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10、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和()这两句。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二、古诗文阅读《富贵不能淫》(18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8分)(1)妾妇之道()(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居天下之广居()(4)无违夫子()(5)得志()(6)戒之曰()(7)必敬必戒()(8)岂不诚大丈夫()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3、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原文作答。(2分)5、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1)(2)一、古诗文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8分)1.解释加点词:(8分)⑴必先苦其心志:⑵人恒过⑶举于市(4)而后作(5)而后喻(6)故天将降大任(7)所以动心忍性(8)入则无法以家拂士2.翻译句子(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三个字回答)(2分),,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5、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本文标题:《孟子三章》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4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