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郎中柳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录》雨霖铃柳永学习目标1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3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永(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知人论世鹤冲天(1022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一听大为,并。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但临到皇帝圈点,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整体感知问题:诵读全词,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画面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别前不胜凄凉———意象:寒蝉———蝉夏生秋死,寒蝉(秋蝉)叫声时断时续,短促,简直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供行人休息和送别,饮酒饯别。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骤雨———秋雨增添了寒意,天凉心更凉。“秋风秋雨愁煞人”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思考:开头三句,有哪些作用?画面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2)渲染气氛,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3)为全诗定下愁苦的基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凄凉悲苦的离别氛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难舍难分的离别过程以诗解诗•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极写饯别时的心情,,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执手——凝噎”这句是情态描写,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细节描写(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2、别时伤感茫然———烟波——千里浩淼绵长愁思绵长暮霭——沉沉浓重压抑愁思浓重楚天——阔空阔辽远愁思无际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1)意象选择的特点,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相似之处?画面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2)除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别的情感?(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到楚地)•该句无一个字写情,而又无一个字不在写情。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画面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3、别后愁情满肠———杨柳——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晓风——拂晓时的风凄冷,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不团圆,暗合孤寂冷落之感。画面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愁象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谐音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象征离愁亲人分离的象征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史记·刺客列传》寓意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景中含情)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酒杨柳晓风残月情景交融深入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晓风吹拂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从古至今,“杨柳岸,晓风残月备受词评家的恩宠。这三句本是一个旅人常见的景致。当别人还在梦乡之时。船上的旅人们都已早早起来。残月还挂在林梢,晓风拂面而来,一股凉意。看两岸,疏疏落落的杨柳,在风中摇摆。这七个字,“晓风给人凉意的触觉,“晓月给人惨白的视觉,而“杨柳给人错落飘忽的动感,还有那移动的“岸,再次提醒你,你是个飘荡在外的旅人……景语:游子的路,冷冷清清游子的心,空空落落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孤清冷落的别后情景虚实结合•1、诗歌中,“实”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的实象、实景、实境,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景、虚境,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2、虚实结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明确:两处虚景与前面的实景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强化了离人凄切的情怀,传达出一种淡远的神韵,丰富了诗中的意象,开拓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课堂反馈练习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该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答案:(1)虚实结合的手法•(2)诗的一二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着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的实景,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而三四两句“家中夜深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是想象,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3)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总结诗词鉴赏方法:1.把握信息。(词牌、作者。)2.理解字面意思。(注释、文言知识积累)3.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意象、主旨句)4.运用了什么手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写什么?(内容)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实虚抒发什么心情?(情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景交融用了什么方法?(技巧)虚实相生小结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作者与恋人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层层铺写,情景相生,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字字紧扣离情愁绪,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本文标题:雨霖铃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96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