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城市发展史》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题目:镇江的历史与文化学生:王杰提交日期:2015年1月5日学号201131100226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名称镇江的历史与文化学位类别学士任课教师吴运江教师评语:成绩评定:分镇江的历史于与文化【摘要】:镇江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汇就中国“江河立交桥”坐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镇江的历史,根据交通方式和地位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渡口时代;运河时代;长江时代;铁路时代。渡口时代:商周到六朝历史的最开始,镇江的土著居民为荆蛮人。荆蛮人的称呼太过笼统,实际应该叫做越人。当时的人们主要生产方式是水稻种植。城市开始发展最找追溯到西周时期,周康王分封“夨”为宜侯,如今的镇江一带就被称为“宜”地。春秋时期,镇江属于吴国,被称为“朱方”。吴王开凿邗沟来沟通长江、淮河,因为镇江正好位于邗沟与长江交汇处南岸,逐渐形成长江下游南北交通的主要渡口之一。后来,吴国被越国灭掉,楚国又灭越国,又将“朱方”改称为“谷阳”(因镇江位于北固山之南)。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来到谷阳,看见这里的地形势雄险,“因山为垒,临江望海”,于是命令3000个穿着朱红色衣服的囚徒凿断京岘山,以破王者之气,并改名为丹徒,县治设于今丹徒镇。丹徒的意思就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囚徒。同一时期,秦始皇还挖断镇江旁边的另一座山:南京方山,埋葬黄金来镇住龙脉,把南京叫做秣陵。金陵就是黄金的陵墓的意思。东汉末年时期,由于天下大乱,原籍是浙江富阳的孙钟迁居丹阳司徒钟离村,他儿子孙坚,孙子孙策、孙权先后统率江东兵马。孙权在迁都建业(今南京)之前,在公元209年,先在京口临江的北固山上居高临下建造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俗称铁瓮城,作为新都的东部屏障,从此镇江就有“京口”之称。后来这一段的长江河段也称为京江。西晋末年,中原发生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举族渡江南迁,东晋在江南各地设侨州、侨郡,安置流民。京口作为重要渡口,此侨置南徐州、南兖州以及南东海、南琅琊、南兰陵、南濮阳等18郡,县治多至60多个,移民数量远超土著。在避难来此的人中,有“闻鸡起舞”的祖逖,以及文学家刘勰、政治家刘裕的祖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最大的迁徙。外来人口远大于原住民,同时将中原文化带入镇江,形成不小的冲击。运河时代:唐宋到明清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渡江攻占领陈朝的京城建康(南京)以及京口,并把丹徒县改称为延陵县。公元595年,隋文帝在此设置润州。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辟,镇江的地理位置更重要了。作为联系中原王朝与六朝以后新兴的江南经济区之间的漕运孔道,镇江逐渐形成一个繁盛的航运与商业城市。其中,最有名的渡口便是西津渡。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著名诗人张祜,为金陵渡题咏:“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运河时期,应该是镇江历史上最繁荣的时刻。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胡人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开始大规模屠城,造成尸骨成山的局面。但是“安史之乱”的七年零二个月的时间里主要战场基本上都是在北方,而南方则繁荣依旧。南方重镇如金陵、广州等很多地方,照样有着大批来自波斯和阿拉伯的商人来大唐做生意,没有因为北方战乱而终止了他们和大唐的贸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批北方人迁移到了南方。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镇江当时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渡口,接纳了非常多的北方人。这些逃避战乱的北方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镇江的发展,同时也给城市资源增加负担,文化氛围造成冲击。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宋徽宗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的名称便是从此刻开始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难发生后,金兵攻陷扬州,大量中原人口逃难南渡到镇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的人口大迁徙。同时,镇江作为江防前线,驻屯的军队在四万人以上,其中在黄天荡大败金兀术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所率领的淮军即有八千人。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在镇江,不仅造成了资源的紧张,还与当地文化格格不入。最后,有不少流民继续往南迁徙。元朝征服南宋后,调遣大批较为信任的色目人到江南各地,来镇压汉人。据文献记载,当时镇江的13504名居民中,回回、蒙古、女真、也里可温、契丹、畏吾儿、河西7个民族有2422人。他们多数信奉伊斯兰教,自成坊巷,集中居住;也有一部分信奉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人口的大量混杂,文化信仰各不相同,冲突也是持续不断。原本属于江南的婉约气息,也受到北方人的影响,民风也变得彪悍起来。明代镇江府属南直隶,下辖丹徒、丹阳、金坛3县。清代镇江府增辖溧阳县。1659年,明朝遗臣郑成功、张煌言的水师攻入长江,一度攻克镇江,此后清朝便在镇江驻扎蒙古八旗军队,设立京口副都统,城内将近一半的面积划归八旗驻防。镇江的旗人起初是汉军八旗,乾隆二十八年以后由于剿匪不力调来原驻南京的蒙古八旗,兵员1000多名,包括眷属约有5000人。由于不断有水战发生,皇帝不断调兵驻守,同时运河的淤塞,商业航线的阻断,镇江从一个经济极度繁荣的商业城市逐渐转向军事城市。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江时代:十九世纪后期在鸦片战争后期的1842年7月21日,英军采取攻占镇江、封锁清朝漕运的策略,迫使道光帝同意签订和约。镇江之役是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英军入城后纵兵大肆抢劫,镇江街市在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1853年,太平军攻占了镇江,并且封锁运河漕运。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规定镇江作为长江上开辟的3个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2月23日,镇江知府师荣光与英国参赞巴夏礼订立开辟镇江英租界的约章,确定将镇江西门外约5华里处银山门附近一块毁于太平天国战争的江边空地,包括平地130亩和银山26亩地租给英国人。镇江英租界初设时,由于镇江时不时仍有太平军活动,英美商人只能在长江北岸的七濠口进行贸易。战后,在中国政府的一再催促下,外国商人才到南岸租界内租地建屋,英国领事馆则建在银山山坡上。从镇江开埠到20世纪初的大约50年间,镇江由于地处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在19世纪下半叶迅速发展成为新兴的航运与贸易中心,主要轮船公司—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招商局都在镇江英租界及其附近的江边建造码头。许多英美商人,以及不少广东商人在镇江经营贸易。镇江与其他长江口岸之间的贸易规模很大,特别是米市和桐油贸易。同时,整个淮河流域,包括江苏长江以北、安徽北半部、山东南半部和河南大片地区,都属于镇江直接的腹地,镇江成为这些地区与上海之间的一个主要转口港。在大约50年的时期内,镇江保持了繁荣,成为长江下游近代化程度仅次于上海的商业城市。同一时期,与镇江临近的南京虽然也被列为准备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但由于该市在太平天国战争中受创过重,战后经过多年才恢复元气,此时还没能形成镇江在商业上的竞争对手;位于镇江对岸传统的商业中心扬州则明显走向衰落。近代以来的镇江,其定位又从军事城镇转变成经济港口城市,由于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所以经济能够飞速发展。由于之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镇江本地的文化是驳杂多样的。有个有趣的现象,像个不足五百米的村子,村里的方言都不一样,但彼此都能听得懂。有的村有河南口音,有的是吴地方言,有的是江淮官话。文化驳杂,尤其是在节日的时候能看出来。另外,《句容县志》记载,太平天国的时候,句容惨遭长毛屠城。城内本地居民几乎散尽,大量江北难民涌入,导致句容城内改以江淮官话为主流方言。句容本地吴语则分散在乡下和城郊。现在上海的崇明岛中的“崇明”二字的由来,就是当时的人们逃避战乱,躲到岛上去,岛的名字也因此更改了。铁路时代:20世纪以来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进出河南的货物不再经过镇江改经汉口;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山东、安徽的货物也直接运往上海及青岛,南京则取代镇江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同时,长江江流改变流向,镇江港口淤塞严重,外省和外国客商纷纷迁走,米市也转移到芜湖和无锡;由于无锡和南通的兴起,苏南西部和苏北东部盐城等地也脱离了镇江的势力范围,不再是经济腹地。因此在20世纪初,镇江的贸易地位急剧衰落,其商业腹地逐渐收缩到苏北里运河沿线,主要以镇江-清江浦小轮航线联系扬州、高邮、淮安等地。同一时期,镇江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但是随后工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沪宁铁路沿线的其它城市,如无锡和常州。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进入镇江后,镇江商会会长陆小波率领商团进入镇江英租界,接收工部局、巡捕房。全体英国侨民撤出。1929年11月15日,正式举行收回镇江英租界的典礼。从此,镇江结束了作为殖民地的历史,正式回归祖国。1929年,由于南京被确定为中华民国首都,江苏省会从南京迁至镇江。1930年代,镇江进行了一些市政建设,最重要的是修筑了贯通城西商业区的大西路,这也是1949年以前江苏省唯一的一条柏油马路。1937年11月23日,日军获悉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在大华饭店召开军事会议,派飞机轰炸,半个月后进城的日军又焚烧镇江商业区,使镇江城西大西路商业区,包括收回后的原镇江英租界在内几乎完全变成一片废墟,只有山上的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幸存了下来。日军的暴行对镇江城的建设起到致命性的打击,基础设施遭到破坏,经济从此一蹶不振。汪精卫政权统治时期,曾将江苏省会从镇江迁到苏州。镇江失去了在政治上的地位,从而更是一落千丈。1949年以后,镇江逐步由一个传统上的转口商业城市转变为一个中等工业城市。由于原来位于市区的老港区条件日趋恶化,于是在东郊的大港开辟新港区。我对镇江的看法:现在的镇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江北的那些城市比的话,明显领先一大步。可是在长江那一条线: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镇江明显处于弱势,原本的港口优势被苏州的张家港给取代,铁路优势又被南京取代,唯一可以继续发展的只有工业,却无法常州相比。苏州可以作为上海的经济腹地,连着上海共同发展;无锡以旅游业、轻工业为主;常州以轻重工业为主;南京有着无可替代的政治地位。相比之下只有镇江发展的最为缓慢。镇江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句容、丹阳、扬中的发展都向外扩张,并不向镇江靠拢。句容主要向西北面的南京靠拢,丹阳向常州靠拢,扬中自成一家。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镇江自身发展潜力小,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差异。镇江人大多是从江北过来的,民风稍显彪悍,与句容、丹阳本地的文化差距很大。句容、丹阳与镇江之间隔着数条山,在交通不便的当年,阻碍了文化的沟通。从而文化上的差异造就了人民沟通上的距离。就句容而言,每年还得给镇江政府上交一定的收入,这是在周边城市中,只有镇江才会干的事情,周边城市都是个上级政府给地方政府发补贴。所以才会弄得民怨载道,想脱离镇江,划给南京。因为不仅是在地理位置还是文化上,句容都很接近南京。镇江的建设已经落后于苏锡常南了,希望将来的有一天能够依靠已建成的高铁飞速发展,摆脱现如今垫底的位置。参考文献:《嘉定镇江志.兵防》俞希鲁:《至顺镇江志.户口》张立瀛:《镇江古今潭》《江苏交通史》
本文标题:镇江的历史与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5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