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答: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2.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3.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答: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5.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向人群中不太活跃的其他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两级传播。意见领袖往往是普通人,只是在传播活动中扮演了领袖角色。意见领袖首先是有较高的威望和良好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次,意见领袖是个见多识广的人,较多接触和使用大众媒介,参与高层次的交往活动,在群体之外富有社会关系。再次,意见领袖和他的追随者很相似,通常属于同一群体,处于同一水平层次上。意见领袖是相对的,可变的。7.在网络传播的今天,传统的大众传媒的管制模式遭遇什么样的挑战,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思路?答案提示:教材P184对新的管理模式的呼唤:按照麦奎尔归纳的“三分法”的媒介管制模式:自由报业模式,广播电视的特许模式和电信的共同载体模式,因其高度的内容管制和垄断态势,已经遭遇了新传播技术互联网所带来的媒介整合的挑战。由于数字化科技、宽频传输和压缩技术在短时间内同时进展,不同形式的传媒之间出现了互换及互联现象。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之间的藩篱已经被打破,传统媒介之间的界限已经不知不觉地消弭,其管理者难以分辨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属于哪一类,应该套用哪种管理模式,新科技还衍生出新的规范议题,如网络的全球传播,网络恐怖主义,网络色情与表达自由等。因此“三网融合”是整合电信传播市场的大势所需,要求传媒管理突破其原有架构,对传媒发展重新定位并进行规范。三网融合为电信运营商打开了新的业务空间。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广电网与互联网结合将促使一系列新业务产生,广电向电信业务发展将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挑战,但是同时也给运营商带来了发展机遇。比如IPTV、手机电视等增值业务的发展将加快,从而带动相关产业良好发展。8.名词解释:《报刊的四种理论》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1.1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和前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是1956年由施拉姆等人出版。主要介绍了四种媒介规范理路: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理论、前苏联共产主义报刊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影响巨大,是对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今天的媒介现实。但是也遭到很多批评。9.如何理解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请举例结合自己的职业或专业说明。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0.4媒介组织中的职业角色)10.简答:如何理解媒介组织中的把关现象?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0.5媒介组织中的把关现象)P159答:关于媒介组织中的把关研究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1、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3、媒介组织方式对内容的影响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5、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11.简答:大众传播的特点正确答案:(参见教材9.4电子传播时代)在电子传播时代,以广播电视和现代报刊为代表的大众媒介表现出很强的传播特性。1、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发送主要是由专业工作者来进行的,具有专业性和职业性。2、借助于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信息可以被大量地复制生产,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迅速和公开地向社会传送出去,因此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性,传播的目的是使信息尽可能快的扩散到最广大的人群。这种传播基本是单向的。3、大众传播活动是通过复杂的传播机构进行的。这些专门机构包括报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等。4、大众传播的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社会大众。12.名词解释:媒介即讯息正确答案:(参见教材9.7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答: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看,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13.简答:根据人类传播方式,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7页)答:根据人类传播方式和媒介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分成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网络和数字传播时代。14.简答: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10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社会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组织传播就是要考察组织环境下的各种传播过程。组织与群体既有共性,又有差别。某些结构严密的群体也带有组织性,其传播特性可以用组织传播理论来解释,而在组织中,又存在自发的非正式的小群体,表现出群体传播的性质。15.目前的组织传播研究分哪几大学派?正确答案:目前的组织传播研究分哪几大学派?答案提示:教材P112基础学派包括古典学派(对组织的比喻是“机械”),人际关系学派(“家庭”),人力资源学派(“团队”);现代学派包括系统学派(“系统”),文化学派(“文化”)和批判学派(“政治和权力斗争”)。16.名词解释:霍桑实验。正确答案:答案提示:教材P113人际关系学派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进行。整个实验前后经过了四个阶段。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和领导力。)结论: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7.简答:结合课程内容,举例分析说明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群体传播有效性。正确答案:参见小群体传播整个章结和小结)群体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问题的性质、传播网络特征、群体中的人格结构、群体的一致性和凝聚力等。18.简答:自我展露与社会渗透的关系.正确答案:(参见6.6自我展露与社会渗透)自我展露是促进社会渗透的关键。自我展露是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各种方式把有关自我的信息,包括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关心的问题等,传递给别人,让别人尽可能的了解自己。社会渗透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交流双方会透露出越来越多的有关个人信息,即自我展露,因此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简言之,就是关系中增进亲密感和信息透露的过程。19.名词解释:CMM理论。正确答案:答案提示:教材P81属人际传播理论,表示人与人之间以意义为中心的沟通。意义的协调管理(CMM)(theoryofcooperativemanagementofmeaning)传播变成一种协调,一种对个人行为规则和规则下的行动的意义的协调。按照CMM理论,有效传播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的作用:一是共享的规则体系;二是行为意义的协调管理。以规则为基础,人们更重视的是规则的一致性,以减少传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争取最大获益最小损失。20.名词解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正确答案:(参见5.5需求层次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过程或一系列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并最终终止一连串导向目标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围绕动机说,提出了需求层次论。马斯洛通过一些调查统计,确定人的各种不同需要可以分为5种,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需要层次体系,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要、认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21.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正确答案:(参见5.7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第十三章)1、认知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的叙述内容。2、情感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3、意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它不只是行动本身,而是行动之前的思想倾向。22.思考: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非语言传播的能力。正确答案:(参考教材4.8提高非语言传播能力)答:非语言符号的可变性和多义性常常使我们难以确定意义,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常常需要依靠特定的情境。这不仅包括传播发生的场合、传播双方的相互关系,而且和民族差异、时代背景等都有很大关系。出情境因素外,在理解非语言行为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各种影响传播的主观偏见和心理定势。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对环境刺激的情感和生理反应。我们的言语行为较为明显、可被清楚地识别和认知。但是非语言行为更有自发性、模糊性、流动性,常常超出意识而难以控制。因为非语言信息常常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在还没有准确识别出相关信息时,我们可能已经作出了相应判断,而我们的判断可能就建立在各种定型见解上。定性见解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处理信息,减少不确定性从而减轻认知焦虑,但定型见解本身可能就包含有很多人云亦云的偏见,如果这些偏见影响到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协调时,可能就会起到阻碍交流的反面作用。和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行为也受到文化的影响,反映出我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文化特征。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对交流行为的理解常常因为对方陌生的非语言行为受到限制。从打招呼到情感表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不舒服,而原因在于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因为我们对非语言的认识是不自觉的,所以常常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不好。人类学家霍尔把非语言看成是文化的隐藏成分,其所以是隐藏的,是因为和语言行为不同,它存在于交流语境或情境中的。除了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为
本文标题: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2388 .html