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一例焦虑情绪案例的心理咨询报告
一例焦虑情绪案例的心理咨询报告摘要:本文是一例关于焦虑情绪问题的心理咨询个案。咨询者主要运用认知情绪疗法对一女青年的焦虑情绪进行咨询,其过程包括来访者的一般资料的搜集、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与分案的制定,咨询过程与效果的评估。咨询后,来访者的焦虑情绪有了缓解。关键词:焦虑情绪问题个案分析一、一般情况来访者,吕某,女,35岁,大专学历,汉族,中学教师,已婚。正在自考本科。出生于永嘉楠溪江畔的一个村庄。从小到大,身体发育正常,没有患过重大的身体疾病和严重的心理障碍,目前身体基本健康。工作中人际关系正常。来访时的情况:一人前来,衣着整洁得体,脸色憔悴,有点心神不定。二、来访着自述主诉:心情烦躁不安、入睡困难半个月。个人陈述:我是××中学的教师。近几年,正参加自考本科学习,13天前参加《生理心理学》考试。进入考场后,我的心跳加快,写字的手开始发抖,试卷较难,越做越紧张,脑子越来越胀。考试结束,发现整个人发抖,当时并没感冒发烧。跟一个熟人打招呼,脸上的肌肉抽动几下,很不自然。考试前两天,睡不好。当晚,又睡不着。这样持续半个月时间。睡不着想得很多:丈夫的缺点、儿子的淘气。见到儿子、丈夫心烦,很想找丈夫吵架。本科学习共有15门课程,现在已经学了九门。放弃可惜,不放弃怕坚持不住。其实,当年参加高考,前一天晚上有些紧张,睡得较迟。第一场考语文,开始答题手就发抖,一直抖到考试结束。身体也一直打颤,好像衣服穿得太少受冻的感觉。那时脸上的肌肉好像没有抽动。到现在,出现这么两次,这一次特别厉害,都这样下去,肯定会垮掉,于是就到你这儿来。咨询前心理测验:SAS标准分61。三、咨询师观察到的情况来访者叙述的内容条理清晰,所述问题符合实际,叙述时语速较快,情绪有点激动,脸上有痛苦的表情。坐在沙发上,手放得不自然。四、评估与诊断1.诊断及诊断依据:据来访者自述和临床观察,来访者所述内容基本可信。对照症状标准,该来访者表现出不安、烦躁、入睡困难等焦虑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反应强度不甚强烈,问题内容基本局限在情绪方面,认识、意志、行为正常。虽然来访者心理问题引起了其他的一些躯体化反应,如脸上肌肉抽动,身体发抖,但这些躯体化反应程度较轻,次数少,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泛化,只想与丈夫吵架。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只是工作有点不精神。从病理标准看,病程半个月,持续的时间较短,其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工作有点不精神。SAS标准分61。因此,根据以上诊断依据和临床收集的资料,心理测验得分,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即是因考试、是否坚持自考的内心冲突引起的焦虑情绪问题。2.根据诊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项原则判断。(1)来访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统一的。她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主动求助、自知力完整,没有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来访者的知、情、意、行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据来访者所述与咨询时的观察,她的人格特征还是相对稳定。因此,可以确定她是心理正常的人,而非精神病患者。3.根据除外标准判断(1)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必须满足如下条件:①引起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②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③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④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关联的刺激也可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泛化。该来访者的问题与之不符。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2)与焦虑性神经病的区别。来访者虽然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①由明显社会生活事件为诱因引起的,即来访者担心考试通不过,自考坚持还是放弃的冲突,而引导起的焦虑;②来访者的社会生活事件,人格及其对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方式,对她心理问题的发生均起了重要作用;③以焦虑情绪为主要表现,并未引发其他的身心反应;④焦虑情绪持续存在的时间不到6个月;⑤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具有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无显著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仅在考试时出现),而且这些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故可排除焦虑性神经症。(3)与神经衰弱的区别。来访者虽有入睡困难、联想增多的症状,但时间短并无明显的精神疲乏等。因此可排除神经衰弱。五、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来访者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可以接受这个个案。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缓解焦虑情绪。2.近期目标: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规律,能坚持正常的自学学习、工作,以坦然的心态面对考试。3.最终目标:有助来访者发展自我认识,明确人生目标,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向自我实现的状态推进。六、咨询方案1.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其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及缓解情绪。具体使用倾听技巧和非言语线索,重点运用解释、对峙等影响性技术。2.咨询方案实施前告知来访者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来访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与来访者约定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协商决定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4.咨询费用,每次50元。5.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认可,可以进行修改。七、咨询过程咨询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建立咨访关系,宣泄情绪阶段。第一次接待来访者时运用倾听技巧,强调尊重、共感、鼓励等咨询态度,注重非言语线索来建立咨访关系。一方面可以给来访者一个倾诉机会,让来访者把自己近段时间的心理感受,已往的部分经历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其负性情绪宣泄出来(来访者用了五、六张纸巾擦眼泪)。同时也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接纳、信任和被理解,这些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咨询师详细了解来访者成长经历,社会支持系统情况,并可了解到来访者问题的表现,成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及与问题有关的近期生活事件等等。(二)第二阶段:帮助分析问题,探寻根源。改变认知和情绪。具体运用倾听、对质、解释、影响性概述等影响性技术,与来访者一同探讨其问题引发的原因。1.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对考试焦虑水平有一定影响。身体素质好而又健康的人,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对考试能作出积极的反应,焦虑水平低。来访者考前一段时间进行紧张地复习,每天到夜里11点多才睡觉,白天上班忙学生的事,回家又有一大堆的家务活,身体疲劳。这样一旦参加考试,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而产生忧虑、烦躁与不安。2.人格特征。研究表明,内向、胆小、缺乏自信,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过分关注自己在事件中做出的不适当反应,容易出现负性情绪而使应付手段越来越无效。来访者由于母爱的缺失(8岁母亲远嫁)、父爱残缺,家境的贫寒,逐渐形成上述人格特征。当年高考,语文考试时出现的症状表现就是一个典型的考试焦虑症状。这次遇到类似情况,又开始过分关注自己在考试中做出的不适当反应——做不出题,于是紧张不安等负性情绪出现而使应试效果下降。3.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造成应激源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一项重要中间变量。来访者认为这次补考非通过不可。自己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复习,又是补考,通不过会影响自己的自考进程。这样势必形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反应。4.听完解释后,来访者似乎明白了许多。接着解释:这次补考由于出现较强躯体化反应,来访者不能自行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奖对考试的恐惧负性体验作了丈夫不支持、儿子淘气等家庭拖累的归因,见到他们心烦,其实是因担心考试通不过,自考是否坚持的心理冲突而痛苦。来访者带着微笑与我告别。(三)第三阶段:巩固咨询效果,促进心理健康阶段。1.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调整来访者对自己心理问题的正确认识。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审视来访者问题,认为来访者的情绪问题主要原因是她过于看重这次考试以及对未考试课程能否通过的担忧。放弃——意味着以前的努力白费(已通过九门);坚持——又恐考试不及格。这种趋避冲突使得她烦躁、不安。来访者拥有较好的工作单位,家庭条件较好。这个专业的毕业证书,对她是否具有类似当年高考的决定她命运的影响,与她固有的非理性信念——非通过不可辩论,从而发现考试通不过也无关紧要,放下包袱。2.调整关注的方式,让来访者明确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自卑等人格的改变上,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当年高考语文考砸了,但后来的四门课程发挥正常,顺利地考上大学,证明她是行的,有能力调控自己的考试焦虑情绪。多找自己的优点,少关注自己的缺点,以乐观豁达态度对待考试的得失及其他生活事件。3.运用积极关注技术,充分利用来访者已有资源重新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增强自信。来访者是个好学,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对自己的胆小、内向、自卑个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希望通过自学心理学改变自己。运用自我展示技术,咨询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说明个人的心理问题最终是靠自己解决的。来访者有强烈的求助动机,悟性较好,她有能力改变自己。最后建议有空读《道德经》。咨询结束。
本文标题:一例焦虑情绪案例的心理咨询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7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