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试论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摘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个系统组成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分,需从青少年的知、情、意三方面分析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的等四方面,能分析出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具体因素。[关键词]知情意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前苏联心理学家科恩说过:“青年初期最宝贵的心理成果是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等于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对于其本身整体个人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从心理学上解析,意识是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为对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而自我意识就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自我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身高、体重、体态等的生理状况。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青少年的知、情、意三方面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因。一、知。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青少年需通过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某种判断。学生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二、情。自我体验是青少年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青少年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青少年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青少年自我监控的发展。自尊感、自信感和自豪感,不自卑,不自傲,不自满,青少年会随着年龄增长让自己懂得做坏事措施感到羞耻和内疚。三、意。自我调节是青少年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发动作用和制止作用,青少年在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青少年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较低,常常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实践活动,比如只有教师要求做完作业后检查,学生才会进行检查。青少年需提高我们自我监控能力,促使一个转变上,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自我调节是年少年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其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是能动性质的表现。其三个方面集中表现在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的等四方面,能分析出影响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具体因素。个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生理状况和身体特征。首先心理上的变化,对于进入青少年期的学生,个体情绪体验丰富而敏感,一些小事常常引起强烈的情感。同时个体也出现了许多儿童期很少有的自我体验,如自爱、自卑、自大等。其中青少年初期成人感的产生尤其具有典型性。所谓成人感是指青少年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角色,要求独立,得到尊重的体验和态度。其次是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程度之间的矛盾。从生理上看,第二性征的出现,伴随着性成熟的影响,男女孩子已经成熟了,青少年个体的性要求和社会要求的矛盾,他们有了恋爱的要求和性的要求,但是外部环境却要求他们努力学习,不要早恋,更不能与异性随便发生性关系。但是在心理上还是稚气犹存,自控能力不强,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够,经不起外界的诱惑,不听任何人的劝告,学生发生早恋。但往往由于性意识的觉醒导致性的冲动产生,部分青少年为了获取性冲动的满足而采用不合理行为,他们形成不良习惯,造成青少年心理的自我挫伤,感到惶恐、懊悔、羞耻和罪恶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家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其自信心是在家庭中萌芽和发展的,因此,子女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很密切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行为及态度,向子女传达父母对生活的态度、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等。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信心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影响,在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里,学生在每个年龄层不同时期与父母的相互作用。一些不同的教养方式,父母有选择的把社会价值观念。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的良好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与其呈显著负相关。社会化的目标传递给青少年,这种影响的作用是长期的,成为自我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制约并体现在个体心理、行为当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父母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教养方式,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必要前提。学校。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同班关系、师生关系的影响。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学校里,学校的教育环境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整个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学校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集体中度过,这种基本同伴关系的形成本身就是认识“人”与“我”的结果,在同伴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由个体的同伴认同度、运动能力、创造力等,年少年可以根据他们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和角色,获得对自我意识的认知,同伴同学互相越来越强。在求学阶段,教师的作用占主导地位,青少年会从老师和的言谈举止、态度和评价中认识、理解自己。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否科学、恰当影响着他们的自我意识,过高,容易使其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而过低,又会使其失去信心和上进心,从而对学习产生消极甚至逆反的心理,另外他们会从信任教师的评价逐步过度到独立的评价,从而影响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社会。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化的时候,认识到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面对其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青少年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从四个维度的影响不难看到,个体、家庭、学校、社会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影响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依赖于良好的个人调整、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化接受。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首先需要尊重青少年的责任主体地位,发挥这一主体在自我意识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其次,需要回归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在生活中让他们自我纠正不良意识的产生。真正的良好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在适宜的土壤和环境中才能茁壮成长。[参考文献][1]李丽萍《自信心及培养》.新华出版社.2004[2]李生《任何培养学生自信心》.中国教育论丛.2006[3]陈江波《小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产生与发展》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榄核双翼小学)
本文标题: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7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