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学原理第三编审美范畴第十一章丑与荒诞一、“丑”在近代受到关注二、中国美学中的“丑”三、荒诞的文化内涵四、荒诞的审美特点五、荒诞感“丑”的概念:作为审美范畴的“丑”并不是客观物理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作为审美范畴的“丑”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范畴的“恶”。罗丹:《欧米埃尔》作为审美意象的“丑”的审美价值:1.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引起优美和崇高的体验的东西,而且也有引起丑的体验的东西。“丑”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2.“丑”常常能显现一个人的特性特征。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凡·高:吃土豆的人席里柯:《有赌博狂的女人》人间喜剧插图葛朗台作为审美意象的“丑”的审美价值:“丑”的存在显示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的或阴暗的一面,这使人震动,同时又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优美感与丑感是审美体验的两种对立类型,从优美感向丑感的拓展,表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和完善。中国美学中的“丑”:“丑”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丑”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丑”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丑”由于发掘和显现实际生活中某些人的丑恶的人性而生成意象(即成为美),从而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由于显示宇宙的生命力而生成意象:庄子:“美”与“丑”相互转化,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知北游》太湖石的瘦、皱、漏、透:苏州瑞云峰傅山草书五言诗傅山的书法打破了以前中国书法传统中对飘逸俊秀或雄伟方正的追求,代之以一种欹斜、野性的充满张力的风格。由于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而生成意象:庄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与孔子“文质彬彬”的主张很不相同的审美观。“清、丑、奇、特”的审美意象: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陈洪绶:《罗汉图》贯休:《罗汉图》刘松年:罗汉图由于在审美活动中融进了艺术家对人世的悲愤体验而生成意象: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刘熙载“宁丑勿媚”——傅山发掘和显现生活中某些人丑恶的人性而生成意象: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敬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桂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的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使,皆是枉为人也。——清·张竹坡“荒诞”的起源:西方从近代史到现代史的发展过程是理性与科学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理性与科学的逐步强大导致人对理性的普遍怀疑和人的精神支柱逐渐坍塌,由于理性和信仰的双重失落,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absurd),因而产生了“荒诞”这种审美形态。“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1.返回自然,拒绝整个社会:嘲笑现实的荒诞与无意义;2.返回自我,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嘲笑这种理性所创造的优雅的文化、优美的艺术、崇高的精神追求,觉得它们整个儿显得滑稽可笑。对于艺术经典的嘲弄“荒诞”的定义:“荒诞”不仅仅只是荒诞派戏剧的定义,而且是整个现代派艺术的定义。人在现代社会里“受到威胁的不只是对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缥缈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限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当代德国哲学家施太缪勒荒诞的审美特点:平面化、平板化、价值削平。西方现代派艺术不再在理性意义上把实体看作是可以个别地或整体地透彻了解的存在大系列;时空深度的取消,秩序不复存在,造成了无高潮、无中心的出现;荒诞艺术绝对地否定任何价值。毕加索:《穿衬衫的妇人》毕加索:《三个乐师》毕加索1968年作品:《拿烟斗的男人》荒诞感:荒诞作为一种文化大风格的审美形体,存在于西方现当代美学中。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种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这种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蒙克:《呼号》达利:《内战的先兆》崇高感荒诞感1.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2.深度空间的形式;3.生命力瞬间受阻并因而强烈喷发;4.主体经由矛盾冲突转向统一,自我实现了超越,产生一种胜利感;5.主体的心灵处于强烈的摇撼和震荡之中。1.含有痛感色彩的焦虑;2.反形式;3.生命力始终受到压抑却又不知往哪里倾注,因此引起焦虑;4.主体不断忍受与世界分离的折磨,寻找不到精神的栖息之地,因此伴随着一种不安与苦闷;5.主体的心灵平稳而冷静,更多的表现为理智感而非激情。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在某种程度上,荒诞感里渗进理性的思考,因而显现出一种脱离美感(当下直接的感兴)的倾向。TheEnd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丑与荒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8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