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三章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主要内容危机的理论危机干预自杀预防第一节危机的理论一、危机的概念危机(crisis)是指个体面临某一事件或遭遇时运用自身的资源以及应对机制仍无法解决困难的心理失衡状态,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情境性危机源极端性转换危机源文化/社会结构危机源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危机之所以是危机,是因为个体知道自己无法对某种境遇作出反应危机是一些困难和境遇,人们对这些困难和境遇无能为力,不能有意识地主宰自己生活危机是一种解体状态,期间人们的生活目标遭受挫折,原有的应对方式受到破坏,为此个体会出现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二、有关危机的一些认识危机的发展有三个不同的时期(1)出现了一个关键的境遇、并分析一个人的正常应付机制是否能够满足这一境遇的需要(2)随着紧张和混乱程度的增加,逐渐超越了个人的应付能力(3)需要解决问题的额外资源(如咨询)突然发生的、用通常的方法无法应付的紧张、焦虑、害怕、害羞、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多数危机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为24至36小时,很少持续4至6周危机可引起心理障碍易感性增加,导致潜在性危险,甚至自我毁灭或社会不允许的攻击行为,或者提供一个成熟的机会三、危机的特征四、危机理论亚诺希克将危机理论概括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应用危机理论(一)基本危机理论林德曼的基本危机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认为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并且可通过短期危机干预技术进行治疗“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l)总是想起死去的亲人;(2)认同于死去的亲人;(3)表现出内疚和敌意;(4)日常生活出现某种程度的紊乱;(5)某些躯体诉述痛苦工作理论(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的发展是因为基本危机理论没有适当地考虑使一个事件成为危机的社会、环境和境遇因素,针对以上因素进行了补充扩展危机理论不仅从心理分析理论,而且从一般系统理论、适应理论、人格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中吸取有用的成分(三)应用危机理论Brammer应用危机理论包括三个方面:正常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crisis):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中,生活事件的发生使其出现异常反应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crisis):当出现个体预料和控制的突发性事件是出现的危机,具有强烈性、灾难性等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crisis):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第二节危机干预一、基本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目前危机干预已经日益成为临床心理服务的一个重要分支干预目标最低目标应是保护当事人,预防各种意外,故常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最高目标是让当事人获得人格成长EverlyGS三目标:减少急性的、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干预原则正常化原则协同化原则个性化原则近年来,危机干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非常快,已经从一些志愿人员准专业服务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和一门正式职业,从针对个体进行干预和治疗发展到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下的危机预防和危机处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仅帮助个体应付当前的危机、提高对付困难处境的能力,而且参与社区,甚至政府对社会性危机的处理、控制预防工作现状危机干预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危机干预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人员参与心理咨询师在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中是一个最为活跃的群体。事实证明,由于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的参与,危机干预的组织才逐渐从盲目走向成熟二、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特征生活经验专业技巧足够的精力人格特征:镇静、创造性和灵活性、反应迅速、乐观、客观、自信和对人类战胜危机的信心三、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模型(一)经典的危机干预模式经典的危机干预模式是由Belkin提出的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1)平衡模式(equilibriummodel)危机中个体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失衡状态,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干预的重点在稳定受害者的情绪,使他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适合于早期干预(2)认知模式(cognitivemodel)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受害者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进行错误思维,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与事件有关的事实帮助其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适合于心理危机状态基本稳定下来、逐渐接近危机前心理平衡状态的受害者(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transitionmodel)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分析受害者的危机状态应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危机干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对方式,与社会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受害者能够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和选择机会(二)建构主义干预模式危机干预前期:注重采取预防措施,通过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个体在自身内部进行初级建构,提早认识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学习应对心态和积极措施。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危机干预中期:对于在危机后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摆脱阴影的个体,采取个体干预、集体辅导等进行干预,帮助他们积极做出应对措施、完善巩固图式,成功的解决问题,减轻焦虑、提高自我评价、恢复社会功能危机干预后期:在危机处理后,通过多种形式协助个体从心理问题中正确吸取经验教训,从中学习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获得新的成长(三)Roberts的七阶段危机干预模式第一计划并进行危机和生物-心理-社会评估第二快速建立和谐关系第三确定呈现问题的范围第四探索感受和情绪(包括积极倾听和肯定技术)第五产生和探索各种选择第六形成并实现行动计划第七随访计划和协议四、危机干预的方法(一)基本步骤1.危机评估危机是连续的和动态进展的,通过对求助者的应付能力、所遭受的个人威胁以及是否失去能动的评估,能了解其过去和现在的危机状况,判断危机干预工作者所要采取的行动类型2.制定危机干预方案3.实施危机干预4.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评价危机的严重程度(求助者的主观认识和工作人员的客观判断)评估求助者目前的情绪状态(危机的持续时间和目前求助者的情绪承受程度或应付能力)评估的主要方面评估替代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工作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求助者现在采取何种行动或选择能恢复到危机前的自状态?求助者真正采纳的行动是什么?有哪些构、社会团休、职业或个人能给予其支持?谁愿意关心和帮助求助者?在求助者康复过程中有哪些经济、社交、职业和个人方面的障碍或问题?)(二)危机干预6步法(1)确定问题(2)保证求助者安全(3)给予支持,主要是倾听,而非采取行动(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5)制订计划(6)得到承诺,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三)危机或急性应激的特殊干预方法1、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ISD):Mitchell于1983年提出的,为维护受到自然灾害、事故等重大事件应激的紧急救护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干预措施,后被多次修改完善并推广使用,现已开始用来干预遭受各种创伤的个人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两种类型,非正式援助是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的急性应激干预,大概需要1h。正式援助共分7个阶段进行干预,通常在伤害事件24h内进行,一般需2-3h。CISD具体步骤是:(1)介绍介绍对于建立援助的信任氛围至关重要。除介绍小组成员和干预的过程与方法外,还要寻求降低阻抗并激发当事人讨论敏感问题。(2)发现事实阶段要求参加的所有成员描述他们各自在这一事件中的角色和任务,并从他们自己的观察角度出发,提供所发生事情的一些具体事实(3)想法阶段小组指导者询问当事人有关事件发生最初和最痛苦的想法。将事实转向思想,开始将事件人格化,让情绪表露出来CISDCISD(4)反应阶段这是当事人情绪最强烈的阶段,干预者依据现有信息,挖掘出他们最痛苦的一部分经历,鼓励他们承认并表达出各自的情感(5)症状阶段要求小组谈论他们各自在事件中的情感、行为、认知和躯体经历,使小组回过头来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6)指导阶段此阶段要强调他们这些反应非常符合严重压力下的症状,都是正常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整体健康的知识(7)再进入阶段结束报告并总结修改计划消融干预模式是干预紧急事件救护个体(消防员等)应激的主要方法,是心理卫生工作者给救护人员提供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以减轻他们因为灾难事故造成伤亡而引起内疚感的一个沟通过程。接触阶段、评估阶段、收集事实阶段、了解求助者思维活动阶段、了解求助者情感体验阶段、支持保证和提供信息阶段。2.消融干预五、基本技术核心技术:沟通、心理支持、干预倾听技术:言语、非言语社会支持:工具性及情感性支持访谈技术:个体与集体干预:其他技术:电话干预、社区干预等第三节自杀预防自杀率是一个国家人群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参照指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12/10万就是高自杀率的国家,而中国目前的自杀率是23/10万在中国,据推算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至少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是第5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在15至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自杀成为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第一死亡因素,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流行病学《柳叶刀》是英国一家著名的医学杂志,2009年11月30日刊登在此刊上《中国自杀的危险因素一项全国性病例对照的心理解剖研究》一文,首次对中国自杀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文章把中国自杀者的特征概括为:84%生活在乡村;35%从来没有上过学;62%服用农药或鼠药死亡;55%有血缘关系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63%有精神障碍;25%有过自杀未遂史;仅7%看过精神卫生专家。文章认为中国自杀死亡者的特征与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不同根据自杀的发展过程分为:情绪性自杀理智性自杀根据自杀的结果分为:自杀观念自杀意图自杀未遂自杀成功一、自杀的分类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把自杀分为四种类型:利己主义自杀即在极端个人主义支配下,个体脱离社会,远离集体,空虚孤独,丧失社会目标而自杀利他主义自杀这往往是个人利益服从于某种集体利益所促成,如老人或病人为了不给亲属增加负担而自杀失调性自杀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大变动时期或经济危机时期,个人丧失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无法解决,或因社会变动而造成个人沉沦宿命论自杀这是集体强加于个人的过多规定与束缚造成的,个人感到前途黯淡,压抑过大,因此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二、自杀三个阶段第一、自杀动机或自杀观念的形成阶段第二、矛盾冲突阶段第三、自杀平静阶段三、自杀的影响因素(一)自杀的心理因素—精神压力重大的负性压力事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比如离婚、亲人离世、失业、失恋等,自杀的生活事件大多具有“丧失”的特点,引起个体明显的情绪体验(二)自杀的社会文化因素性别与种族家庭、婚姻关系职业信仰社会经济状况(三)自杀的生物学因素有遗传倾向大量的研究发现,伴有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的自杀未遂者,其脑脊液中5-HIAA浓度较低,研究显示,脑脊液中5-HIAA水平下降往往提示将来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境遇特征:不能忍受的心理痛苦意动特征:认知狭隘,绝对化消极的认知模式,通常的自杀目的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感特征:自杀常见的情感特征是绝望无助四、自杀者的特征适应不良:认为自己十分脆弱,无力应对外在挑战和自己对生活的要求人际关系受挫: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尊、成就、自主、对别人依附的需求得
本文标题: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