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复旦大学-马克思经典着作选读-《哥达纲领批判》参考资料
《哥达纲领批判》导读概述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达成合并的协议。在制定统一的新党纲时,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在协商中作了无原则的协妥,把一些拉萨尔主义的错误观点写进纲领草案中。马克思认为,原则性纲领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决不能降低党的理论水平,用原则来做交易。他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随函寄给爱森纳赫派的领导威·白拉克等人。这就是后来以《哥达纲领批判》著称的文献。马克思批判“哥达纲领”中拉萨尔主义观点,是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首次公开发表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1891年第1卷第18期。马克思在著作中,批判了这一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观点和策略思想,阐述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他批判工人党力求争取“自由国家”的错误思想,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部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此还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已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有了巨大增长,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写作背景19世纪60至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存在着两派。一派是1863年5月23日在莱比锡成立的德国工人的政治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斐迪南·拉萨尔被选为联合会主席。他在德国工人运动舞台上活跃多年,曾以一套貌似革命的机会主义理论和蛊惑人心的宣传骗取了工人的信任,甚至成了工人运动领袖的偶像。拉萨尔炮制其机会主义观点的惯用手法,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本系统而科学的用词和结论割裂开来,生搬硬套在其错误的认识和理论表达中,并冠之以社会主义旗号。他的许多不科学的、有悖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口号,曾被人们当作正确的东西,甚至当作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接受下来。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及其机会主义观点的批判没有公开之前,它曾蒙蔽了相当多的人,使德国工人运动的理论指导处于一种良莠不齐的混沌状态,给德国乃至国际工人运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1864年,拉萨尔与情敌决斗而死,其信徒贝克尔、施韦泽和森克莱维尔相继担任联合会主席,继续推行拉萨尔主义,被称之为拉萨尔派。另一派是于1869年8月建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其主要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原是全德工人联合会成员,他们由于在建党理论及工人运动策略等方面同拉萨尔派存在诸多分歧,于1867年退出了“全德工人联合会”。该派在爱森纳赫举行了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社会民主党人的全德代表大会,在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故称爱森纳赫派,其纲领被称作爱森纳赫纲领。社会民主工党在参加第一国际革命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理论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它真诚的帮助和指导。1871年,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统一,国家统一后的客观形势要求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克服分裂,实现联合,为此,爱森纳赫派曾多次向拉萨尔派提出联合建议,但均遭拒绝。但是,拉萨尔派由于坚持错误路线,政治上组织上日益面临困境,为了避免垮台,1874年,拉萨尔派主动要求与爱森纳赫派合并。两派在走向合并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合并的指导思想及合并纲领的理论阐述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们十分清楚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潮对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干扰和对工人运动的危害。为此,他们一再告诫社会民主工党的领袖们,制定一个建立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统一认识基础上的科学严谨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成熟的理论和统一的思想是建设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基础,这是两派合并的基础,它比组织上的合并更重要。但是,爱森纳赫派领导层的李卜克内西等人却热衷于组织上的合并,竟然接受了全德工人联合会代表要求把拉萨尔观点纳入合并纲领的具有约束力的委托书,使草案的主要观点完全脱离了原爱森纳赫纲领。合并谈判的最后几个月,无论是李卜克内西或是其它领导人都没有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沟通相关情况。1875年3月7日,由两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和哈赛尔曼等人共同起草的题为《德国工人党纲领》的草案分别在两派的机关报上发表,准备提交在哥达城召开的合并代表大会讨论。大约四天以后,当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这个草案时,着实吃惊不小。他们随即对这个草案做了逐点剖析,得出的结论是,它不仅没有超过爱森纳赫纲领,而且“比爱森纳赫纲领还倒退一步。”他们认为,两党的合并,至少应该是在“基本上接受1869年的爱森纳赫派纲领或这个纲领的和目前情况相适应的修正版”基础上的合并,而不能是这个草案。3月18日—28日,恩格斯把他和马克思对草案的看法,写信给出狱不久、对合并情况还不甚了解的爱森纳赫派领导人倍倍尔,阐明了他们对纲领草案全盘否定的原则立场,指出:“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中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它是这样一种纲领,如果它被通过,马克思和我永远不会承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新党。”。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表态并没有被李卜克内西等人理解和接受。究其原因,主要是李卜克内西过分热衷于两派组织上的合并,致使他对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的乘虚而入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但更主要的是李卜克内西自身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必备素养,这就使他对潜伏在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难以做出是非鉴别。李卜克内西虽然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为爱森纳赫派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他在理论上受拉萨尔思潮影响较大。为了那些带有拉萨尔观点的词句,马克思恩格斯“跟他已争论了多年,而他对这些词句非常欣赏”。这种理论上的不成熟弱点,导致了他在起草合并纲领时,不可能担负起对充斥于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词句批判的责任,这也是造成他始终未能真正搞清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对纲领草案展开批判,以及最终也未能理解并接受这一批判的主要原因。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合并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使李卜可内西等人自以为是地拒绝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并力求用一切手段美化向拉萨尔派所做的妥协。李卜克内西和其它党内干部顽固地为合并纲领草案辩护,还把它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这就促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第二次表态。这就是马克思于五月初抱病写成的《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将该文在原爱森纳赫派的个别领导人中进行传阅,因此当时知道这篇文章内容的人寥寥无几。直到15年后的1891年,为反击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潮的抬头,恩格斯才将该文以《哥达纲领批判》为题首次公开发表。主要内容①、以论战形式驳斥《哥达纲领》草案关于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可以获得“不折不扣的”即全部的劳动产品的观点,根据再生产的理论指出,社会的总产品在分配给劳动者个人之前,首先要扣除如下三部分: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剩下的部分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用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备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②、它还指出,把所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为了科学地说明这个问题,这部著作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社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个阶段,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已经被消灭,每个劳动者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向社会领取相应的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这一点来看,每一个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各人的天赋和工作能力等等不可能完全相同;由于各人的家庭负担等不可能没有差别,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将会比另一个人多些。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的影响。劳动者富裕程度上的差别,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这种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进入一个更高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和第一阶段虽然同属一种生产方式,但在发展程度上又存在重大差别。从前者发展到后者,是一个不断清除旧社会“痕迹”的过程,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增长、道德思想水平极大提高和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进入后一阶段,在各个生活领域将实行完全共产主义的原则,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将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这部著作还概括地论述了共产社会高级阶段的一些基本特征。它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况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展,能够生产出数量、品种都极丰富的产品;不仅不存在阶级差别,而且社会成员已不再受社会分工的束缚,不存在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对立;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体力、才能都能获得全面发展;每个劳动者都能自觉地、尽其所能地劳动,而社会也为每个成员发挥其聪明才智提供充分条件,以尽其所能;人们已不再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把它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由按劳动转变为按需分配。《哥达纲领批判》没有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作具体分析,不过它既已说明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也就为高级阶段和第一阶段的区分划清了界限。③、这部著作在批判《哥达纲领》草案关于超阶级国家的极端庸俗和反科学的观点时,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指出,在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筑在资本主义多少已经发展了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指望通过这种国家的帮助,和平地实现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幻想。宣扬这类对国家的忠顺信仰,或者对民主奇迹的信仰,是背离社会主义的对奇迹信仰的妥协。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要进行巨大的革命的社会改造,以实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就必须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部著作还提出: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里国家制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那时有哪些同现代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保留下来呢?这表明国家的消亡并不意味在新的社会制度胜利后,一切国家制度立即简单地消失。某些同现代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将保留下来。但是,它没有谈到国家消亡的期限和具体形式等问题。因为当时还没有也不可能有掌握回答这些问题的材料。《哥达纲领批判》虽然是直接针对德国两派工人政党合并纲领而写的,但是却发挥了更为广泛的理论和现实影响力。恩格斯的序言中指出,“其中明确而坚定的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从他开始从事鼓动工作就采取的方针的态度,并且既表明了对拉萨尔的经济学原则的态度,也表明了对他的策略的态度”。同时,这篇文章在清算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同时,还阐述了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
本文标题:复旦大学-马克思经典着作选读-《哥达纲领批判》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0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