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角度与视点首先任何物体,在空间都占有一定的体积和位置。当我们观察这些物体时,视线与对象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狗眼看人低)根据摄影机摆放的位置,观众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观察对象,(摄影机放哪儿都行)在日常的摄影活动中,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选择拍摄的角度。(角度有好有坏)影像作品画面中不仅有距离的变化,而且有角度的变化。镜头角度是指摄影机的位置与表现对象位置之间的角度,也就是观众的角度。影像作品是在一个二维的银幕上创造一个三维的空间效果,角度变化在画面造型效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同的角度,往往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表现力。(皇帝高高在上,众卿平身)影像镜头画面角度的划分都是以人的视线基点为基础的不同的角度对观众的感观和影响也不同镜头的角度千变万化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两大类。角度(Angle)是创作者表达态度的方式之一而视点(Pointofview)则是镜头机位的依据两者决定了观众如何看待画面中的人物、事物,决定了他们能看见什么。角度的意义角度又可以称为“摄影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和“机位角度”。摄影机以一定角度记录场景或物体,角度能够非常有效地传达叙事信息和情感态度。摄影机和被摄主体的关系确立后,便出现了两种角度关系:垂直高度的角度——平角、仰角、俯角;水平方向的角度——正面、侧面、背面。垂直高度的关系角度是摄影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画面创作中常用的技术要素。角度作为画面造型的语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角度是一种重要的画面造型手段;@角度体现人物位置关系和叙事信息;@角度是一种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人物和场景情感态度的导演手段。二、不同角度的画面造型效果不同高度的摄影角度,会使主体呈现的面积大小、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前后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不同。1.平角平角度是指摄影机处于与拍摄对象高度相等的位置。影像中绝大部分镜头是平角,符合正常人眼的生理特征,合乎观众平常的观察视点和视觉习惯。与日常生活中人所观察的事物相似,给人一种亲切感,可以用来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交流和内心活动。平角拍摄的画面,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夸张物体的垂直线条,拍摄的人物也比较客观。平角通常是指成年人视力水平线的平角,有些影片为了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便采取压低平角,即变成儿童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甚至是动物的视力水平线的平角。平角度给人以平和、自然、平等心理效果,这也是电视新闻里最常用的角度,画面感觉客观、公正。平角度常常代表被摄人物的主观视点,使观众有现场感但在影像创作中,平角度往住会缺少视觉的新奇感,对空间的表现力弱,对规模和大场面的表达也达不到到效果如果构图没处理好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和单调由于平角画面不像仰角和俯角那样带有视觉新鲜的画面造型特点,因此拍摄的画面在视觉上比较平淡。在选择这种拍摄角度时,创作者一般在场景中不追求视觉上的离奇性,而是要尽量保证场景中故事讲述的清晰;另外,平角度也用来拍摄人物的主观视点,显示对被摄对象之间或被摄对象与摄影机之间的平等关系。若拍摄以儿童为主人公的电影或纪录片,摄影师就应该让摄影机低下来,让视轴和儿童的视线平等,而不是成人看待儿童的俯视视角,这样获得的画面效果才能体现出对儿童平等的态度。2.俯拍俯拍(Highlevel)又称“俯角度”,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俯拍角度拍摄的画面,景物或人物的竖向线条被压缩,景物垂直方向的特点被忽略,越趋向俯瞰角度,越成为平面点的状貌。俯拍拍摄出的人物会显得渺小,被环境所包围。俯角能体现环境的宽广和规模,强调环境、空间及人物在其中的位置,有一种宏观表述的意义。在拍摄人物时,俯角度可以造成困窘、绝望、孤立无援等气氛,角度越大,气氛就越浓;俯角度对人物有威压感,形成被控制、被掌握的态势。俯拍的极端角度叫做“俯瞰”(Extremelyhighangle),又叫做“大俯角”。此时,摄影机垂直于被摄体。这个角度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使观众“翱翔”在场景之上。在电视转播画面中,俯瞰角度能够拍摄场景空问的整体布局和舞台全貌;在剧情片中,俯瞰画面中的人物显得非常渺小,是反常的角度。希区柯克的电影主题常常表现扑朔迷离的人物命运,因此他比较偏爱这个极端的甬度。另外,由于它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超脱感,所以常常被用作片头、片尾的镜头吸引观众,将观众带人或带出故事。3.仰拍仰拍(Lowangle)又称“仰角度拍摄”或“仰角拍摄”,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水平线上方、低于拍摄主体视平线的拍摄方式。当摄影机低于视平线时,形成低角度摄影,此时,物体的大小和面积被夸大了。仰角度拍摄的画面,主体的高度感和成像面积都被夸大,后景或者陪体被简化,外景,仰角度拍摄的背景往往是天空,内景中仰角度拍摄的背景往往是天花板,它们都衬托了主体。仰角度能够增加对象的垂直高度感,加强画面整体的垂直感。若用仰角度拍摄人物运动,画面动感强烈,画面内的动作幅度表现得比平角和俯角更明显,拍摄出的画面突出动作主体,衬托人物的运动速度。武侠片中常常使用仰拍表现人物的武打动作,速度感更强烈。仰角度拍摄时,人物主体及其运动都被夸张呈现,对观众有视觉上的压迫感;在拍摄一场多人场面时,仰拍能制造出混乱、应接不暇的视觉效果。仰拍人物常常可以产生特殊的造型效果:让被摄人物显得高大而使人物变形,对观众心理形成压力。主体形象被强调,形成高大、强壮的形象,或具有力量感、雄伟感。英雄片、恐怖片拍摄中,就常常配合光线使用仰拍塑造人物。低角度的仰拍有效地传达了某种夸张的意味。角度的表达手段角度的选择经常是拍摄场景空间的要求决定的,角度的选择是为了叙事方便,以便更好地展示空间和讲述故事情节。一定的空间特点决定了角度的选择,这时的角度充当一般性的叙事手段。由于极端角度:大仰角、大俯角能改变正常的画面透视关系,所以常用作导演语汇,帮助其塑造人物,并引导观众按照导演的意图看待人物。影片中人物的视线“被看”与“看中”的正反打镜头常常需要角度关系的匹配,人物的位置关系又往往隐含着某种评价,即“仰”和“俯”都隐含了一种情感态度。角度的表达手段摄影机在拍摄主体时的角度常被用来显示导演意图,如果角度不大,感情色彩就不太强烈;角度趋于极端,形象就会被赋予某种基调。由于角度的俩面造型效果,导演常常利用仰角和俯角来表达个人对场景的评价或引导观众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角度也可以称为“情感角度”。导演可以运用一定的摄影角度来暗示他在特定时刻想传达给观众的信息。角度建立影像风格的功能角度作为一种画面造型手段,也可以用来实现某种影像风格。以平角度为主的画面不追求角度的奇异性,影像风格平实。若追求角度的极端和纯粹性,画面便会贯彻一种特别的风格,但这种影片风格也应该和主题表现、对人物处境的描绘有必然的某种联系。对角度的风格追求超过了叙事的需要,成为导演创造影片特点的一种方式。角度建立影像风格的功能电视转播中用大角度拍摄的画面,会带给观众更加丰富的视角和视觉感受,而电视现场转播的特点就是通过变换拍摄角度,让电视观众在视觉上获得比现场观众更刺激的感受。电视直播强调现场感,但是在拍摄的镜头上却要努力使电视观众有比现场观众更丰富的视角优越感。有表现力的现场镜头往往要设置极端角度的多机位镜头,特别是在转播文艺节目、演唱会时,更需要打破四平八稳的拍摄角度,使画面效果新奇而有视觉冲击力。不同于文学写作中的视角,电影电视中的视点在一个场景中是变化多样的,而且在彼此之间不断转换。按照视点发出的依据,剧情片中的视点可以分为:1.客观视点:摄影机作为旁观者;2.主观视点:摄影机作为动作的参与者;3.导演视点:导演有意图参与剧情的视点;4.间接主观视点:观众看的视点视点是好莱坞经典电影语言体系的重要技巧,其电影镜头语言的核心在于建立电影叙事的幻觉,使观众完全沉浸其中。“在电影中,眼睛决定一切。”主体的观察立场和位置决定了镜头的存在依据,也因而成为剪辑的依据。因此,视点的依据和逻辑关系对于电影叙事的流畅与否非同小可。所以,下面的视点分析方法和影片拍摄技巧适用于好莱坞主流叙事电影,而对于先锋实验性影片以及作者性艺术电影并不完全适用。1.客观视点——摄影机对场景的记录客观的镜头视点被美国著名导演约翰·福特(JohnFord)概括为“摄影机的哲学”。他认为摄影机是一扇窗,窗户外边的人看这里面的人和事,观众也要去看这些人和事,好像它们在远处真的发生了一样,只不过我们井没有受邀参与进去。因此,客观的镜头视点被当作一种尽可能产生这个“视窗效应”的静止的、刻板的拍摄方法。客观视点暗示了一种在摄影机和拍摄物之间相对远的情感距离,好像摄影机只是在尽量直接地记录演员和动作而已。导演使用自然、直接、简单的机位设计捕捉摄影机前一系列动作的镜头是客观视点镜头,它不评价、不打扰这些动作。我们看这些行为则是从客观角度出发,不带任何个人看法。此时如果要移动摄影机,也不能明显地引起观众的注意.而是要自然地融合在剧情发展之中。这是使用客观视点的明显优点,它能再现连贯、清晰的场景,因此客观视点镜头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过度使用客观视点又是危险的,因为它客观和不介入的态度也容易让观众失去兴趣。2.主观视点——摄影机对场景的介入主观视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带着剧中人物情感倾向的视角,是摄影机对场景的介入。希区柯克的摄影逻辑正好同福特相反,他擅长于创造引导观众卷入剧情的强烈感觉,运用精致的镜头运动创造这样的视觉场面,从而带给观众悬念,迫使观众成为剧中人去经历那些情感。主观视点镜头是创造这种主观介入感的一个重要工具,如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中,用娴熟的剪辑技巧和大量接近人物动作的视点镜头,使观众产生介入感。运用的主观视点越多,观众的观影经历就会越紧张,就能越快地介入剧情。从通常的意义上讲,这种视点是以摄影机的运动为特征的,迫使观众去看场景中的人物正在看的,从而成为这个角色。人物在观看的镜头是赋予人物视点的客观镜头,应该对应下一个人物所看的事物的主观镜关。不过,在整部影片中都保持一个纯粹的主观视点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技术困难在于:影片的连续性和人物之间的沟通通常要求在被看的物体和观看的人之间运用正反打镜头。镜头在主观和客观之间的转换通常遵守这样的规则:首先,一个客观镜头显示角色在看镜头外的某样东西,引导观众去猜他正在看的东西;然后,下一个镜头(叫做“视线镜头”)显示出角色正在看什么。这种镜头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提供了一个流畅自然的从客体到主体的视点运动,这是典型的正反打镜头模式。从主观视点到客观视点的不断转换,让观众能轻松地理解事件中的变化状态并将观众带人剧情。3.导演视点——引导观众怎样看在一种类型的镜头视点中,电影制作者不但要选择给我们看什么,同时也要向我们揭示应该怎样看。通过从特定的角度或焦距拍摄这个场景,通过某种画面造型技巧,导演塑造、强化了视觉形象的某种特征,表达出自己对视觉形象的某种意义或感情态度,观众也被迫对看到的内容作出一定的情感反应,而这种导演视点会让观众以某种不寻常的方式去观看。3.导演视点——引导观众怎样看在一种类型的镜头视点中,电影制作者不但要选择给我们看什么,同时也要向我们揭示应该怎样看。通过从特定的角度或焦距拍摄这个场景,通过某种画面造型技巧,导演塑造、强化了视觉形象的某种特征,表达出自己对视觉形象的某种意义或感情态度,观众也被迫对看到的内容作出一定的情感反应,而这种导演视点会让观众以某种不寻常的方式去观看。
本文标题:摄影机的角度与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6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