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外科护理工作制度-Word-文档
1外科护理管理制度目录一、外科交接班制度二、外科查对制度三、外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四、患者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二)腕带识别标志制度(三)病房与病房、ICU、手术室、急诊科之间交接流程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五、专项护理管理制度(一)安全护理技术操作制度(二)护理技术操作风险告知制度(三)应用保护性约束的告知制度六、重点环节护理管理制度七、用药观察制度程序申报批准试行修改批准培训执行时间签字2外科交接班制度原则:坚持做到“交不清不接,接不清不走”。细则:1环境:病室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整齐。2病人:三交、四清、四洁(1)三交接:口头交、书面交、床旁交(2)四清楚:病情清楚、医嘱清楚、用药清楚、记录清楚。(3)四清洁:病人身体清洁、衣物清洁、床单清洁、床单元清洁。3各种管道通畅、引流正常、记录准确、符合无菌操作原则。4输液管道通畅,速度适当,符合无菌操作原则,按时完成输液用药计划。5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通畅,敷料清洁、干燥。6抢救药物、仪器、器械,用武器备。定点、定位放置,性能良好备用。7各种物品清点清楚,帐物相符,记录完整。要求:1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抢救、治疗及护理准确及时进行。2接班者必须提前10分钟到病房,了解病人动态,予交班者进行床旁交接,特殊情况(如抢救病人、收治新病人等)应立即投入工作。3交班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完成当班工作内容,特殊3情况(如抢救病人、收治新病人等)详细交接,与接班者共同做好相应的工作。4工作不得推诿,接班时发现的问题,有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4外科查对制度查对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防止差错的有效措施,各级人员进行工作时必须严格执行。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治疗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医嘱查对、药品“四查”及输血查对制度。1.三查七对一注意: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是指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一注意是指注意用药(治疗)后的反应。2.医嘱查对:每天小查对2次,每周大查对1次,均由2人查对3.药品四查:是指检查药物有无变质、沉淀、浑浊,药物是否在有效期内,药物包装有无裂缝,破损,药物有无配伍禁忌。4.输血制度:输血制度包括以下两项:(1)配血、输血实行1次1人制,输血时有2人查对并签日期、时间和姓名。(2)输血时严遵守“三查十对”。即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受血者姓名、床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姓名、血型、血瓶(袋)号,以及血的种类和剂量。5外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1.外科仪器要专人管理、保养和维修,医务人员都要熟练各类仪器的性能、使用、消毒和管理。2.所有的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操作时按操作规程进行,动作轻,检查电源是否接通,各导联线是否连接正确,用后切断电源,正确清洁、消毒处理后备用,并记录时间,性能好坏。3.交接班的固定物资设备,必须班班交接清楚,若有丢失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4.各种物资设备定点放置,用后均应归还原位,不得随意乱放或以何理由随意放于病人床旁,否则由此引起的后果由相关人员负责。5.使用人员必须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后才能使用,若由于使用不当或暴力使用引起仪器设备损坏将由本人负责。6.使用人员必须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消毒处理,若处理不当引起仪器设备损坏,将追究当事人责任。7.使用人员若发现仪器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通知护士长,准确记录,及时维修8.一般情况下各种物资设备(包括各种一次性物资)不得随意外借,若由于急救等外借,借条必须有时间、科室、本院医务人员签名,借条交主班护士保管,同时,必须口头告之护士6长,主班护士必须及时追回各种外借物资设备,并记好相关的记录。9.病室日常使用是物资应定点放置,及时补充,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临床使用。白班必须为夜班做好相应的物资和药物准备。10.医护人员不得随意浪费各种物资;各种耗材使用后准确记账,由护士长每月进行合理计划领用。11.治疗护士每周对仪器设备进行清理、清洁、消毒、维护、保养;保证抢救设备完好率为100%.12.如遇特殊情况(设备失灵、物资短缺),当班护士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不得以此为理由延误患者的治疗,否则将追究其责任。7患者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一)患者身份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给患者进行采血、给药、输液、输血、手术及实施各种处置时,应遵循“三查七对”原则。2要求所有住院患者佩戴“腕带”,将“腕带”作为辨识患者身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手术、昏迷、神志不清、小儿、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尤其重要。3在对患者进行核对时,必须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床号、姓名、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4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实行双向核对法,即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还必须要求患者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等,进行双重身份识别,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5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如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在各种诊疗操作前除了核对床头卡以外,必须核对腕带,识别患者身份,有家属陪护的要与家属核对。6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7患者在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之间转科时,尤其要注意对其身份识别的措施的落实。8附患者身份识别程序能有效沟通的患者不能有效沟通的患者通过腕带、床头卡、家属双重身份核对通过腕带、床头卡、双向(护患)双重身份核对患者9(二)腕带识别标志制度1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必须佩戴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2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必须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3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戴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4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10(三)病房与病房、ICU、手术室、急诊科之间交接流程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1患者因病情需要转科时,双方科室护士对能有效沟通的患者,必须使用“双向核对法”和“腕带”进行双重身份识别;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必须使用腕带和家属或医生进行双重身份识别。并核对双方科室和床号。2交接程序:接到收患者的电话,或转出医嘱时,充分做好接诊或转送准备。与其他科室医护人员交接时,须认真交接患者病情、用药、各种管道、皮肤情况、带入的物品(贵重物品交回家属保管)、医疗文件是否齐全(住院、门诊病历)。3交接记录:交接完毕,双方医护人员共同填写“转科患者登记本”,做好交接记录。具体内容包括日期、患者姓名、输液情况、送至科室、到达时间、送患者护士姓名、接患者护士姓名及日期等。11专项护理管理制度(四)安全护理技术操作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2.严格实行无菌操作规程。3.认真执行护患沟通和风险告知制度。(五)护理技术操作风险告知制度1.遵医嘱执行各项高风险和有创护理技术操作前,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认真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充分了解操作可能发生的风险。2.评估患者的疾病状态、文化程度及沟通能力,了解操作时其可能发生的反应和由此带来的不适,并给予必要的解释,取得患者配合。3.严格遵照各项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中注意语言、行为文明规范。4.操作中做到耐心、细心、诚心地对待患者,尽可能减轻由操作带来的不适及痛苦。(六)应用保护性约束的告知制度1.根据病情对患者,如有创伤性通气、各类插管、引流管病人,有精神障碍、神志障碍、麻醉后未清醒、治疗不配合等病人实施保护性约束。2.使用约束带前向病人或家属说明使用的目的和必要性,以取得病人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3.使用约束带时松紧要适宜,应满足病人身体的基本需要。124.注意保护肢体的血液循环和皮肤完整。5.使用胸腹带时应保证病人的正常呼吸;四肢使用约束带时应稍弯曲,避免肌肉关节僵直。6.对昏迷或精神障碍等患者,若家属不同意保护性约束的,则需要签字注明,由此发生的后果自负。(七)住院患者(危重病人、围手术期一般病人)风险评估制度1.病人入院时责任管床护士要对病人进行病情和风险评估。如有跌倒、压疮风险的患者,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患者,护士和护工要协助其完成。2.要对住院病人用药、治疗、检查前后病情和心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情况提供病人相应的护理或安全措施。如病人手术或病情有变化,随时评估。3.病人在出院前,要对其进行评估和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13专项护理预防措施(一)防治患者跌倒的预防措施1.告知病人在行走或活动时应注意不要跌倒。(高危人群外出陪同,日常:活动入厕,洗澡等有人照顾)。2.带轮病床不移动时保持制动状态。3.告诉患者不要借力扶靠床旁桌,以免轮子滑动造成摔倒。4.保持地面干爽,发现水渍、污渍,及时告知保洁人员擦净。5.避免快速变化体位。6.设置防滑跌倒标志。(二)防治患者坠床的预防措施1.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患者,应加床档,并通知家属。2.极度躁动的患者,应用约束带实施保护性约束,但要注意动作轻柔。3.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嘱其活动时要小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必要时通知护士协助。护士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加强巡视,给予帮助。4.对老年等患者,嘱其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5.告知患者一旦出现不适症状,不要自行活动,应用呼叫器通知医护人员,以给予及时、必要的处理。6.加强对坠床危险患者的巡视,发现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14(三)防止各类管子脱落的预防措施【中心静脉置管】1.告知病人置管后防止脱落的注意事项。2.穿刺后用手术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穿刺点,然后用无菌敷贴固定,更换敷贴时动作要轻柔。3.将导管远端用肝素帽封管,每天输液时将头皮针刺入,并将头皮针延长管反折用胶布固定在肝素帽上,再用锁针将导管妥善固定在病人的衣领上。避免用金属器械直接夹持留置导管。4.协助病人采取正确卧位及床上活动方式,并告知其重要意义。5.昏迷、烦躁等不合作病人,除将导管妥善固定外,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将肢体约束。【各种外科引流管】1告知病人或家属置管后防止脱落的注意事项。2.用锁针将引流袋妥善固定在床单上。3.定时排空引流袋。4.嘱病人采取正确卧位及床上活动方式,如病人需更换体位时,先将锁针松开,调整好引流袋位置,协助病人翻身后再固定。5.病人带管下床活动时,用锁针将引流袋固定在病人衣服或裤子上。6.昏迷、烦躁等不合作病人,除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外,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将肢体约束。15【胃管】1.告知病人或家属防止胃管脱落的注意事项。2.上胃管后,用胶布将胃管妥善固定在病人頬部,如胶布松动或被血液、分泌物污染,随时更换。3.胃管远端用纱布包裹后,用锁针固定在病人衣服上。4.胃管作为引流用时,将引流瓶妥善放在病人床上。如病人需下床活动,将引流瓶用锁针固定在病人衣服上。5.昏迷、烦躁等不合作病人,除将胃管妥善固定外,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将肢体约束。【导尿管】1.告知病人或家属留管后防止脱落的注意事项。2.用锁针将尿袋固定在床单上,嘱病人采取正确卧位及床上活动方式,防止扭曲及打折。3.及时排空尿袋。4.昏迷、烦躁等不合作的病人,除将导尿管妥善固定外,在征得其家属同意后,将肢体约束。16【气管插管】1.告知病人或家属插管后防止脱落的注意事项。2.嘱病人采取正确卧位及床上活动方式。3.除气囊打气内固定外,再用一带子将管子固定于病人的头部或颈部。4.班班检查气囊是否有漏气、带子的松紧和气管导管插入深度,并记录。5.昏迷、烦躁等不合作的病人,除将插管妥善固定外,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将肢体约束。(四)防止压疮发生的预防措施1.危重、年老、消瘦、长期卧床等可能发生压疮的病人入院时,要对其进行压疮风险评分,如病人有发生压疮的危险,需进行有效的压疮预防。2.大手术后,视病人手术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保持床单位干燥、清洁、整齐。4.每班交接,检查病人皮肤情况。若病人病情变化,随时评估。随时采取相应措施。5.如病人病情不允许搬动,应告知病人或家属可能发生的并发症。17(五)防止
本文标题:外科护理工作制度-Word-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5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